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文明”看哪裡?河南、浙江,還是遼寧?

華夏上古歷史探幽


中華文明在3800年之前屬於“漫天繁星”階段,以三個區域為核心分別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也就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河南,以良渚文明為代表的浙江和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遼寧等地去,所以華夏五千年無法確定某一地,只能說全中國都可以。

然而到了3800年這個時間點就不同了,這個時候可以說華夏四千年文明看“河南”,為什麼呢,因為“各地方社會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最終融匯凝聚成以二里頭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在3800年前後以二里頭為代表的廣域“中國”誕生,我們這個國家從二里頭開始進入了“萬世一脈。傳承不斷”的華夏文明!

二里頭博物館(夏朝,河南洛陽)安陽殷墟(商朝,河南安陽)


天子駕六博物館(周朝,河南洛陽)

漢魏洛陽城遺址(漢朝,曹魏,西晉,北魏 河南洛陽)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隋,唐 河南洛陽)

清明上河園(宋朝 河南開封)

以上為中國自夏朝到宋朝前後3000年中國曆朝歷代定都之地(秦朝除外)!


雲星午夜


這幾天頭條在不斷被刷屏,中華5000年文化探源工程專家們給出了答案,重點提到了三座史前城市,他們是“浙江良渚古城”、“山西陶寺古城”和“陝西石峁古城”。

令人驚訝的是最能代表中國5000年文化的競然不是我們傳統認知的黃河流域,而是長江流域的“浙江良渚古城”。這座興建於5000年左右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的古城,僅僅城牆地基的厚度達到了37米之多,而且是在短時期內修建的。圍繞它的還有完整的水利工程,這些都是在石器時代修建的。他是中國水稻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並且有高度發達的玉文化。人們驚訝的是在石器時代,這裡竟然出現了我們建築樣式中傳統的“榫卯技術”以及“木地板拼插技術”,難以想象這是石器時代的傑作。正是由於這所古城修建的時間非常短,也就證明了這裡曾經是權力的中心,可能受到了周圍部族的支持。


時間轉到4500年至3900年前的北方黃河流域,又一座權力的中心正在形成,他就是有“堯、舜”之都美稱的“山西陶寺古城”。這裡有完整的城牆防禦系統以及皇城,在這裡甚至發現了天文臺。他與浙江良渚古城一樣有著高度發達的玉文化,甚至還發現了青銅器,說明這裡已經步入了青銅時代。而象徵王權的“權仗”的發現,更加說明了曾經是一座“王者之都”,他被稱為是夏初最早的都城之一。

“陝西石峁古城”,這座幾乎與陶寺同時期的古城發現後,被人們以“石破天驚”來形容。其實這座古城很早就被發現了,但是人們一直認為他是古代長城的一部分而沒有受到重視。因為它完全顛覆了人們的認識觀,如今的古城牆樣式中傳統的“馬面”“敵臺”“翁城”等標誌性符號,竟然出現在了4000年前。同樣,代表中華文明的標誌性符號“玉文化”、“青銅文化”也出現在這裡,而且他的玉石種類豐富,來自於全國不同的地方,不僅有新疆和田玉、青海青玉,甚至包括了浙江產的玉石。“鴕鳥蛋”、“鱷魚骨”這些來自於南方的物種也出現在這裡,說明這裡曾經是權力的中心,受到了四方的敬仰。不少於20個“口玄琴”的發現,說明這裡的統治階層非常樂於享受音樂文化。這座面積達到425萬平方米的超級城市,最初人們用“黃帝的崑崙城”來形容他,現在人們又發現它的下艱在3780年,所以他又被認為是夏早期、中期的權力中心。



中華文明是“滿天星斗”,全國各地都有令人驚奇的發現在不斷的湧現中,所以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單獨代表華夏文明。


大唐神都


華夏五千年文明只能看甘肅天水,天水自古就有羲皇故里的美譽,仰韶文化的大地灣遺址就位於天水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該遺址含蓋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遺存,距今4900~8120年,後期周、秦都是以此為中心先後興起奠定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按人類非洲起源看也是從非洲一路向北越過帕米爾高原、天山、沿祁連山即河西走廊向東遷徙,世界各地巖畫的傳播也是沿此路徑一直越過太平洋進入北美,尤其是漢字最早甲骨文就是脫胎於巖畫;炎黃祖先在黃河流域立足發展後逐步興盛,並向東、南開拓,南方良渚文化應該隨北方逐步遷徙而被滅絕,因此華夏五千年文明只能看甘肅天水!



君山自在遊


我建議考古學家到我家鄉去尋找一下,我在9幾年的時候,在我家農田地頭一堆瓦礫裡面發現一個東西,後來不見了,我個人覺得是石器,我憑記憶把圖畫出來了

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可惜實物已經不見了


雲上62202661


為中國文化進一言。

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大是大非問題! 華夏五千年文明,當然要看河南,一定要看河南,必須看河南。這一點無需爭論,毋庸置疑。傳承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必須從河南開始。不瞭解河南,就不瞭解中國,就等於不懂得什麼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就等於不知道何謂華夏五千年文化。

恕我直言:中華文化探源工程,有點跑偏了。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文化帝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著實質性的區別,中華文明探源的標準,根本沒有必要以西方的標準為標準,文化是多樣性的,文明更要以“非物質”文明來決定。中華文化探源,自然以中國標準為標準,文物決定文明,只是西方的標準,不符合也不適應於中國和中華民族創造的偉大民族文化和文明。 華夏五千年文明,是從伏羲畫卦已經正式進入文明時代,炎黃二帝使華夏文明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大禹治水,文明進入大融合大一統,有了制九鼎定九州的大文化體制。民以食為天。文明的標誌是農耕,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應用,是農耕文化文明的成熟。

只要有了“中”,只要找到了認識到了“中”,文明便由此誕生。這就是真正的人類社會文明!

不知“中”,便不懂文明!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作者:趙輝)中國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是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

中國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些許零星分散的陶器標記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到四千年前。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7300年前的安徽塗山地區的蚌埠雙墩文化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這些考古發現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早期的骨刻文已經形成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

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漢字是中國故事的目錄,有多少個漢字就有多少個故事。今天筆者重點論述一下事關中華民族起源的“華”字來源與演變過程,看看能否從根本上解決“華”字的起源、位置、所做代表的原始族群與意義。

筆者通過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左傳》定公十年載,孔丘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等內容的相關論述,基本確定夏朝的建立與夏朝的中心區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淮河岸邊的塗山地區;夏朝的國都“華夏城”也應位於塗山地區。而以塗山地區塗山氏族為代表的東方九夷部落,是大禹夏朝建立的重要支持者和重要合作伙伴,是華夏王朝中“華”族的代表。“華”與“夏”是對夏朝啟王的母系與父系族群的代稱,是開啟新王朝的標誌。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第六》中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因此,《左傳·哀公七年》記載中的“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發生地塗山,是華夏王朝的標誌,為夏朝的中心區域,是萬國諸侯或部落對夏朝的原始印象與記憶。而“禹會諸侯”的塗山、荊山和貫山而過的淮河,以及聯通淮河的渦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就是夏朝的地理特徵與華夏王朝的重要地理標誌,是萬國諸侯心中的聖地,是萬國諸侯一生的榮耀之地;更明確一些,實際為夏朝建立做出重要貢獻的塗山氏族的地理標誌。

作為參加大禹塗山之會的萬國諸侯,要記述這個地方,只能把塗山周圍的地理、山川、河流、湖泊特徵,原汁原味地刻畫出來。這就是“華”字表意的原始圖畫,是“華”字的起源地,是“華”族的興盛地與代表區域。

我們先看一下“華”字,在各種字體中的形態:

再來看一下塗山、荊山、淮河區域的地理環境:

在骨刻原圖中“華”字縱橫交錯,與塗山腳下的淮河水系、河流湖泊,極為相似,基本上達到高度吻合度,可以說就是一幅樸素的素描山水圖畫。

“華”字的骨刻文,更是將淮河、渦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一幅標準的塗山地區水系概況圖。

“華”字的甲骨文,對骨刻文進行了少許簡化,但所有水系素描,沒有變化,與骨刻文一脈相承,也完全是對塗山周邊河流的刻畫。

“華”字的金文,發生了一些筆畫的變化,為一條河流穿過兩座山峰的形態,在下方經過四個湖泊形成的兩條橫線,主河流上方向東延伸,下方向西延伸。四個湖泊在淮河主河道沒有圍提前,應是與淮河自然相連,東西貫穿淮河,就是我們在今文中看到的兩條橫線。“華”字金文中兩個山峰的出現,也更細緻地表現出了一幅山水畫的素描特色,更加寫實,代表了塗山與荊山;淮河從兩山之間穿過,向東流去。


“華”字的小篆,在金文的基礎上,在兩個山峰上添加了兩個權杖標誌或王冠標誌,代表了塗山上的禹王宮與荊山上的啟王宮,使得“華”字所表現的地理特徵更加明顯,也更加寫實。說明了小篆形成時期,塗山與荊山上建立了大禹與啟王的祭祀廟宇,金文表現更加寫實;這是時代發展,在“華”字的寫實變化,更是對“華”字產生於塗山,代表塗山氏族與東部九夷部落的直接體現。

通過以上對“華”在骨刻原圖、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圖文表意的分析表述,“華”字所代表的東方東夷部落的塗山氏族,“華”字的本意生動形象地表現在“華”字發展的各個階段。

結合史料的各種記載,所得出的結論,筆者所形成的華族就是塗山氏族在夏朝時期的稱謂,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華”是對以塗山氏族代表的東方東夷部落新的稱謂,其標誌就是“華”字做代表的地理特徵,和大禹在塗山地區“禹會諸侯”建立的不世之功;華夏王朝也就是華族與夏族共同建立的統一王朝,代表了東夷部落與中原部落的文化融合。華夏王朝的都城“華夏城”,在塗山北十五公里處的四方湖畔的懷遠古城,就更進一步走向現實,是早日破解夏朝國都的重要考察目標。(作者:趙輝)


詩經研究


中華文明燦爛輝煌一點都沒錯,文明的發展也不可能從一個點發展起來,肯定是多點起源相互融合,華夏文明的形成正是來源於此。我們華夏民族有記載的歷史基本上以伏羲氏開始,三皇五帝的延續,夏商周真正國家的創立,這是有清晰的脈絡的,歷史甚至給夏商周安排了血脈傳承的記載,比如夏商周基本上都是黃帝后裔,當今去看,這個很可能是牽強附會的,但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們祖先一直認同的文化基因,比起血緣,文化難道不是更重要的嗎?那個年代可能文明的發展是滿天星斗,良渚文明,三星堆文明,紅山文化等等,也或許我們繼承了這些文明的一些基因,但我們華夏民族絕對應該是三皇五帝,夏商周這個文明系統裡的真正傳人。炎黃戰蚩尤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戰爭都是為自己的族群爭取生存空間的,當時的蚩尤族很有可能比炎黃族要發達,但是他敗了,所以他的族群南遷了,一部分融入炎黃族,一部分成了當今少數民族。所以現代很多人以新發現的文明,企圖來挑戰華夏文明中心論,是絕對十分可笑的,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即使你那裡發現了當時很先進的文明,其實也跟你沒多大關係,它們都被併入了華夏文明。


萬物由一


看來說“五千年曆史看河南”,不加限定地說“河南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出問題了。怎麼辦呢?我看不妨學學韓國人,在中華歷史“空檔”上動點腦子,做點文章,中華歷史上不是有個王朝虞朝的傳說嗎?要是把虞朝的“虞”與本省簡稱的“豫”聯繫起來,再找許嘉璐等“專家”編纂和呼籲一下,或許還能火一把,找回一些面子……


用戶5511550635


因為夏商兩朝沒陝西當地什麼事情,所以陝西人只承認西周是中國第一王朝,夏商直接否認掉!題主提一個華夏五千年文明,讓陝西人如何回答了?等著看吧陝西人只有抹黑他人,才能找到自我安慰!!!


用戶63840890114


史學大師白壽彝在鉅著《中國通史》裡說,治史有兩條線,一是史料,一是考古發現。史前史是考古發現和史前傳說相互為證才算有力。題主的問題只是在山西、浙江的重大考古發現,沒有史料記載。

很有可能是夏都在山西、浙江修建的行宮。行宮,也就是外出視察時住一小段時間的居所。如果曾經輝煌,怎可沒有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