莆田樓市35年發展歷史回顧 它們是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小區

莆房網

房地產業是集多種經營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帶動性和風險性的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改革開放以來,莆田市房地產業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提升人居環境,改變城鎮面貌,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莆田房地產業務發展歷程


莆田房地產業起步始於八十年代,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莆田房地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包括土地使用權出讓與轉讓,房地產開發經營和交易,房產中介經紀,物業服務管理等多種經濟活動形式的綜合性產業。莆田市房地產業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萌芽與起步階段

(1984年-1990年)

在蔭芽與起步階段,房地產活動只進行單一的商品房(住房和店面)開發,採取由單位、群眾集資建設,實現資金自求平衡,本著“統一規劃、統一拆遷、統一施工、統一安置”的原則,做到改造一條街道,建好一片房屋,興建和延伸一條大街。當時開發規模很小,多為沿街一層皮開發。1989年由莆田市房地產開發公司實施開發建設的“文獻住宅試驗小區”(即“八十畝小區”)為起點,邁出了住房商品化、分配貨幣化的新住房供應路子。至1990年底,莆田房地產開發企業僅有6家,全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當年累計完成投資0.20億元;商品房施工面積11. 25萬平方米;當年竣工面積3. 97萬平方米。

(二)過熱發展階段

(1991年-1994年)

1992年中央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房地產市場和其他領域市場迅速火熱起來。當時新區建設有文獻、嘉新、南門、鳳凰山、涵華、拱辰等;舊城改造有十字街片區、南門片區、筱塘片區、頂埔片區、宮口河片區等。

而與此同時,政府管理者對市場經濟的思想準備不足和缺乏實踐經驗,導致經濟過熱全局失控。房地產價格猛漲,開發投資猛增,土地供給失控,高中檔樓盤開發過多,企業開發行為不規範,市場秩序混亂等。房地產投資由1991年的0.15億元躍升到1994年的4.90億元,年均遞增2.2倍。房地產開發企業也由1990年6家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78家,商品房施工面積也由1990年的11.25萬平方米迅速擴張到1994年的106.93萬平方米。

(三)整頓與調整階段

(1995年-2002年)

針對房地產業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中央從1993年7月開始整頓經濟秩序,加強房地產金融管理,清理房地產企業。隨之而來是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房地產企業效益下降,很多房地產企業破產倒閉。

1996年中央提出,將住宅業培育成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住房公積金制度開始推行,房地產市場重新得以啟動。1998年新一屆政府提出將住房建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莆田市房地產業開始復甦。1998年-2002年房地產開發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年均增長速度為26.5%。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積由1998年的51.79萬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00.18萬平方米。期間主要開發建設有荔城大道兩側的龍橋安置區、北磨安置區、鳳凰山小區、太平洋中心,學園街兩側的學園小區、易園山莊、南園小區、溝頭小區,勝利街兩側的南門小區,梅園路兩側的三信花園等和天妃路兩側的小區建設。

(四)快速發展階段

(2003年-2007年)

2003年,國務院在《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中正式明確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以及2002年莆田行政區劃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禁止城市規劃區內個人建房的背景下,莆田房地產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企業數從2002年底的44家增加到2007年底的140家;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由2003年的8.55億元擴大到2007年的49.61億元;商品房施工面積由2003年的98.26萬平方米迅速擴展到2007年的514.72萬平方米。一批舊城改造項目如勝利北街成片改造,梅園路兩側改造,東園路兩側正榮時代廣場等先後動工建設;新區開發依託學園街北伸、荔城大道北通、福廈路外移、延壽路開通等兩側建設的項目,如三信城市家園、中特城、淺水灣陶源、金威豪園、漢庭花園、等在城區各地開發建設。

(五)波動調整階段

(2008年-2018年)

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全國房地產迅速下行進入蕭條期。2009年在國務院4萬億元刺激經濟下,房地產同其他行業逐步復甦。2010-2014年房地產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房地產投資從2008年的62.7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328億元;房地產開發企業從2008年的168家增長到2014年的257家,萬達、萬科、保利、碧桂園等全國品牌房地產企業紛紛入駐莆田;主要開發項目有萬達廣場、萬科城、正榮財富中心、天龍世紀廣場、雅頌居等項目。

隨著房地產的大量開發,一些區域商品房庫存超過正常去化期。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2015-2016年各地採取各種措施化解房地產庫存。隨著庫存下降,房價恢復上升。富力、恆大、融創、聯發、融信、陽光城等品牌企業紛紛進軍莆田搶佔地盤,地價不斷創出新高。2018年7月1日,莆田市政府轉發市住建局市國土資源局《關於加強精準調控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通知》,實施片區精準調控,落實房價地價“雙”控政策,明確今後三年各縣(區)片區商品住房銷售均價管控目標,全市房價得以控制,市場迴歸理性,房地產業趨向平穩發展。

莆田房地產業發展成效


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莆田房地產業逐步走向成熟,主要成效:

(一)產業領域不斷拓寬,企業實力不斷壯大。房地產活動由原來單一的商品房開發逐漸拓寬到物業管理、房產中介及其他房地產活動。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從1984年第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成立,發展到2018年全市共有303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物業管理等其他房地產服務也伴隨著房地產發展應運而生,至2018年全市共有物業服務企業160家;房產經紀機構181家;房地產評估機構5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實力不斷壯大,正榮集團在莆田下轄7家房地產子公司;部分本土企業轉戰外市外省開發;一些本土企業與保利、融創等國內品牌企業合作,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開發規模迅速擴大,市場競爭趨向公平。 “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長32%,五年累計完成投資1308億元,是“十一五”期間完成投資總量的4.29倍;新開工商品房面積2405萬㎡,比“十一五”增長101%;竣工商品房面積1640萬㎡,比“十一五”增長149%;銷售商品房面積1316萬㎡,比“十一五”增長107%;存量房交易面積332萬㎡,比“十一五”增長7%。2017年,全市房地產投資312.47億元,較1990年增長1562倍;商品房施工面積2279.42萬平方米,較1990年增長208倍;竣工商品房面積525.95萬平方米,較1990年增長132倍。隨著房地產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競爭也趨向激烈和公平,萬科、保利等國內品牌企業大舉進軍莆田。

(三)開發產品呈現多樣,宜居程度明顯提升。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發商對於商品房開發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大戶型住宅、別墅、樓中樓等也隨之出現。特別是近幾年來,莆田市房地產在開發理念、建築風格等方面都日益成熟,項目定位、小區規劃、戶型設計將“以人為本”的準則排在首位。同時,融住宅、商業、辦公等多種用途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以及包括商品房開發、城市道路公園學校等配套設施建設的成片新城區開發,逐步成為近年來房地產發展的主流。萬科玉湖新城、正榮財富中心、保利城、碧桂園浪琴灣等一批配套齊全、環境優美、封閉式智能型住宅示範小區隨之出現,大大提升了住宅開發檔次和小區宜居環境。

(四)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住房問題“兜底”保障。出臺了莆田市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住房及限價商品房的管理規定,住房保障體系拓展到“4+1”(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廉租租賃補貼),對象範圍延伸到全市範圍,分類保障更加精準,率先在全省建立保障房配置網上運行公開系統,實現了保障房分配“業務公開、過程受控、全程在線、永久追索”。截至目前,全市歷年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項目105個共計17356套(其中公租房133975套、經濟適用房3300套、限價商品房659套),總建築面積約106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約25.46億元,累計竣工13986套,分配13475套,各類保障房歷年分配率77.64%;全市歷年政府投資公租房6306套,已分配5836套,分配率92.55%。全市住房保障城鎮常住人口覆蓋率24.97%。

莆田房地產業發展貢獻


莆田市房地產業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為加快城市化進程、拉動經濟增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作出了重大貢獻,已成為莆田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一)極大改善城鎮市民的居住條件,提升了城市品位。三十多年,莆田市房地產開發通過大規模的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房供給,莆田的城市面貌得到全面改觀,城鎮市民的居住水平得到明顯改善。1983-2018年,全市共竣工商品房面積4080萬平方米,約40萬戶家庭居住問題得以解決、居住環境得以改善。2017年,莆田市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44平方米,比1990年人均增加27.8平方米。房地產開發的檔次不斷提升,湧現出一批功能齊備、配套完善、環境幽雅的新城片區和住宅小區,使市民的居住品質和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二)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加快了城市化建設進程。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綜合開心、配套建設”以及“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房地產開發與城市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了城市化建設的進程。莆田房地產開發從舊城改造擴展到新區建設,並逐漸走出城區,向城郊和西天尾、黃石、華亭、笏石、山亭、楓亭、郊尾、南日等鄉鎮發展,大大拓展了莆田城區範圍。至2017年底,莆田市城市建成區總面積達到93.5平方公里,是1990年的11倍。

(三)有力拉動經濟增長,並促進與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是拉動全社會投資增長。“十二五”期間,全市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1308億元,年均增長32%,約佔全市同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25%,對全社會投資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二是增加值逐年增加,有力拉動經濟增長。2017年全市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94.48億元,增長4.3%,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三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快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建築、建材、冶金、紡織、化工、機械、運輸、家電、傢俱、裝飾等50多個行業同步發展。

(四)增加財政收入,拓寬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渠道。一是通過房地產開發,引發土地交易、房屋建設、房產交易等活動,從而為財政創收建安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和耕地佔用稅等稅費。2017年全市房地產業為財政創收各項稅費高達3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15%。二是2013-2017年近五年,全市經營性房地產用地出讓金額372.51億元,有力地支撐各類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五)拓寬了居民就業渠道,促進社會各類人員就業。一方面通過房地產開發、營銷代理、中介服務、物業管理和其他房地產活動來吸納從業人員,2017年,莆田市房地產業直接吸納就業人員約1萬人;另一方面通過其所帶動的相關行業來吸納就業人員,比如通過土地徵遷、房屋建設、裝飾裝修等活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