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歲月終將予你所要

大王叫我來巡山,聽聽三刀侃大山。

別急,歲月終將予你所要

時間概念,選擇性焦點,特殊色調的照片f/x

最近總體有點著急了。

具體表現為,總想把事情趕緊結束掉。於是不知不覺會加班至心煩意躁的地步,然後,你懂的,新的事情就又生長出來。也就是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寫文也是如此,近期每天一文。有時候明明很累了,也要寫一篇。不然的話,感覺生命不完整。可是越是這樣,越事與願違。越心急,越做不好想做的事情。

比如要不記錯開會時間,要不就不由自主地對著領導說廢話。再比如寫文質量呈斷崖式墜落態勢,也就是說,開始詞不達意。

有時候更過分,枸杞水杯已備好,坐在電腦前,準備安心碼字,隆重編排一篇堪比莫言的文章。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都準備這麼久了,姿勢都擺好了,怎麼還是如此難產。

也就是說,盯著屏幕,完全不知道從何開始寫起,又或者怎樣落筆,就這樣虐心地望著屏幕裡折射出的那個虛弱的自己。一個多小時瞬間溜走,光標還停留初始位置。

也就是說,別人淘寶淘到想剁手,我寫文難產想剁手。

別急,歲月終將予你所要

於是我開始焦慮,陷入一種“不成功便不成人”的黑色思維當中。

其實,我們的焦慮常常來源於無關緊要的人。

新聞裡,誰年僅十五歲就被哈佛大學錄取,又是誰沒有畢業就把跨國公司的offer收入囊中,誰金點子創業斬無數融資,又是誰利用業餘時間遊歷上百國......也就是說,身邊無數優秀的人和事,無情地敲擊著我們的腦殼,無言地推著我們前行。不前進看來是不行了,不進則退嘛。

大家都在對比、催促和焦慮中成長。

對於成功,人們有著眾口一詞地誇獎模式;對於失敗,卻有千萬種合理的解釋,比如:別人有別人的節奏,你有你自己的節拍。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也就是說,不要讓任何人打亂你的時間表。

別急,歲月終將予你所要


馬克·庫班25歲時還在酒吧做酒保。JK·羅琳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Richard Branson 34歲才創辦維珍航空。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Ortega39歲才創辦了Zara。Steve Carell 40歲才紅。摩根·弗里曼到52歲才迎來他演藝事業的大爆發。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愛因斯坦說過:並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能夠被算出來。二十歲單身狗,過得快樂也成功。三十歲沒戀愛也完全合理。四十歲沒買房也不見得丟臉。唯一肯定的是,五十歲還是科員你是當不上部長的。

別急,歲月終將予你所要

單位裡一個事關大家錢袋子和臉面子的方案即將出爐。根據新方案,許多人依稀可以提前看到自己悲慘虛無的未來。也就是說,命運之門越關越窄,只露出一線曙光。這情形,彷彿好不容易擠上公交車的人們,對著師傅喊:師傅師傅,滿了滿了,趕緊關門,開車走人。而車外,仍是熙熙攘攘等車的人群。

歲月不可能眷顧每一個人。

現實情況雖然殘酷如此,但是我們仍然願意相信,它會更照顧那些肯努力、知進退、懂等待的人。

別急,如果你足夠用心,歲月終將予你所要。有時候,這話僅僅是一碗毒雞湯。然而毒雞湯也是雞湯,濾掉毒,不也是營養液嘛。

別急,歲月終將予你所要

快樂的年輕商人筆記本注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