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堅守翻開農村「新篇章」

家家炊煙繚繞,戶戶飯菜飄香;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是以前農村的真實景象。自從農村沼氣進入玉屏侗族自治縣以來,農村環境就慢慢的有了變化,如今的玉屏農村是“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喝水不用抬、做飯不用柴、走路不溼鞋”,農民的生活翻開了“新篇章”。

早在1989年,玉屏就有了農村沼氣,當初的沼氣建設是以農戶自建自籌為主,發酵原料為秸稈、雜草,這樣的建設模式制約了農村沼氣的發展。直至2000年,隨著貴州省農村沼氣工程的投入加大,該縣按照“典型示範、由點到面、逐步推廣、整體推進”的原則,逐漸取消木、鋼製模型,大力提倡標磚砌拱製作沼氣模型,全力推進農家院落“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廚、改圈、改廁)生態家園建設,使不少農戶用上了既實用又時尚的沼氣,在改造農村環境的同時,提升群眾生活水平,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實現了農村家居環境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

在“一池三改”工程推廣之初,多數群眾持質疑態度,不願意接受。原因是如今多數青壯年在外打工,在家的人比較少,農村柴禾多,燒都燒不完,建沼氣池太麻煩。該縣針對這種現象,廣泛發動宣傳動員。通過村宣傳欄、發放明白卡等多種方式,使更多群眾加大對“一池三改”工程的瞭解。在試點村,則由村幹部帶頭建起、自身示範,組織群眾現場觀摩。很快,改建一新的廚房、圈舍、廁所令村民們大開眼界,特別是從原先煙熏火燎中解放出來的幹部家屬們的現身說法和髒、亂、差環境的有效改善更令村民們羨慕不已。於是,“一池三改”的沼氣建設模式很開就鋪開了。

從2002年600口戶用沼氣池建設任務,逐漸擴大到2008年的2000多口戶用沼氣池任務,每年都順利完成,生態家園建設在我縣突飛猛進。最後發展到“一池五改”(沼氣池,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路)。目前,該縣已完成沼氣池建設14400餘戶,安裝太陽能350餘臺,建設新能源示範村達11個,節省了開支,節約了能源,美化了環境,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得到改善。

該縣把保證建池質量、降低建池成本放在工作首位。邀請省、市建沼氣池專家對全縣相關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在建池過程中,統一專業技術人員施工:統一規劃設計、統一供應器械、統一驗收標準,確保建池質量,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同時,為確保建池質量,由村兩委班子、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和建池農戶共同進行監督管理,共同把好質量關,確保建一口、成一口,不留“後遺症”,讓農戶真正得到實惠。此外,全縣還組建農村戶用沼氣後續服務隊伍50多個,從施工隊伍中推選施工技術好,服務質量高的技術員作為後續服務點負責人,每個後續服務點配備相應的交通工具(摩托車、三輪車)及相應的沼氣配件。

隨著養殖業的發展,戶用沼氣已經消化不了養殖場排放,大型沼氣池應運而生。朱家場鎮魚塘村和皂角坪街道辦事處袍木龍村還採用了沼氣集中供氣。在為村民提供便捷能源的同時,還解決了大型生豬養殖小區糞便資源化利用問題,實現了沼氣技術與種養技術有機結合。經過發酵過後的沼液與沼渣為周邊果園及蔬菜基地提供了充足的優質有機肥保障,解決了養殖小區汙水排放問題,促進了“豬—沼—果”、“豬—沼—菜”等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減少了水汙染、改善了土壤結構,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養殖產業、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皂角坪街道袍木龍村的大型沼氣池尤為突出,不僅解決了該村132戶農戶的燃料問題,更是讓家家戶戶安上了暖氣設備。

“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枹木壠村易家組村民易尚林開心地說,村裡集中供氣以來,他家告別了過去廚房煙熏火燎的日子。他家以前也有沼氣池,但至少需要3頭豬以上的畜禽糞便作為原料,而且環境衛生與安全問題讓人頭疼。

“沼氣給我們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一個電話一張卡,就能上門服務,每家使用成本較其它能源每個月可節約50至70元。”皂角坪街道枹木龍村村主任易尚軍說。(王安 特約通訊員 覃嵩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