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烘托藝術寫作手法,更能使你的文學創作精益求精

在文章或詩歌的創作中,合理地運用文章寫作手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給人更大的想家空間。在詩文創作中我們應把握好文章的三好,即是思想好,文筆好,手法好。只有文章寫到三好的程度,寫作的水平就不言而喻。說的好不如做的好,所以不要嘴上功夫了得筆上功夫一文不值。文章的寫作手法--------烘托藝術寫作手法,在三好中是很重要的。

弄懂烘托藝術寫作手法,更能使你的文學創作精益求精

“東船西舫悄無言

“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下面我介紹烘托寫作手法的具體運用,望朋友們閱讀斧正

一、知曉烘托手法的寫作概念,更能提高我們的創作能力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

(1)烘托是在寫作時常用 的一種寫作手法,就是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2)“烘托”是“襯托”中的正襯,正襯通常就叫做襯托,襯托指甲事物對乙事物的表現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對環境、環境對主題、環境對人物性格的表現作用。

(3)烘托主要通過對事物(或形象或相對

(或情感)做外在的側面的描寫來實現。

弄懂烘托藝術寫作手法,更能使你的文學創作精益求精

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民歌《陌上桑》

二、領會烘托寫作手法的具體運用,分析、創作詩文更加信心百倍

如果烘托用於文學藝術創作,就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常藉助他人他物或他景,來烘托此人此物或此景,使被烘托者更加鮮明、突出。

烘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 用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

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理,做到寓情於景,自然生動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感受與情感變化。

如: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有兩處的景物描寫:“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與“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前者烘托菲利普一家人旅行時快活而驕傲的心理,後者則烘托了他們沮喪、失望的心情;我們分析其心理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金錢,所以這兩處的景物描寫又烘托了菲利普夫婦自私自利、金錢至上的性格。  

(2)  用他人烘托主人公

通過對他人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等描寫來烘托。這種烘托的寫法,還留給讀寫者廣闊的想像空間。

如:漢樂府詩《陌上桑》一詩中寫道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其實,作者要寫的是羅敷的美貌,但不直接寫其外貌,而是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表情、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他們被羅敷的美貌所吸引, 所傾倒,從而烘托出羅敷傾國傾城之容,沉魚落雁之貌,構成一副立體的美的畫面。  

(3)  用景物烘托景物的寫法。

弄懂烘托藝術寫作手法,更能使你的文學創作精益求精

同樣是景物描寫,而在這些景物之中,又有主次之分,次要的景物是用來烘托主要景物的。這種烘托手法在寫景文與古詩詞中比較常見。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表面上看描寫的是山林中“蟬噪”“鳥鳴”的畫面,可仔細一想,作者的目的並不是表現山林的熱鬧景象,而是通過用“蟬噪”“鳥鳴”這一熱鬧的動景來烘托若耶山林的幽靜、深沉。

弄懂烘托藝術寫作手法,更能使你的文學創作精益求精

時鳴春澗中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總之,寫作手法是寫作上外延最大的一個概念,只要是一個作品在寫作各方面表現出來的優點,都可稱為寫作手法,烘托的寫作手法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在畫面上物體景象的外圍用水墨或較淡的色彩加以點染、使物體景象鮮明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