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捭闔》最全原文、譯文

《捭阖》最全原文、译文

鬼谷子

原文: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內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捭阖》最全原文、译文

【註釋】

①捭(bai)闔(he):捭,分開、撕開。《禮記•禮運》:“其燔黍捭豚。”闔,本意為門扇,古注曰“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引申為關閉,《周易•繫辭》:“一闔一閉謂之變”。捭闔,在這裡指縱橫馳騁,大開大合。是鬼谷學說中一種基本的方法。

②粵(yue)若稽(ji)古:粵 句首助詞;若,沿著、順;稽,考察。粵若稽古,在這裡指按照一定的規律考察。

③眾生之先:眾生,芸芸眾生;先,先知。眾生先,在這裡指廣大生眾的老師。

④陰陽:陰,本意為山的背陰面;陽,本意為山的朝陽面。被引申來概括對立統一的兩類事物或現象。

⑤命物:辨別事物。

⑥籌策:原為古代計算用具就是計算、謀劃。

⑦萬類:就是萬物。

⑧朕:指徵兆,形跡。

⑨守司:掌握、把握。

⑩其道一也:一:同一;道,大自然的規律。聖人的法則只有一個

11歸:歸屬,屬於。各有所歸:指世間一切事物各有歸宿

12度權量能:指測度權衡、比較才能。

13有差:指各有不同,有差別。

14無為以牧:無為:道家思想:順應自然變化的意思,以牧:用來掌握。

15實:指實情。

16嗜(shi)欲:喜歡,特殊的愛好。

17指:同“旨”同宗旨。

18闔而捭之:先封閉,然後再打開。

19求其利:檢討對方的善惡利害。

20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啟使其顯現,或封閉使之隱藏。

21離合:離,離開,不一致。合,閉合,合攏與“開”相對。

22守:遵守,信守。

23欲捭之貴周:周,不遺漏。當要採取行動時,必須作周詳的考慮。

24與道相追:道,道理、規律。這裡指與規律相近的道理。

25料其情:就是檢查實情。

26結其誠:誠:真誠真心。使其誠心堅定。

27權衡輕重:指權衡、比較誰輕誰重。

28為之度數:度數:原指重量與長度的數值。為之謀劃下一步的行動方略

29出之:取出使用。內之:收納閉藏。

30四時開閉以化萬物:就像春、夏、秋、冬的開始與結束一樣,來促使萬物發展變化。

31縱橫:自由自在的變化。

32反覆、反忤:或離異,或復歸,或反抗。

33必由此:必須通過這裡。

34道之化,說之變:道的變化規律,也是說的變化規律。

35終始其義:指結束和開始要適宜,即開閉有節。

36諸言:即進行遊說。

37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或開啟或閉藏,都以陰陽之道試行。

38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入,進入,與“出”相對。可,可以。這裡指沒有不可以到達的地方,沒有不可以成功的事情。

39可以說天下:可以說服天下。

40為小無內,為大無外:做小事不盡其小,做大事無限其大。

41倍反:倍是背叛,反是復歸。

42陽還終陰,陰極反陽:陰陽相輔相生,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譯文:

縱觀上古以來的歷史,可知聖人生存在世界上,就是要以先知先覺的導師的姿態指導芸芸眾生。通過觀察陰陽開闔四種狀態現象對事物作出判斷,而瞭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關鍵。運籌策劃萬事萬物的發展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規律,發現事物變化的徵兆,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以,聖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是一樣的。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松馳,或者緊張。

所以,聖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揣度對方的智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再比較技巧方面的長處和短處。至於賢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有仁人君子,也有苟且小人都是有差別的。所有這些,(對於賢德之人)可以迎為上賓,(對於不肖之人)可以拒之門外;可以進升,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要靠順遂自然而然的法則來把握這些。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慾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志向和意願。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後再反覆考察,以便探察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讓對方先封閉而後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或者開放,使之顯現;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是因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要區分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須有主見,並區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所以如果要開放,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如果要封閉,最重要的是嚴守機密。由此可見周全與隱密的重要,應當謹慎地遵循這些規律。讓對方開放,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讓對方封閉,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探測出對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數量。聖人會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量,聖人會為此而自責。因此,所謂開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讓別人進來。所謂封閉,或者是通過封閉來自我約束;或者是通過封閉使別人被迫離開。開放和封閉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開放和封閉都是為了使事物內部對立的各方面發生變化,通過一年四季的開始和結束使萬物發展變化。不論是縱橫,還是離開、歸復、反抗,都必須通過開放或封閉來實現。

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基本規律,是遊說活動的一種形態。人們必須首先慎重地考察這些變化,事情的吉凶,人們的命運都繫於此。口是心靈的門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慾、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戶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把守這個關口,以控制出入。所謂“捭之”,就是開放、發言、公開;所謂“闔之”,就是封閉、緘默、隱匿。陰陽兩方相協調,開放與封閉才能有節度,才能善始善終。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慾等,屬於“陽”的一類事物,叫做“開始”。(使人們追求的)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譭棄、損傷、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屬於“陰”的一類事物,叫作“終止”(使人們忌諱的)。凡是那些遵循“陽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積極的事物,以談論“善”來讓他們行動;凡是對那些遵循“陰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消極的事物,以談論“惡”來使他們終止施展計謀。

關於開放和封閉的規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試驗。因此,針對積極的活追求型人以崇高的語言說服他,而給從消極的或逃避型的人用卑下來求索微小,以崇高來求索博大。由此看來,沒有什麼不能出去,沒有什麼不能進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用這個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說服家,可以說服國,可以說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更小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更大的疆界。所有的損害和補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實行的。對於陽的方面,要積極前進;對於陰的方面,就要停止、隱藏。對於陽的形勢主動出擊;對於陰的方面,退避隱藏。陽勢發展的終點就是陰;陰勢發展的終點就會是陽,凡是積極主動行動的人,道德就與之相生;凡是冷靜處理局勢的人,行勢就與之相成。用陽勢來追求陰勢,要靠道德來包容;用陰勢結納陽勢,要用外力來約束。陰陽之氣相追求,是依據並啟和關閉的原則,這是天地陰陽之道理,又是說服人的方法,是各種事物的先決條件,是天地“方圓”的門戶。

歷史反面教材:

功臣沈慶之之死

沈慶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將。

沈慶之早年曾抵抗孫恩起義,此後一直在家種地,三十歲後方才得到徵虜將軍趙倫之的賞識,擔任寧遠中兵參軍。歷任建威將軍、徵虜將軍、領軍將軍、鎮北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封始興郡公。

沈慶之作戰勇猛,善於謀略,兩次參加北伐,先後平定緣沔諸蠻、鄖山蠻、犬羊蠻、西陽五水蠻等蠻族,討平劉劭、魯爽、劉誕等人的反叛:大明三年,竟陵王劉誕在廣陵造反,沈慶之被起復為使持節、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率兵討伐劉誕。沈慶之率軍抵達歐陽,劉誕派門客沈道愍去勸說沈慶之,贈以玉鈈刀。沈慶之將沈道愍趕回,並歷數劉誕的罪行。同年七月,沈慶之終於攻破廣陵,斬殺劉誕。孝武帝晉升沈慶之為司空,在他拒絕後又依照晉朝鄭袤的舊例,讓他在朝會上座位僅次於司空。460年(大明四年),沈慶之又平定再次造反的西陽五水蠻,俘虜數萬人。

455年(孝建二年),沈慶之以“年滿七十”為由,請求辭去職務,孝武帝便任命他為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沈慶之仍要求退隱,多次上表後,又當面陳情。孝武帝無奈,只得讓他退休,但仍保留其郡公爵位。457年(大明元年),孝武帝又想任命沈慶之為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沈慶之仍然不肯接受。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駕崩,命沈慶之與柳元景等擔任顧命大臣,並留遺言道:“如果有大型軍事征討之事,都要交託給沈慶之。”太子劉子業繼位後,賜沈慶之几案、手杖、三望車,他都推辭不肯接受。

劉子業繼位後,殘暴昏庸,465年(泰始元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密謀廢黜劉子業,改立劉義恭為帝,並將此事告訴沈慶之。沈慶之與劉義恭素來不和,便向劉子業告發。劉子業誅殺劉義恭、柳元景等人,進封沈慶之為侍中、太尉。起初,沈慶之因告發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劉子業信任。但是後來,沈慶之多次進言勸諫,劉子業很不高興。沈慶之擔心禍事,便閉門在家,不見賓客。同年十一月,劉子業誅殺寧朔將軍何邁,知道沈慶之會前來勸諫,便關閉清溪諸橋,不讓他進宮。沈慶之得知此事,果然前來,無法進宮後只好作罷。當日,劉子業命沈慶之之侄沈攸之送藥賜死沈慶之。沈慶之不肯服藥,沈攸之便用被子將他悶死,終年八十歲。

沈慶之死後,劉子業對外宣稱他是病死的,對其賞賜十分豐厚,追贈為侍中、太尉,諡號忠武公。沈慶之還未下葬,劉子業便已被廢殺,宋明帝劉彧繼位,追贈為侍中、司空,諡號襄公。471年(泰始七年),宋明帝又追改沈慶之為蒼梧郡公。

《天中人文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