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录·自传卷十五·“武大”与大悟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记

1984——1985年。我复读初三。

那时期,教师行业正低迷。那低迷,让我一生哀戚。

1983——1984年那一届的中招,我那成绩完全可以考走。就因为我没报考(志愿没填报“中师”)而不得不又原地踏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万幸。现在国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教兴国”。若不然,不知又要有多少如我样的悲剧上演……

蹉跎岁月录·自传卷十五·“武大”与大悟

上世纪的80年代中早期的教师,地位极其卑微。工资经常拖欠,薪酬持续超低。并且动不动就受社会上闲杂人员的欺辱。年少无知的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再加上那次入团的挫折,于是就使我有了偏执的想法——今生无论干什么也不当教师!

天道轮回。

悲乎!

现在社会人文景观的低迷和庸俗,和三十多年前的教育界之劫难是否有关呢?

精英们的走失和埋没,使大批误人子弟者执掌起神圣的教鞭且不负责任地任意刈剪花草——良莠不齐也便在所难免。

奈何?

那时我们地区的中招录取梯次是这样的:第一批高分数的学生先让县城重点高中(中考前先选拔一批)录取,尔后是“中专”,最后是“中师”(教师子女可享受加分的待遇)。从这录取的先后顺序也可看出当时国家急于用人的良苦用心(两极培养中,优先基础教育——超低分录取,且一概费用国家支出)。然而,不祥的现实,使广大莘莘学子们纷纷舍近求远,弃“师”从工。成绩稍微好些的都不填报“中师”。要么再上三年高中考“大专”,要么一举出道早出苦海考“中专”。

早岁那知世事艰。

眼界决定境界!

蹉跎岁月录·自传卷十五·“武大”与大悟

心高气傲的我,当然不会去报考“中师”。鉴于家庭经济状况,我又不得不舍弃了重点高中。唯有应考“中专”。谁知那分数竟是“中专”不到,中师超标。而我又压根没报“中师”——我自己堵了我自己的后路!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历史是没法重写的!

复读这年的班主任仍是语文教师。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千篇一律的清一色语文老师充任班主任的“惯例”以至于使我误认为班主任都必须是语文老师。直到入城读了高中,我才知道,那班主任原来是可以变动的——教育的因循、僵化、守旧,于此可见一斑。

这个叫做刘克斯的班主任,不但知识渊博,而且人也极幽默。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他便幽了我一默。

点名点到我时,他先是笑吟吟地看了看我,尔后便一脸严肃地向我诘问道“张克斯,你怎么能重我的大名呢”?言语间不无幽默和不以为然。正为复读苦不堪言的我,闻言反唇相讥“你不也重了马克思的大名了吗”?一句话噎得口齿伶俐的刘克思老师无言以对。

蹉跎岁月录·自传卷十五·“武大”与大悟

老爱特立独行、拒绝从俗的我,因了那半真半假的拷问,便自此自改了自己的名字。

真是不打不相识。

因了那次的针锋相对,那刘老师和我慢慢地越走越近了。武汉大学毕业的他,一次向我讲起了他当年的睿智和机灵。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在“武大”读大学。那时学校每次开会前都要程序式的先来句“最高指示”。1971年暑假后的一次大会时,校领导讲话前突然没了那一贯的“最高指示”的“序言”。尔后的公开场合下也再没了那“经典之言”。敏锐的刘老师很快悟出了高层的剧变——那林副统帅出事了!后来的报道,证实了他的断言——“东窗事发”的林副统帅折戟沉沙于蒙古国的温都尔汗……

“华东”乍见一语偈,“东发”又误三生血。

1985年的中招,行将远走高飞的我,因招生政策的变更(复读生不得报考“中专”)而被拒之于中等专科学校门外……

东窗事发。

我也又折戟沉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