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朝闻道》中,曾描绘过一个令人动容的悲壮场景:在一个幻想的“真理祭坛”面前,科学家们可以选择去追问自己最想知道的宇宙终极奥秘,却也同时将面临毁灭……

绝大多数顶级科学家都选择了去,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科学无国界。在追寻人类发展的现实困境、未来发展和终极命题前,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都站在同一个问号前。

29日,上海滴水湖论坛将正式开幕,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会和17位中国两院院士、18位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一起,共赴这场全球顶尖的原创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的智慧盛宴,一起向人类科技未来这个共同命题发问。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作为论坛的主办方,上海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为全球科学家搭好平台,力争为基础科研的“最先一公里”以及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最优营商环境,迎候天下英才。

--共同守护人类科技发展的“微光”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组团”规模,这是绝无仅有的全球顶尖科学家盛会,也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平台。他们中,有父子诺奖、夫妻诺奖、师徒诺奖,也有青年、后起之秀、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

为什么会聚集在上海?

数百年的科技发展,数十代科学家的呕心付出,让众多垂直的、单一的科学规律已经呈于世前;未来的科技规律较之以往复杂而交融。这些复杂基础规律在此刻闪着微光,等待科学家们的灵光一现。

量子力学的出现,让我们发明了半导体、激光等应用,促成了微电子工业和互联网;相对论的理论完善,已经应用在GPS等实用领域……未来的想象空间还很大、很大。

这就是上海的主动选择。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1831年,当法拉第用电池线圈和磁针做出一个小模型时,有人不解地问:“你这个不停转动的小玩意到底有什么用?”法拉第回答:“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三十多年后,这个“新生的婴儿”长大成了发电机。

上海,愿意和科学家们一起,共同呵护这些“婴儿”长大。

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资源,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别需要进一步打开大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高端人才来到上海,共同推进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全方位国际合作”。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这样强调。

纽约的钱并不是只来自纽约人的储蓄,也绝不是只给纽约人用,而是汇聚全球资本,再用于全球。巴黎的时尚也不只是巴黎自创自赏,而是汇聚天下时尚潮端并辐射、引领全球。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上海的全球城市之路,就是汇聚全球大脑,答好全人类未来的共同思考题。

--共同向基础科研“最先一公里”发问

通过论坛提供世界原创科学思想碰撞的“大舞台”,让其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中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场“科技界的达沃斯”,从诞生开始,就饱含着深切的使命感。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说,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倡导、促进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它是变革性发现的源泉,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现。

基础科学,四字千钧。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上,离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以中美俄2006-2015年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分类来看,美国和俄罗斯基础研究经费占总额超过15%,而我国的比例在5%左右。

我们不仅要为了“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转化热火朝天,也会按捺住性子为“最先一公里”的付出提前布局。板凳愿坐十年冷。

从历史成就上看,上海一直就有这样的传统:上海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策源地,在传播近代西方科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60年1月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上海明确向“高精尖新”进军,大力开展工业技术改造,加速发展尖端科学技术的目标;50多年来,上海一直以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为职责使命。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近年来,上海更是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在基础研究方面,“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上海光源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发挥效能,为我国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论坛上,科学家们将讨论:人类永续健康、维新变革的经济模型是什么?人类破译生命密码、突破生命极限的边界在哪里?人类和疾病的抗争、和机器的融合能达到什么程度?人类科学思想如何实现更有效率和想象力的现实转化?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能通往何方?……

举办这样的论坛,上海不是为了一城一产。借滴水湖论坛这一机遇,让顶级“外脑”可以尽情地交流、跨界和碰撞,上海就是不断提供合奏的“舞台”,提升自身的创新“浓度”,承担基础科研的“重任”,共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以智力密度提升经济亩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共同展现面向未来的“上海态度”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一个人类智慧最密集的“社区”正在悄然谋划。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的核心价值就是将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科技原创资源,注入到上海滴水湖,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对接,借助世界顶尖科学家“集群效应”,实现“引进一个顶尖科学家、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实现原创效能”。

通过这一论坛,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团队的前沿研究成果有望陆续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展开深度对接,建设全球联合实验室及配套科创承接主体。

罗杰·科恩伯格说,“成长的东方已成为吸纳科学家智慧的新的洼地和增长极。”协会把创建一个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橄榄枝伸向了科技重塑中国的主战场上海。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弗朗克·维尔切克

连续六年,上海都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拔得头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弗朗克·维尔切克感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对基础科学的重视“激动人心”,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很多机遇。

为全人类探寻“最先一公里”的密码——写在上海滴水湖论坛召开之际

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基础科学的发源地。

这个顶尖科学家的“大群”,就是上海面向全球,成为科创建设者、参与者的态度: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气、人才和人心。上海,肩负着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个国家战略,正在向全球的优秀科技人才、前沿科研成果张开双臂,主动成为全球顶尖科学家“向东而行”的科创优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