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患者該如何「護心」?

長得跟“蠶豆”一樣的腎臟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洩尿液、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同時具有一定的內分泌功能。通俗的講,腎臟就是一個“汙水過濾系統”。

同時,腎臟還具有調節血壓、血脂等作用。對於尚未發生心臟疾病的腎病患者來說,預防心臟疾病最為重要對於血壓和血脂的控制。

對於已經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腎臟病易出現體內毒素和水分蓄積,有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風險,需要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視。

腎臟病患者該如何“護心”?

1、腎臟疾病和高血壓

腎臟病患者常常合併高血壓,研究表明成人高血壓中5%~10%是由腎臟病引起的,而在青少年及兒童中這一比例會更高。

病 例 一

李先生28歲,一次公司組織的體檢中發現血壓高達160/100mmHg,而且李先生最近開始出現四肢水腫、體力下降的症狀,為此他來到心內科門診就診,心內科醫生考慮到通常高血壓患者都是大爺大媽,年輕人相對少見。因此建議李先生住院,做了詳細的檢查後,發現李先生尿液檢查和抽血化驗提示“腎病綜合徵”,醫生告訴他這是因為腎臟疾病引起的血壓升高,在腎內科醫生的幫助下李先生的腎臟疾病得到了治療,血壓隨之也下降到正常。

很多腎臟疾病尤其是“腎病綜合徵”、“腎炎綜合徵”以及“慢性腎衰竭”都會導致血壓升高,血壓長期升高又會反過來加重腎臟疾病的進展,同時也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最終發展為心腦血管疾病。

因此建議腎臟病患者每半年到1年監測一次血壓,並且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限制鈉鹽的攝入
  • 均衡營養
  • 合理的運動
  • 控制體重

在此基礎上仍然不能控制血壓的患者需要服用降壓藥,腎臟病患者血壓要控制在130/80mmHg的目標值以下。

腎臟病患者該如何“護心”?

2、腎臟疾病與血脂代謝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腎臟疾病的患者常常合併血脂代謝異常,出現高甘油三酯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需要通過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來糾正血脂異常。而慢性腎臟病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高危因素。

病 例 二

王大爺今年68歲,有慢性腎臟病和血脂高病史已經10多年了,一直都沒有好好治療,最近王大爺因為胸口悶去醫院檢查,發現心臟血管堵了三條,而且醫生告訴王大爺不止血管堵得厲害,還有很多的“鈣化”,手術難度非常大。儘管在經驗豐富的醫生幫助下,王大爺最終還是順利做完了手術康復出院,但是想起這次手術的“危險”的經歷還是有些後怕。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小球濾過率低於60ml/min或者尿蛋白肌酐比值超過30mg/g,病史超過3個月以上。延緩腎臟疾病的進展可以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

因此對於合併有血脂代謝異常的腎病患者來說,必須嚴格控制食物中脂肪的攝入,也可以通過適度運動等方式來降低血脂。必要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降脂藥,定期篩查有無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對於已經診斷為心臟病的患者需要儘快到心內科門診就診,接受治療。

3、慢性腎臟病與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為血管內血液的流動提供動力支持,這有賴於體內電解質的平衡。腎臟病患者由於腎功能障礙,體內水分和毒素(尤其是電解質)的清除受到影響,導致毒素、水分在體內蓄積,心臟的“負擔”增加,嚴重時“發動機”就會出現“超負荷”和“電路故障”,就是常見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尤其是那些尿毒症、需要長期透析的患者。

病 例 三

劉大媽是一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已經1年了,春節的時候回去老家走親訪友,劉大媽覺得就回家3天,在沒有徵得醫生同意的情況下暫停了血液透析,沒曾想在家吃喝一個不注意就出現了氣喘、腳腫,緊急送到醫院,醫院說是急性心力衰竭還有室性心律失常,直接轉到了監護室,最後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下終於“轉危為安”,有了這次經歷,劉大媽終於明白遵循醫囑的重要性了。

腎臟疾病的終末期稱為“尿毒症”,患者往往需要進行“腎臟替代治療”,即俗稱的“洗腎”。在腎內科醫生的管理下,長期“洗腎”的患者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腎臟病控制不佳進而影響到心臟系統,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心力衰竭和嚴重的室性心律失常,這些都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緊急就醫處理。

因此,腎臟病患者需要提高對疾病的認識,配合醫生做好自我管理,避免擅自停止治療,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時可到心內科門診隨診,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做好心臟病的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