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校长任卫华和美术班的孩子们亲切合影。

10月26日,星期五,又到了艺术学校每周半天的上课时间。下午2点15分,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学校,离上课还有1个多小时……

广场大樟树下的石凳上,几位奶奶扯着家常,孩子们在广场上、教室里肆意奔跑着。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见到记者的镜头,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要求为他们拍照、合影。

11岁的王炎和奶奶一早来了,走了1里多路来到学校,从6月1日开班到现在,他一直坚持学习吉他,手上的茧已经老厚了;9岁的刘馨月和奶奶也到了,从她生下来起,父母就一直在东莞一家鞋厂打工,两个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接近7000元,因为还要供哥哥念大学,奶奶告诉我们,今年爸妈就寄了2000元回来,幸好家里还有近10亩的玉米地。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即使孩子慢慢长大,老人们还是总放心不下,上课的时候总想进教室看一眼。

教室里5位志愿者老师也已经到了。美术老师杨春妹正在教室里整理画具,听说她这里人气最旺;书法老师龚朝阳是县文体广新局的干部,也是县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因为要求严格,龚老师的学生都有点怕他;架子鼓老师李文革和熊云武都是县音乐家协会会员,从事多年音乐教育的李老师,既会架子鼓还会竹笛和葫芦丝;吉他老师易继洲今天有事请假,让跟着自己学琴多年的学生任默闻来了,一到教室,他就开始默默地调起教室里10多把吉他。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摸瞎子”是孩子们每天必玩的游戏。

这个远离澧县县城66公里的艺术学校位于甘溪滩镇古北村。在村里,有个树莓基地和游端轩烈士广场,配上镇里全域旅游的其它项目,这两年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村里,有这样一群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童年只能和祖辈们一起过,全村人口4000多人,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500名;在村里,来了这样一群干部,他们是县里委派的扶贫工作队,3年来,他们与老百姓们同吃同住,结下了对子,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孩子们偶尔流露出来的孤独感,让人心疼。

今年年初,工作队长任卫华发现,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外出人口增多,“留守儿童”已成为村里最大的村情,虽说村里的大多留守孩子们坚强乐观,自信懂事,但是缺失父母的陪伴,偶尔流露出来的孤独感,让人心疼。

关爱留守儿童,我们能做点什么?从事文化工作30年的任卫华,有了用艺术来充实孩子们课余生活的想法,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守望同一片蓝天,培养爱好,甚至是拥有能够谋生的一技之长。于是,在各后盾单位和村支两委的共同支持下,筹资30万元,就有了我们眼前这座位于游端轩烈士广场旁的“甘溪滩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时间到了下午3点半,老师吆喝着学生们进教室。

不一会,广场上空盘旋着此起彼伏的乐器声,辉映蓝天白云,很是惬意。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广场大樟树下的石凳上,几位老人边扯着家常,边等自家孩子放学。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放学路上,老人们和孩子们相互依偎。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美术课上,孩子们的热情极高。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在广场附近的草地里奔跑玩耍。

资料/常德日报

THE END

「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常德日报」守望同一片蓝天——专访距澧县县城66公里的留守儿童艺术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