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堂号郡望大全,看看你属于哪一个

《中华姓氏谱·李姓卷》开宗明义指出:“李姓为当今中华第一大姓。追溯其渊源,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李姓得姓之始,二是李姓名门望族的世系之源。”这第一个问题,已在之前文章提及。第二个问题,就是郡望与堂号问题。

所谓堂号,就是宗祠的名号。用以区别同姓氏同郡望内的不同宗派。由于天灾所迫、人祸所逼,或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或异地做官、举家迁徙等原因,同姓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亲近的血缘关系,便另起了“堂号”。形成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

只有李姓,与其他姓氏不同:即走遍海内海外,凡李姓者,郡望是陇西,堂号都是“陇西堂”。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

这一独特现象,除了李姓为全国、全世界第一大姓,又是李唐“国姓”,还是被李世民钦定的“郡望”等原因外,大概与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木本水源、敦亲敬祖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因此说,陇西作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大陇西”的地域概念,而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世界姓氏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氏堂号郡望大全,看看你属于哪一个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还有赵郡堂、忠武堂、九如堂、存德堂、敦睦堂、平棘堂、四部堂、雍睦堂、衍庆堂、树萱堂、敦伦堂、宁华堂、厚世堂、飨诚堂、西平堂、世德堂、乐文堂、义兴堂、余庆堂、函道堂、积厚堂、芳庆堂、叙伦堂、太白堂、致和堂、永思堂、孝思堂、百忍堂、恩本堂、懿得堂、顺德堂、敦本堂、忠贤堂、笃庆堂、崇伦堂、清白堂、如在堂、爱敬堂、永公堂、五知堂、奉先堂、必昌堂、家庆堂、敬睦堂。

什么是郡望?《辞海》的诠释是:“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

此时,陇西郡治在今陇西县,李姓早是陇西的显贵世族。李世民继位后,下诏陇西为天下李氏的郡望。旧本《百家姓》注释:一个姓氏一个郡望。李姓和其他主要姓氏一样,郡望只有一个。古代的姓氏著述,往往在讲姓氏的起源时,常常要注明每个姓氏的郡望。

当今也有一些学者出于偏颇而争郡望——这或许是把历史名人的祖籍与发祥地混为一谈,或许是把一房一系的居住地当作为郡望,或许是从根本上忽略了“郡望”产生的时间问题。祖籍与发祥地、望族与郡望,都是不同的名词概念,内涵也有质的区别,尤其在时间界限上不能把郡望延伸至魏晋之前。

由陇西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李唐王朝被尊为“天朝”,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贞观、开元之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

而陇西这个李氏的郡望,更有其特有的地位与内涵。唐时吕才等撰写的《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加之陇西更是皇族的望地,所以当时天下李氏以自己是陇西李氏而自豪,甚至把陇西李氏当作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李氏堂号郡望大全,看看你属于哪一个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为“陇西堂”,因李氏望族出自陇西郡而得名。

赵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古赵国辖区,都故址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郊)。此支李氏,为秦司徒李昙四子(李崇之弟)、开基始祖秦太傅李玑及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此支李氏系陇西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忠。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三子李齐(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

广汉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省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此支李氏系陇西李氏之分枝,开基始祖为李广之父李尚。(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开基始祖李广第十二世孙李恬。

襄城郡: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江夏郡:汉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省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省)。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范阳郡: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梁 国:汉建梁国,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南阳郡

:战国时秦置南阳郡,以宛为治所。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