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存钱的习惯,单从那句“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的古语中就能窥见端倪。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也许在过去长期物质匮乏,人们对于饥饿的恐惧感深入骨髓。即便那个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很远,存钱的习惯还是保留下来。因此,国人的存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相比国外高出许多。

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思维,很多人写文章抨击过“月光族”,认为他们不懂得未雨绸缪。年轻时精力充沛,没有生活压力,可以如鱼得水,但等到岁数上去以后,没有一定的赚钱能力,还能保持这样吗?不存点钱,需要花钱时岂不要捉襟见肘。

改变对“月光族”的偏见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首先要声明:本人绝非支持大家去“月光”,都去毫无节制地花钱。“月光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挥霍钱财,是对于自己、对于家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区别“挥霍”与“正常消费”的标准,就在于消费是否满足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合理需求。比如同一款式的衣服,买一到两件属于满足合理需求,但是堆满半个衣柜就难逃“挥霍”的嫌疑。

很多“月光族”不懂得控制内心的欲望,沦为“欲望”的奴隶。不过有一部分“月光族”,他们的“月光”只是暂时性的,他们花出去的钱,会在今后产生更大的收益。

这些人正在对自己投资。既然是投资,前期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财政赤字”。

所以,对于“月光族”的偏见是傲慢的。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成为后面这种“月光族”。

花钱将自己打造成“潜力股”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花钱投资自己,首先是在能力上将自己打造成“潜力股”。

大学刚毕业时,我和好友阿发进入一家收入稳定的大型国企。这家国企是行业内的龙头老大,我们的工作岗位又属于比较清闲的那种,是大家公认的“活少钱多”的肥差。

工作一年后,阿发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辞呈。父母非常不理解他的选择,这么好的工作打着灯笼也难找,为什么要由着性子去瞎折腾?他倒是振振有词,工作和专业不对口,他不甘心。

我和阿发学的是心理学专业,似乎应该去做心理咨询这类对口的工作。可是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参加国家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还要参加各种应用心理学培训。前期投入非常巨大,后面还不一定能在这个行业中干出什么名堂。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我劝阿发再慎重考虑,他用自嘲的口吻说:“如果将来流落街头,你一定要收留我这条‘丧家犬’。”

阿发花了两年时间通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随后的三年,他的时间都在参加各种心理咨询培训中度过。他不是在培训的课堂上,就是在去培训点的路上。近五年时间,他大概花费了十多万元,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十多万的培训费不是白花的,他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咨询风格,通过咨客之间的口口相传,有了稳定的客户资源,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五年内的存款几乎为零,换来五年后财富稳定增长,阿发花重金将自己打造成“潜力股”。

不要在意某个时刻的存款数额有多少,要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如果花出去一分钱能带来收益,一时的“月光”也是可以接受的。

年轻时给自己花钱,是为了今后更好地赚钱

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通过某些手段,如何在30岁时存到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对文章中介绍的理财和投资方法,我基本上赞同;但是“30岁要存到100万”的目标,却不是胸怀远大梦想的年轻人必须去追求的。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正因为年轻,你的人生还有无限种可能性。都说年轻有输得起的资本,即便跌倒了,还有爬起来东山再起的能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选择如此保守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存钱,意味着你基本上默认现在的生活工作模式。有人说存在是一种好习惯,可是这种习惯建立在一种假设上,即你今后的赚钱能力呈现出下降趋势,不得不在眼下留下充足的弹药。

何必这么悲观?如果年过不惑,或许可以收敛一下野心。而对于尚处在年龄二字开头的年轻人,就应该去勇敢地面对各种不确定性。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既然要敢于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那就要敢于给自己花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让自己在他人眼中更有魅力。

这样的花钱,即便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效果,甚至会耗光手头的积蓄,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熠熠生辉。

年轻时,投资自己比存钱更重要。年轻时给自己花钱,是为了今后更好地赚钱,实现更多人生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