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主要结论:

Ⅰ、短期玉米供过于求形势维持

  • 17/18年度结束时,临储库存占期末库存比例从15/16年度的98.3%下降至39.5%,临储库存影响力减弱;
  • 18/19年度库存消费比约为74%,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粮食安全线水平;
  • 去库存速度加快叠加成本抬高支撑,玉米价格中枢将呈趋势性上移,但受库存影响,上移的速度和空间受限;

Ⅱ、国内玉米消费渐显乏力

  • G1.5、G2代生物质乙醇及煤基燃料乙醇崛起,玉米燃料乙醇空间遭受挤压;
  • 国内食糖消费增长放缓,淀粉糖替代逐渐饱和,玉米淀粉消费动能不足;
  • 猪肉消费增长放缓,禽蛋消费增长空间影响有限,玉米饲用消费增长渐显乏力;

Ⅲ、农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之路开启

  • 顶层设计落实,农作物生产长效保障机制建立;
  • 种子技术、机械化推广时机逐渐成熟,农产品生产率将迎来释放;
  • 农产品将从自给自足到供应过剩转变,产品竞争力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加工企业逐利国际市场可期;

Ⅰ.短期玉米供过于求形势维持

1.库存由临储转向市场

布瑞克监测显示,2018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4.12-10.26)累计投放临储玉米21991万吨,实际成交量10014万吨,平均成交率45.54%,临储玉米剩余库存约7851万吨。与此相比,2017年累计投放量为10005万吨,实际成交量5740万吨,平均成交率57.37%。布瑞克认为,竞拍热情高涨是由于市场担忧临储库存不足8000万吨,企业、贸易商备库积极。布瑞克数据显示,17/18年度结束时,临储库存占期末库存比例从15/16年度的98.3%下降至39.5%,这意味着玉米库存由临储库存转向市场,临储库存压力大减,市场影响力将大大减弱,同时18/19年度玉米期末库存超过1.8亿吨,供应充裕。

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数据来源;布瑞克)

2.未来2-3年玉米库存将仍处于健康水平

通常用库存消费比衡量粮食安全水平,按照18/19年的供应和消费水平简单的线性模拟未来几年的库存状况,我们发现18/19年度库存消费比约为74%,到2021/2022年度,玉米库存消费比下降至22%,也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粮食安全线水平,到2023/24年度库存消费比下降至5%,达到危险水平。假设的合理性在于18/19年度玉米供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玉米消费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且未来几年玉米消费预期难言乐观。具体表现为:供应方面,连续几年面积调减后,18/19年度国内玉米面积及产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替代品(大麦、高粱、DDGS)实施自动许可管理制度后,进口大为减少,且受中美贸易关系恶化影响,来自美国的高粱、DDGS被加征关税,不利进口;需求方面,玉米价格的回归市场化、政策鼓励下的深加工产能急剧扩张及养殖产能的逐渐恢复使得玉米消费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而对于未来几年不容乐观的玉米消费预期(第二部分详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样的假设是基本合理的。从模拟结果来看,未来2-3年的玉米库存整体将仍然处于健康水平。

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数据来源:布瑞克 *19/20-22/23属于线性预测结果

3.价格中枢趋势性上移,但上移的速度和空间受限

现阶段玉米市场十分乐观,眼前正处于玉米上市高峰,市场逆市上扬,山东领涨突破2000元/吨。布瑞克调查市场主流机构预测观点显示, 18/19年度期末库存普遍在1.8亿吨以上,库存消费比均在70%以上。布瑞克认为,随着玉米去库存速度加快叠加玉米成本抬升(种植成本及仓储成本玉米从国储转移到市场,仓储等成本从政府转移到市场主体)玉米价格中枢将逐渐上移,但在未来2-3年玉米库存处于健康水平的大前提下,上移的速度和空间受限,阶段性的暴涨和暴跌均不可能持续,相关产业企业需要注意控制风险。

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Ⅱ.国内玉米消费现隐忧

1.玉米燃料乙醇竞争激烈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近年国家政策密集出台,鼓励燃料乙醇行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在2015年底印发《车用乙醇汽油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提及“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是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有利于缓解石油资源短缺、改善大气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6年《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400万吨的目标规划,稳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

2016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对2015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修订,制造业重点放开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生产制造领域准入限制;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适当扩大东北地区燃料乙醇生产规模,研究布局新的生产基地

2017年《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印发,《方案》要求,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有序扩大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试点省份外,今年进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份推广

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汽油表观消费量为11983万吨,如果按照10%的添加比例测算燃料乙醇使用量约1200万吨,2016年中国燃料乙醇的产量为254万吨,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汽油消费替代,燃料车销量增长放缓,同时考虑到E10汽油能适应现有汽车发动机不作改动的场景,预计短期内燃料乙醇的掺兑比例也不会突破10%,燃料乙醇的增长空间不超过1000万吨。

同时在燃料乙醇供应中玉米燃料乙醇份额仍然面临竞争:在第1代粮食燃料乙醇原料中,近年来小麦、稻谷等陈粮库存充足,对玉米造成替代;国家鼓励发展以木薯等为原料的1.5代非粮燃料乙醇及以玉米秸秆等纤维素物质为原料的第2代纤维素乙醇发展威胁到玉米燃料乙醇空间的前景;近年来化工领域煤基乙醇、合成气制乙醇等发展如火如荼,挤占了燃料乙醇的市场空间。

从成本上来看,煤基乙醇成本较生物质乙醇更低,更具竞争优势。据亚化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已建成煤基乙醇产能85.5万吨。2018年中国正在推进中的醋酸、合成气制乙醇项目产能规模264.5万吨,正在推进中的生物质燃料乙醇项目产能规模超过305万吨,煤基乙醇产能正在迎面赶上,玉米燃料乙醇市场份额将面临激烈竞争。

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2.淀粉及淀粉糖消费空间

玉米淀粉用途广泛,是食品、化工、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可进一步加工生产淀粉糖、变性淀粉、味精、有机酸及化工醇等产品。其中淀粉糖是玉米淀粉最主要的消费去向,2017年约占玉米淀粉消费总量的58%,其后依次是造纸(约占9%),食品加工(约占7%),啤酒(约占6%),变性淀粉、医药和化工各占5%左右。

近年造纸行业对玉米淀粉需求明显增长,主要源于环保政策、用纸需求的增长及对木薯淀粉的替代,同时玉米原料成本的下降,也催生面粉、饲料的需求。整体来看,淀粉一般性需求(食品、啤酒、变性淀粉、医药、化工)相对稳定,其新生替代消费弹性较大,玉米淀粉主要增长空间仍然是淀粉糖。

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玉米淀粉糖是一种重要的新兴糖源,淀粉糖和甘蔗糖、甜菜糖是目前中国主要的糖源。受限于品种特性,现阶段淀粉糖对白糖并不能完全替代,而极具替代潜力的玉米绵白糖尚处于初级阶段,产量少,需求低,价格较白糖优势不大,对食糖的影响较小。布瑞克分析显示,2016年以后,淀粉糖替代量增长率逐渐放缓,淀粉糖替代逐渐饱和。

从食糖消费来看,未来食糖消费形势不容乐观。根据OECD-FAO数据分析显示,2007-2016年中国白糖消费增长有16.16%源自人均消费,6.49%源自人口增长,展望2017-2026年中国白糖消费增长有15.4%源自人均消费,2.85%源自人口增长。目前中国肥胖率和糖尿病患者比例大幅增加,这将一定程度上限制糖类消费的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相应降低了糖类需求。据OECD、FAO和中国农业部预测,2017-2026年,中国白糖消费增速趋于稳定,年均增长率约为2%,整体来看,人均消费的提升仍然是糖类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增长的带动效应明显减弱同时白糖消费增长逐渐放缓,中国糖的消费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热量需求向甜味剂需求转变。

3.饲用消费现疲软

数据显示,近年中国畜禽产品产量增速逐渐放缓。根据OECD-FAO数据分析显示,2007-2016年中国猪肉增长有22.1%源自人均消费,6.82%源自人口增长;禽肉消费有22.1%源自人均消费,6.82%源自人口增长,展望2017-2026年中国猪肉增长中国猪肉增长有7.68%源自人均消费,2.66%源自人口增长;禽肉消费有12.48%源自人均消费,2.77%源自人口增长。从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来看,中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有研究表明(白军飞等,2014),人口老龄化会使得肉类消费增长减缓。目前中国肉类消费增长仍以人均消费提高带动,但未来人均消费和人口增长的带动效应逐渐减弱,中国猪肉、禽肉消费需求逐渐饱和,这将对饲料原料需求造成影响。

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现阶段,中国生猪猪瘟疫情持续,据农业部公布显示,生猪猪瘟疫情发生省份基本覆盖生猪主产省份,参考其他国家治理猪瘟的历程,中国非洲猪瘟彻底解决需要一段时间,布瑞克认为在治理控制的阶段,疫情传导影响生猪补栏,进而将对生猪供应造成影响,将给未来几年生猪饲用消费蒙上阴影。

禽类方面,2015年后祖代肉引种量低于政策的更新水平,随着时间因素已经换羽的祖代鸡也陆续进行淘汰期, 2018 年下半年白羽祖代鸡存栏出现紧平衡,父母代存栏预计在 2019 年初出现平衡偏紧情况。

整体而言,近年玉米饲用消费很难有大的起色,生猪方面虽受禁止厨余喂养和饲料配方调整影响,短期内利好饲用消费,但长期来看会被疫情影响传导所致的生猪存栏下降所抵消。

农产品“出海”之路开启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布瑞克整理 截至2018年10月

Ⅲ. 农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之路开启

1.农作物生产长效保障机逐渐落实

近几年,农业政策密集出台,2017年,代表种植业顶层设计之一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并提出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两区”范围内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率先在“两区”范围内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价格改革方面,逐步实施价补分离政策,意在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民种植意愿和收益的干扰。

布瑞克分析认为,近年来密集发布的政策顶层设计以价格改革和粮食安全为核心,同时兼顾农民利益。这三个目标是2015年以来政策改革的立足点。随着政策的逐渐落实,农作物生产得到保障。

2.技术储备和政策环境日益成熟,生产潜力将迎来释放

目前玉米单产显著低于世界玉米主产国水平,生产率遇到瓶颈。两区规划中玉米面积约4.5亿亩,按照目前的生产率水平,玉米产量在2.1亿吨左右。按照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稻麦两大口粮自给率100%和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为目标。目前,玉米消费大幅增长,玉米总消费在2.36-2.6亿吨,按照目前的玉米单产,难以满足玉米自给率目标。我们认为中国玉米单产将成为改变玉米产业供需结构重要的“杠杆点”:单产提高可以显著分担亩均成本,而种子生物技术是提高单产的关键驱动。

在对转基因的态度上,农业部已多次表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路线为:非食用的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一般食物作物、口粮作物。目前我国已实现非食用经济作物棉花的转基因商业化,玉米则是推广第二步的饲料作物(70%的玉米用作饲料)。从我国转基因玉米研发来看,我国转基因玉米已满足产业化条件(黄大昉,2015)。

布瑞克认为,中国玉米转基因产业化在技术等层面上已经初步具备开放条件,但在宣传、推广制度、管理上尚缺乏一系列筹划准备。临储玉米高位库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转基因开放的进度,目前玉米库存下降,考虑到政策实施的存在时滞和缓冲,种子生物技术推广时机成熟,加上工业化进程带动国内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等有利外部条件,玉米生产率潜力将迎来释放。

3.农产品竞争力加强,企业逐利国际市场可期

农产品生产得到保障加上生产潜力释放,中国农产品产量将再次迎来增长。而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消费增长空间有限,农产品将逐渐从自给自足到供应过剩转变,农产品贸易寻求新兴市场成为可能。

从人口结构来看,未来非洲、印巴孟、东南亚等地区是未来世界人口主要增长的地区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在现在大宗农产品贸易市场中,美国通过竞争优势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据USDA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玉米出口占全球出口超过37%,大豆出口占比超过35%,小麦出口占比超过15%。

中国参与世界市场,而有地理优势的东南地区可成为中国的战略目标之一。以淀粉为例,2017、2018年东南亚木薯遭受天气等影响,木薯减产,中国玉米淀粉迅速进入东南亚市场,出口需求十分强劲。而随着未来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的预期下,中国农产品逐利国际市场可期。2018年一号文件也提到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

布瑞克分析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将更加普及,且农村老龄化加快、传统农民的不断退出、种子生物技术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将迎来一次释放,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也将得到加强。同时农产品从自给自足到供应过剩转变过程中也意味产业链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同时布瑞克认为,政策支持重心也将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导向的方向转移,产业链企业应及时布局,提前谋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