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2009阅兵方阵排头兵的故事:从大嗓门淑女到低调的蛙人

在2009年首都国庆阅兵的方阵中,他们是各兵种的精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阅兵村。在这里,他们又成为阅兵训练的标兵。在阅兵村的封闭式训练中,他们拼毅力、想点子,流下的是汗水,练出的是士气,树起了中国军人新的标杆。(作者:朱思雄、廖文根、杨 鸿)


鲜为人知的2009阅兵方阵排头兵的故事:从大嗓门淑女到低调的蛙人

三军女兵方队领队魏韵萧:扯大嗓子的淑女

在阅兵村,三军女兵方队无疑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其中,引领方队前进的一名海军队员格外抢眼。她,就是三军女兵方队预选领队魏韵萧。

21岁的魏韵萧来自白求恩军医学院,在三军女兵方队几位预选领队中年龄最小。

领队是方队的核心,训练中,她付出比普通队员更多的努力。那一声气贯长虹的“向右看”,对魏韵萧来讲,就是不小的挑战。作为女孩子,平时说话习惯柔声细气,可是身为领队的魏韵萧必须一改淑女形象,像男兵一样扯着嗓子大声下达口令,保证全方队在嘈杂环境下都能听见口令,确保整个方队令行禁止、整齐划一。

为了练就一副高亮的嗓子,她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起床,叫醒了初生的旭日,唤醒了沉睡的露珠。一天训练结束后,还要加练半小时口令。

美丽女兵魏韵萧,火热的青春,在阅兵训练场光芒绽放。

海军陆战队方队队员张运攀:蛙人的华丽转身

从危机四伏的两栖战场到广阔整齐的阅兵训练场,从两栖抢滩登陆冲锋陷阵到踏着雄壮的正步行进在阅兵村,从身怀绝技的两栖蛙人再到阅兵场上的训练标兵,他实现了由一个陆战精兵向队列标兵的华丽转身。

张运攀,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蛙人中队班长,二级士官。

在阅兵村,他不再是一名两栖蛙人,而只是一名普通受阅队员。军事训练场上,他是一打一的好手,但在队列训练场,太多的困难等着他去克服。

集训之初的基础训练阶段,他的军姿动作不规范,腰杆挺不直,教练员经常点到这个毛病,他心中有苦说不出——作为两栖蛙人,在战场上尽量减少暴露面积,才能保存自己,这就要求他们时刻弯曲着腰,降低身形高度,保持战斗状态,但队列训练场上却要求以挺拔的身姿展示军威。

为此,每天的军姿训练他就贴着墙根,一站就是两个小时以上;从训练场下来,无论是休息还是就餐,他为了保持上体正直,背上一直绑着木架子;晚上睡觉他也平躺着,从来不用枕头。一个月过后,他的军姿挺拔,无可挑剔,连教练员都服了他。

某型火炮方队大学生士兵王牌:争当“王牌战士”

王牌,济南军区素有“铁军”之称的二营五连大学生士兵,现任某型火炮方队阅兵连二班副班长。

阅兵训练的第一个科目站军姿,要求三个小时不动、四个小时不倒,对队员的意志力和耐力是极大考验。第一次站军姿,王牌刚站1个小时就感觉到大腿发麻。

初进阅兵村,训练场地路面不平,车辆行进时光学瞄准镜上下晃动,标齐非常困难,方队第一次考核就走了麦城。

当晚,训练骨干聚在一起研究对策,王牌根据战车上下颠簸时应瞄准的部位,绘制出一幅简易的曲线草图,让大家模拟训练,使驾驶员们信心倍增。

接下来的训练,方队成绩从最初的63分达到后来的83.7分。方队长李述强看着成绩,喜滋滋地对王牌说:“你真是我们方队的王牌啊!”

鲜为人知的2009阅兵方阵排头兵的故事:从大嗓门淑女到低调的蛙人

某型歼击机梯队长机女飞行员何晓莉:最靓丽的空中坐标

长空花木兰,云天娘子军。

2009年国庆阅兵空中梯队合练中,某型歼击机梯队女飞行员驾驶某型战机,以娴熟的技术翱翔苍穹,以巾帼的魅力赢得阵阵喝彩。

这个空中梯队的“领头雁”是何晓莉,我军首位歼击机女飞行员梯队长。

悬梯滚轮中,她一圈圈翻转;模拟机上,她一遍遍操作。从最基础的动作要领开始,何晓莉对阅兵训练中的起飞、上升转弯、盘旋、下滑着陆等十几个飞行基础动作都做到了准确无误。

在她的带领下,梯队的女飞行员们在很短的训练时间内,掌握了达到阅兵要求的最低气象条件标准等要求。

战略导弹方队“1号”基准车驾驶员张彦坤:“挟雷巨阵”滚滚来

作为战略导弹方队“1号”基准车驾驶员,四级士官张彦坤深知自己的丝毫表现都与整个方队密切相关。

1999年国庆阅兵,张彦坤是引导僚车司机。今年重返阅兵场,“升级”为引导基准车司机。

要让新型引导车完全“听话”,先得摸透它的“脾性”,为此,张彦坤想出很多招数。比如,他采用先光脚丫、再穿薄底布鞋、最后穿厚底防化靴的“笨办法”,依次感受油门力度,最终熟练掌握了油门用力大小与发动机转速的对应关系,练就了“一踩定转速”的绝活。

鲜为人知的2009阅兵方阵排头兵的故事:从大嗓门淑女到低调的蛙人

预备役方队14班班长吴明亮:当不够的“兵”

吴明亮,首都机场安检科副科长,预备役方队14班班长。

这是吴明亮第二次走上阅兵场。第一次参阅,吴明亮刚从学校毕业。任务完了,“兵”没当够,年底再报名参军。两年义务兵还未当够,回家又报名编入了预备役部队。

盛夏的北京,烈日炎炎。记者在该方队的阅兵训练气温登记册上看到,训练场的地表温度最高曾达52摄氏度。

“播放、慢放、停止,倒回来、逐帧画面播放。看!”训练间隙,吴明亮指着画面上排面弯曲处的队员,“第四名枪刺高出约一厘米,第七名劈枪软、不干脆,倒数第三名踢腿没有一步到位。” 原来,他们是运用录像回放系统分析原因、纠正动作。

苦练加巧练,严抠加细训,为了阅兵的完美一刻,吴明亮和他的战友们还在重复着一个个动作,书写预备役队员的新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