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西王母”是何方神圣?是如何从妖怪变为王母娘娘的?

陈德霖


  

  中国与西方不同。西方的神很早就已经构建完毕,后人只要膜拜就好。虽然说西方也有不少山头,有那么好几个神话来源,但比起中国来,都不算啥。

  我们的邻居日本,有所谓百鬼夜行,许多鬼怪都有详细来历。那为何中国没有呢?因为中国的历史太久远,民族繁多,别说百鬼,万鬼都不在话下。

  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世俗王权高于神权的国度,这就使得许多神仙,包括西王母必须改变,并最终从可怕森严的西王母,变成了总为女儿思凡操心的大妈。

  在中国,神与仙的源头是不一样的。

  神源自上古百姓对自然的崇拜。最早的神都是自然神,比如天帝(又名上帝,其实上帝这个词是属于中国神话的!外国人崇拜的其实叫耶和华、或者说基督),雷神、风神、山神等等。

  那些上古的英雄人物渐渐也被后人尊之为神。比如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创造八卦的伏羲,他们大都是上古部落首领,后来都成了神。

  像黄帝、炎帝、蚩尤等等,也都算是神。

  再后来,到达尧舜禹时期,他们在神话体系中是半人半神的存在,神格大降,沦为人王了。

  到夏启,商汤,乃至周武王、秦始皇,他们虽然也有神迹,但都不在算神。

  至于仙,则源自上古方士、上古巫术。

  从很早时期开始,就有那么一批人向往长生不老,这些人中的得道者,就被称之为仙。

  周朝有个周穆王,秦朝的秦始皇,汉朝的汉武帝都渴望长生,因此,方士勃然兴起。他们一方面研究经典,一方面四处探寻,最终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学说,庄子、列子等学说糅合起来,形成了道教。

  汉末张道陵首创天师道,之后有张角创立太平道,再后来,道教流派百花齐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随着道教的兴起,他们开始造仙运动,一批又一批的上古大仙被制造了出来。其中有的是假借了先秦史料中的一些原型,也有一些是魏晋道士们的原创。

  比如太上老君这位万仙道祖,原型就是春秋时期的道学大师老子,被张道陵尊为道祖。

  西王母这是道教创造出来的女仙魁首,东王公是男仙魁首。

  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乃是人面虎齿,面容严厉,身似虎躯,还有老虎的尾巴这样一个狰狞可怕模样。

  为何西王母是这样的样子呢?

  其实,西王母的形象是糅合了先秦两汉流行的五行观念。五行之中西方属金,四神兽中西方是白虎,西方又代表肃杀,凋零,故此西王母就成了人面虎神,一副凶巴巴模样。

  最开始西王母不但是女仙首领,也是司杀之神。因此,像战神九天玄女都是西王母的麾下。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昊天上帝逐渐被玉皇大帝取代。玉皇大帝的原身是东王公。西王母与东王公并非夫妻,而是同事。

  但是,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说书听书成为流行,话本小说应运而生。为了适合民众的口味,玉皇大帝不能没有老婆,于是,与玉皇大帝地位相当的,女仙之首西王母,摇身一变成了王母娘娘,,做了玉皇大帝的老婆。

  别和我争王母娘娘和玉帝不是夫妻关系。那么多民间传说,诸如牛郎织女,天仙配,二郎劈山救母等等,哪一个故事里面,王母娘娘不是玉帝的老婆?

  就连《封神演义》中也明白说了,瑶池王母和昊天上帝生了一个女儿,叫龙吉公主。

  只要老百姓想看,想听,有需要,西王母也必须结婚,必须给玉帝当老婆!


叶之秋


王母娘娘,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
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
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西王母的起源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祖先神化。
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的称谓,见于《庄子》、《山海经》等,因所居昆仑丘(昆仑山),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西周金文即有“王母”的记载。
《管子·轻重己》:“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
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
《山海经》:“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是早期的王母形象,和女娲炎帝黄帝等神早期一样,都带有兽相。
《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则西王母能够赐予人年岁,使人长生。
《尔雅》:西王母于夏代时献白玉玦。
在汉代中国儒教谶纬神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博物志》也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汉《贾子修政篇》:“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下凡助大禹治水。
《神异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王母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元代的《全元曲杂剧》,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
上清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奉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西王母是盘古之女,三界内外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属下。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
上清经派将西王母信仰吸收之后,列为元始天王的弟子,并且担任传授宝经要诀的职司,遍见于六朝上清经中。《汉武帝内传》载:“七月初七,王母降”。
《枕中书》:“西汉九光夫人,始阴之气,治西方。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 日月,莫不由之。”又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西王母乃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其掌管蓬莱仙岛。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列仙全传》: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是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
《西游记》:西王母种的蟠桃乃仙树仙根,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西王母的登场,其历史的渊源应该归功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其个人因素则与汉武帝的西方情结有关,其宗教神话原因则是对东方神仙体系的冲击和扩展,同时也是神仙思想走进下层社会,全民性普及的反映。但是,西王母一开始的形象与《山海经》所描述的相同,是西方一个很有威力可以辟邪的大神。人们所以选择西王母作为棺椁和墓室的画像内容,首先是因为其具有辟邪的本领。至于西王母能够制造仙药,可以带领人们脱离凡俗,长生不老,则是稍晚一些时期衍生的认识。西王母作为富有漂亮女性的形象,应该缘于汉武帝以后对西方女性美的认知。


大繁大简


首先你要知道,西王母在天庭的是什么职位,她不是玉帝的妻子,是女仙之首统领天下女仙。

你问的为何从妖怪变为王母娘娘,一直没有变,天地初开之时就都是妖,“妖”一词在现在看来是贬义词,那是人类对妖强大的力量所恐惧导致的,所以去丑化“妖”东方女娲圣人也是妖啊,天庭百万神仙有八成都是妖出身,所以妖便是神。

在来说说西王母为何能做这天庭女仙之首的位置,在最早期大洪荒时代“西王母”就已经名声在外了,东有:女娲 伏羲、南有:太一 帝君、西有:西王母 东王公、北有:鲲鹏 可以看出西王母是相当有实力和辈分的人物,在天庭做一个女仙之首也是委屈了,想当初也是最早老牌四大势力之一,最后被东皇太一所灭,东王公战死,西王母重伤不知所踪,最后在建天庭之时才出现被封女仙之首,论实力碾压天庭在册所有人。个人有篇文章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西王母”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看


秋夜听雨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神仙,后世经过道家的演绎,以王母娘娘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西王母这一形象的变化过程,会发现其最初的形象与后世传说相差甚远。这一形象的变迁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很大影响,体现了信仰这一文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一、从先秦到汉代西王母形象的变化

考之古籍,西王母这一名称最早应该是指位于我国西方的一个原始部落。《尔雅·释地》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①]《汉书·地理志下》亦云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可见这西王母最早是一个西方的部落名称,当然也可以指代部落的首领。关于这个部落具体的位置,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昆仑山

早期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恐怖”的。《山海经》中有多次提到西王母,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基本上说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山海经》是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巴蜀和楚地的人写的一本志怪书,西王母部落的人当然不可能半人半兽,但从这些看似荒诞的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当时这个部落的一些衣着以及生活习惯:比如着兽皮为衣、兽骨为饰,又比如穴居等等,这些其实也比较符合我们对部落时代先民的认知。朱芳圃先生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观点,他认为西王母可能是以豹为图腾神的部族,母为貘之音假。《尸子》曰:“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尔雅·释兽》云:“貘,白豹。”《穆传》中之西膜,亦即西王母[②]。

到了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和先秦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半人半兽变为了白发老妪。比如司马相如在赋中描绘的西王母形象:“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又如《淮南子·览冥》则曰:“西老折胜,黄神啸吟。”“老”通“姥”,即老母之意,故当时西王母也被人们称为“西姥”。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从白发老妪变成了“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③]的绝代佳人。这基本上也就是后世常见的西王母的形象了。我们在西汉中期以后的汉画像石中,经常能看到西王母的形象,基本也就是这个端庄、华美的女神形象 [④] 。

二、西王母形象变迁的原因思考

从先秦到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可以反映出在信仰这一文化现象中,其信仰对象形象的构建过程。总体来说,对信仰对象的形象构建,是由对该对象的社会认知决定的。而具体到西王母,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西王母身份和职能的变化

最早的西王母,其身份是一西方部落的首领。《今本竹书纪年》云:“十七年,王(周穆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故这个事情可能不确,但反映出来当时人们对西王母身份的认识实际上是一种外交身份。

而到了战国时期,也就是《山海经》的那个时代,西王母开始神化了,人们对她的身份认知也开始趋向于具有无边法力的大能,《山海经》载她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和杀神。所以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在世人眼中是一种凶厉的形象。

到了汉代,西王母进一步的仙化,其执掌也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的传播逐步变成了长生不老药的掌管者。长生不老,这可谓是很多信仰体系中的“终极追求”了。而掌管不老药的仙人,那自然不可能再是一个丑陋凶厉的形象,否则谁敢去求药呢?所以西王母的形象就逐步地变成了慈祥的老妪,又变成了端庄的女神,总之给人一种慈爱、亲善的感觉。

在这一形象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完成了西王母的人格化构造。西王母有了丈夫,甚至有了孩子。西王母的丈夫叫东王公,这一形象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的,《神异经·东荒经》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我们在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也经常能看到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同框”画面。

从西王母形象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信仰对象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出于功利化的目的,按照功利化的需求对自我想象的一种投射。

2、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

除了职能和身份的变化之外,笔者认为西王母形象的变化应该还与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有关系。笔者并未学过美学,粗浅的理解,人们对美的认知,应该与对事物的固有印象有某种一致性。符合我们认为“啊,这个应该是这样子的”才会被认为是美的。

早期西王母被认为是部落首领或者凶神,凶厉的形象自然符合人们对这一对象的固有认识。而后来西王母成了执掌长生的吉神,其形象自然就要修正。老妪是慈祥的,符合人们对善之美的认识。而进一步地,既然执掌长生,那不仅要善,太老了也不行,所以西王母的形象又逐渐年轻化了。

注释:

[①]《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 朱芳圃:《西王母考》,《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

[③] 《中华野史》,泰山出版社1999年。

[④]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巴蜀出版社1987年版。

[⑤]贾艳红:《略论汉代民间的西王母信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