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領域欠缺科學思維

很早就關注著我國林業領域的政績觀高於科學觀、“面子”重於“裡子”、“想當然”代替科學思維等非科學、非黨性現象及其後果。尋常情況下,對此也只能是看在眼裡、擱在心裡。鑑於中央在整頓黨風、政風,今天在這裡提出這個問題,以期改進。

一“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

“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這個口號,原本是南方某省針對群眾把自己的速豐林或竹筍林管理而總結出來的。僅就這類經營對象,口號沒有什麼不妥的。但是後來,這個口號被當成森林資源建設的普遍真理,在一個時期內,以至於後來有人提出把東北天然林換成楊樹林這樣的極端主張。

這個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問題在於為什麼會提出如此違反科學的口號,又為什麼一些媒體不顧科學精神,跟著追吹?假如再出現反科學的政策或口號,會不會還會受到追捧?

二 只有把山分到農戶手中才是產權清晰嗎?

把集體山林分到各家各戶,認為只有這樣才是產權清晰。在這裡,我們不說森林這樣一種勞動對象是否適合分散經營,只是說對於產權清晰的態度否具有科學精神。

理論上講,森林或土地資源,只要主體和邊界是明確的,就算是產權清晰,不論主體是個體、集體還是國家。但當時有些學者配合大形勢,在林業口也跟著鼓吹只有產權掌握在私人手中才算是“產權清晰”,很多人都相信。

其實,並不存在這樣的產權理論。產權理論的發明人科斯並沒有說集體產權或國有產權就不是產權清晰,說只有個人產權才算是清晰的,那是香港張某出於政治目的對科斯的篡改。

問題在於,在我國,從官員到一些學者,對這個產權理論是盲從的,甚至一部分人自己的動機也不純。

林業領域欠缺科學思維

XX省XX縣林業工作人員正在把一個林場分配給農民 (新華社記者XXX 2004年

三 城市樹木經常被無端平頂

這應當是一個最不動腦子的例子,就是:城市綠化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做法,在樹木栽植時把樹冠截掉,樹木成長以後,仍然不斷被平頂(就是把樹冠鋸掉),控制樹冠長高、長大。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很多地方都這樣做。

如果是市內的行道樹或小區內的樹木,平頂還可以理解,那或者是為了避開電線,或者是避免樹枝掉下來砸壞車輛。

但是,郊區的綠化、荒地的綠化,本來就是為了追求綠量,綠色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要平頂?那可能是從園林那裡學來的。但是,園林樹木修剪造型是為了美觀,你一般的綠化,搞什麼造型?你搞綠化不是為了綠嗎?你為什麼還要控制它長高、長大?這種咄咄怪事,恰如上面講的“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都是缺乏科學性的表現。

四 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地方不能造林

常聽到關於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地方不能造林。想當然地是,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樹木不可能存活。這個說法很普遍,其實是個沒有科學思維的誤解。

東營市年降雨量約600mm左右。據1971-2001年蒸發數據,全市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885.0mm,蒸發降水比為3.5,最大年份蒸發量為2246.3 mm(1981年)。而東營市位於山東黃河入海口,是個不缺水的地方。要是連那裡都不能栽樹,豈不怪哉?再看青島,青島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88.2mm,而蒸發量是 1000~1100毫米。但東營和青島都能栽樹。

還可以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總之,林業上老是以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為理由,作為不能造林的理由,不知是誰的發明,要是繼續這樣說,會鬧笑話的。

水系統是互相連通的。一個地方的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不等於這個地方沒有水。果真如此,那麼不僅是樹木不能成活,農業也不可能存在麼!這是邏輯推論。

五 地下水位下降,導致樹木枯死

這個說法更為普遍。到處都能聽到說現在地下水位下降了,甚至下降到地下百米以下,所以樹木枯死了。尤其是面對近些年來的三北防護林大面積死亡,這個說辭更為常見。

三北防護林的樹木枯死是事實,但是否因為地下水位下降,這是一個科學問題。如果說三北防護林的樹木因根系夠不到水位而枯死了,那麼,當地的其他鄉土樹種為什麼沒死?當地為什麼還有農業?按說,應當是莊稼先死麼,因為莊稼的根更淺。

當然,樹木沒有水,是肯定要死的,但這不等於地下水位深了,樹木就沒有水了。更為合理的解釋是,植物其實主要是從土壤中吸取水分,而不是直接從地下水位吸水,而土壤水分則源於多個方面。

六 我國的森林長不好,是因為林地質量不好

一次,當我國一位專家向歐洲林業專家強調說,我國的林業用地很貧瘠,林子長不好。當場得到的回答是:你們這裡的林地比我們那裡好。頓時我們的專家啞口無言了。本人也曾慨嘆上蒼厚待歐洲,給了他們那麼好的土地,生長出了那麼好的森林。但接觸多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1999年,一場颶風一連串颳倒了歐洲幾個國家的森林。隨後不久,本人去現場觀察過。後來還發現,雖然歐洲的降水量也就是600毫米左右,但歐洲大部分地區降水均勻,一般不會發生乾旱,這與分佈廣泛的近自然林是有關係的。本人深信,降水和植被,雖是兩個自然系統,但是存在相互作用的關係,降水多寡會影響植被生長,但植被也會改善局地降水。土壤也是這個道理。土地貧瘠會不利於森林生長,但森林又會改善土壤。所以我們應辯證地認識客觀。這裡面存在一個較深的道理,就是如何經營森林生態系統,在此免談了。

我國的林地,一般說來並不不比歐洲差,我們差在缺乏科學經營上。

七 天然林的木材生長量不如人工林

這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誤解。

其實,除了農作化的工業原料林,在木材生長量到底是天然林更高還是人工林更高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誤解可能比上述幾項更深。這個問題幾句話說不清楚,但作為一般情況,應當是人工林的立木生長量不如近自然的天然林。

德國林業專家Gauer(Johann Karl Gayer,1822 -1907)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發現,天然林單位面積木材生長量原來是超過人工林的。他1886年發表了《混交林的建立及其撫育》,為的是糾正對人工林的迷信。事實也證明,德國近自然育林的推廣,使得木材產量顯著增加,撫育費用降低。

這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其實會帶來錯誤決策。說到技術領域,盲目的認識可能更多。如盲目地認定扦插育苗和容器苗比裸根苗好,實際上不同方式育成的苗,是適應於不同造林地的。

在林業上,這類似是而非少一些,無疑科學性就會多一些。以上諸多誤解,如果被當作林業的發展理念,那惡果就會很多。

林業工作需要的是準確的科學思維。

智庫簡介

中林聯林業智庫,成立於2011年6月,總部設在北京,由國內外林業及相關行業近百位頂尖級專家、教授和近年來成績斐然的中青年學者以及歐洲、印度、澳洲等境外林業專家聯合組成的中國第一家行業性、獨立民間林業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