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對低成本航空需求衝擊日趨激烈

鐵路對低成本航空需求衝擊日趨激烈

第五屆中國低成本航空高峰會議現場

10月11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中國低成本航空高峰會議上,中國航空運輸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潘億新表示,現階段,中國低成本航空公司受國內外市場衝擊較大,國外市場衝擊由競爭對手擴張帶來,國內市場除國有大型航空公司競爭外,因低成本航空客源與鐵路客源重疊性較大,隨著高鐵網絡日益完善,鐵路對未來國內低成本航空的客源需求衝擊將日趨激烈。

他舉了幾個數字:2017年,全球低成本航空的平均客座率為89.4%,比傳統航空公司高出6.2個百分點;飛機利用率為10.5小時,比傳統航空公司高出1個小時;平均每架飛機的員工人數是92人,傳統航空公司則達到122人;資產利用率為5.6%,比傳統航空公司高出2.2個百分點。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公佈的數據可以看到,近年來,全球低成本航空業務量的增長速度大約是傳統航空公司的2倍;低成本航空的平均客座率高出傳統航空公司5個百分點左右。

先看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美國,過去10年,整體航空旅客運輸量增長了25%,低成本航空則增長了120%,市場份額從16.1%提高到29%左右。目前全球低成本航空超過170架,市場份額也由十年前的不到10%提高到現在近30%,主要低成本航空的增速平均超過20%。而且低成本航空擴張勢頭迅猛,航空大訂單屢屢刷新飛機制造廠商記錄。

中國低成本航空的發展則比較緩慢。

按照運力統計,國內低成本航空的整體市場份額只有8.5%,中國最大的低成本航空——春秋航空的機隊規模只有100架,運量在全球排名20左右,“還是比較低的,應該說不符合整體中國航空市場發展態勢。”

潘億新認為,發展緩慢的原因有3點:

一是中國低成本航空起步比較晚,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經濟效益,與其他國家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各地政府和公眾對低成本航空的認識不盡相同,有的錯誤認為低成本航空是低票價、低服務、不安全的代名詞。很多地方政府和機場並沒有意識到低成本航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

三是相關政府政策尚未得到充分落實。2014年民航局印發了《關於促進低成本航空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堅持安全發展、促進快速壯大、支持靈活經營、鼓勵走出去、改善基礎環境、加大政策扶持6個方面提出了多項政策保障措施。但是,潘億新指出,上述措施還未得到完全落實,低成本航空的發展依然面臨較大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潘億新表示,除上述歷史原因,現階段低成本航空的發展還面臨著國內外市場的衝擊。

國外市場方面,近年來,亞洲地區航空業逆勢增長,低成本航空遍地開花,呈現強勁發展勢頭。馬來西亞的亞航、新加坡的虎航、菲律賓的宿務、澳大利亞的捷星航空等發展迅猛,其中亞航從2001年的2架飛機增加到200架。

潘億新指出,除北上廣一線城市,上述國外低成本航空開始對武漢、杭州、重慶等二、三線城市進行佈局,“航線覆蓋了我國的大江南北,形成合圍之勢。由於國外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機隊規模大,能夠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攤薄各項成本,同時管理水平、主業創收能力相對較強,對我國低成本航空造成較大沖擊。”

國內市場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潘億新表示,目前國內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我國低成本航空不僅面臨國有大型航空公司的競爭,還要應對高鐵的衝擊。

那這是否意味著低成本航空的發展將腹背受敵、失去空間呢?其實不然。

潘億新表示,一方面,中國民航近年來即使在年運量很大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非常快的增長速度,增速超過了預期。從2005年以來,我國航空運輸總週轉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5年左右,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

潘億新表示,低成本航空作為一種特色產業發展模式,能夠通過成熟效益拉動區域經濟成倍增長。他建議,地方政府可以將低成本航空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為其制定相應的稅收、土地、人才引進等一攬子政策。做好頂層設計,從飛機融資租賃、飛機維修拆解、飛行員培訓、低成本候機樓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商業物流等航空全產業鏈角度來經營相關產業,形成共創共贏的生態圈式協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