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廉政網評論」從「最後一公里」到「最後一厘米」

這幾年,“最後一公里”是個熱詞。上上下下都強調打通“最後一公里”,使政令更加暢通,基層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但據筆者下鄉調研和日常工作所見所聞,“最後一公里”和“最後一釐米”之間的榫口銜接還不完美,在延伸到“神經末梢”、觸及“毛細血管”這個環節上還有一點差距。

何以言此?在民生的褶皺深處感知溫度,從生活的肌理觸摸細節。到背街小巷走一走,到農家院落看一看,就會感同身受。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工作,在“最後一釐米”處落實得還不夠細、不夠實。例如惠民政策宣傳搞選擇,隔壁老王知曉,對門的老李不一定知道,輪到政策兌現時,左鄰右舍,樓上樓下,厚此薄彼,沒有一把尺子量到底,與政策內容有出入。又如,填寫各種卡冊圖表等資料,信息不對稱,張冠李戴,有錯位。再如,工作有留白、有死角,丟三落四,掛一漏萬,不周全。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如果說“最後一公里”是過程,是線型的,反映的是效率、節奏,那麼“最後一釐米”就是效果,是發散狀的,體現的是公平、圓滿。千頭萬緒,殊途同歸,各項工作最終都要落到“最後一釐米”,此處見精神、顯作風,是卒章顯志、畫龍點睛,所以要有質感、要給力。來個“大寫意”,逸筆草草,粗線條,大輪廓,急急收場,就是“貂不足,狗尾續”,背離了政策的初心,效果也打了折扣,影響到群眾的獲得感。

換個角度說,“最後一公里”是面上的,“最後一釐米”是點上的。一旦將就、敷衍,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堵點、痛點,日積月累,積點成面,長此以往,一點之差就成了雲泥之別,有時候,一些矛盾就是這麼產生的,一些積怨就是這麼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工作要“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實際上,這一要求也適合監督工作、適合紀檢監察工作、適合所有工作。從“最後一公里”到“最後一釐米”,說到底,就是要有精準的思維、精細的作風、精微的辦法,崇尚寫實,追求逼真,把各項工作畫成“工筆畫”,不僅要做到,更要做得好。(甘肅紀檢監察網評論員 馬奮強)

「甘肅廉政網評論」從“最後一公里”到“最後一釐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