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說到苗族,大家想到的是貴州,貴州省黔東南州,是苗族和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許多遊客被獨特的民族風情所吸引來這裡旅遊,這裡也有形形色色的苗寨,比較出名的是西江千戶苗寨。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我們今天說的不是西江千戶苗寨,而是一個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的地方——朗德上寨。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郎德上寨,距離西江千戶苗寨僅20公里,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因此而得名。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郎德上寨四面群山環繞,村前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流入美麗的丹江。跨溪有風雨木橋,沿溪有石磨碾房,水中群鴨嬉戲,兩岸水車成行。寨上,吊腳木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壩及各戶門庭,都用鵝卵石或青石鑲砌鋪就。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寨中有兩個銅鼓、蘆笙場。場子模仿古代銅鼓面太陽紋的圖案,以青褐色鵝卵石和料石鋪砌成十二道光芒,朝著十二個方向伸展。銅鼓、蘆笙場的兩頭,用鵝卵石、水泥鑲嵌成兩匹飛奔的駿馬。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寨子對面有養流坡,坡腰有8畝許平地和一長150米的賽馬跑道。每年農曆三月馬日,雷山、凱里、麻江、丹寨四縣交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此舉行爬坡活動,對歌,賽馬,盛極時達萬餘人。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郎德上寨民居依山而築,為木質結構吊腳樓。有五條花街路通向寨中。東、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頂護寨門樓,簡稱"寨門"。村寨背山面水,古木參天,遊人光臨時都會受到熱情接待。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接待方式十分特別,他們身著節日盛裝,唱起動人的敬酒歌,向客人敬獻醇香的攔路酒,以"阻攔"客人進寨的特殊方式迎接客人,攔路少則三道,最後多達十二道,進了寨門,首先要到銅鼓坪上跳舞,先是節奏慢的"踩銅鼓",後則是節奏明快"青年蘆笙舞",來此觀光的遊客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跳起來。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郎德鎮具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旅遊資源,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朗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原生態,這座苗寨是享譽海內外的“蘆笙之鄉”

郎德上寨開發較早,2008年更因奧運聖火經過於此而風光一時,但隨著蓉夏高速的通車,西江千戶苗寨的風頭已遠遠超過郎德上寨,郎德上寨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並且寨子裡並沒有被過度開發。對於嚮往清靜的朋友來說,郎德上寨是比西江更好的選擇,並且適合多住幾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