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拉出音头?

郭芝荣


其实拉二胡最简单,只二个字概括:双规。手指在规定的地方(弦线),放置规定的时间。——这是理论,就这么简单。拉二胡也只有一个目的:让不懂乐曲的群众能听得出你拉的曲子是悲伤的(引起流泪,)还是欢快的(引起激昂),还是思乡、倾诉的(引起纠结的)——这就够了。前不久有人用高深的物理理论,写出数学公式去解释弓弦与钢丝摩擦的面积……。大家认为有必要吗?二胡大咖王国潼、闵惠芬老师,都不见得在“高深”上浪费笔墨,照样成为一代大师,反观现代赵括、博士并没出名,甚至发烧友都不认识他。

前不久听说过这回事:一群博士讨论一滴水从天上落到人身上会怎样?引来一阵引经据典,罗列一大堆力学公式,还有加速度公式。一刻钟后一位保洁员说了句话:你们没有在突然下雨时奔跑的经历吗?街上不见得被雨水砸死一个人。全场哑然。所以拉二胡有什么浪弓,喷弓,波弓,都是新制造的,前辈为我们定下的教科书,笃定够了。


按宫商


应"地主87312788"邀答!

二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拉出音头?

在二胡演奏中,凡是描写热烈奔放,悲愤交加等等的乐曲时,都要奏出音头,比如《赛马》的第一弓叫"喷"弓,开弓前先吸一口气,快速向右甩弓发出的音头要尤如发令枪响后各骑手抽出的一声马鞭声,把三分之一弓疾快甩出为音头,这是靠右腕的快速向右一甩,小臂跟随右腕出弓,这一个音头就把乐曲带进了热烈奔放的赛马比赛场景,这第一小节2/4拍里,有个大附点,又是连弓,你在运弓时要在附点上产生一个波弓,这是律动感,形容骑手在马背上的上下颠动,如果你不拉出强劲的音头,大附点不加波弓,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为屏幕上的慢镜头配乐。



象闵惠芬老师拉的《江河水》,引子的第一音描写滔滔江水,如没有音头就是形容小溪涓涓细流了,随着一个音头后用慢弓,当到5音时左手压揉,连琴皮都上下起伏,这就是江水的波涛滚滚,这种形象的描写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就给人联想一妇女在江边祭祀丈夫时的号淘大哭,给听众一种悲怆的感觉!

比如《蓝花花叙事曲》中有一段676⋯几个音连续分弓拉出,要求把弓子提离琴筒再用落下的惯力奏出强有力的重音,这是用以描写激愤时的奏法,音乐的抑扬顿挫把握得当,就是情感的渲泄。所以二胡的技艺可苦练,但你心中对乐曲有多少感悟,演奏的效果就大相径庭。

在二胡演奏中哪个音应该有音头,应该干净利落,都有讲究的,当我们有了基本功后,要学新曲,都要对乐曲有理解,不同的奏法产生不同韵味。比如《良宵》,弓子要宽些,就不要音头,才委婉动听。比如《月夜》有些乐句运弓如抽丝,弓杆就趟在琴板上,拇指轻点弓杆,平稳运行,你若把弓子向外推悬空了,发音就不稳、当然更不能有音头,否则哪是寂静的月夜?只看到了最后一段情感兴奋时才出现强音头后再慢起渐快。

比如《金蛇狂舞》、《小花鼓》描写锣鼓喧天,你不用音头,不加甩弓就软绵绵没有阳刚,就不能突显欢乐气氛。

你平时听弦乐有没有注意,凡是没有音头的曲子都是写情写景,好的二胡演奏家拉柔情,思念的曲调时你是辨不出她有换弓换弦痕迹的,这全是右手腕部换弓恰到好处,推拉无痕,左手指配合,不发出带弹击的按弦动作。

例子太多了,祝你琴艺更上一层楼!🌹🙏!


许科云



一抹有晴天


原则上连音线的第一个音都要拉出音头,特殊情况的弱拍弱位音需要作弱音渐入处理的除外。


姚老师音乐课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