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的理想和现实有多遥远?四大问题不解决恐难以为继

“走班”的理想和现实有多遥远?四大问题不解决恐难以为继

何为“走班制”教学?其实它并不神秘,相信有过大学教育经历的人都并不陌生。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再次,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种趋势高考新政下的“治校良方”?

高考新政时代已经来临,固化的教育习惯将被逐渐颠覆。“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成为新的改革目标。新政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放在了首位,但是,这场惊天动地的改革应该怎么推行呢?

浙江省鼓励基层学校大力推进选课走班,倡导分层走班教学,让学生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层次与进度,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该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表示,各普通高中学校要逐步改革单一行政班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在完善基于主干学科的四类选修课程建设,扎实推进选修课程选课走班的同时,着眼于推行分层教学和帮助学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必修课程走班教学。

高考新政推行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倒逼高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实行“走班制”等新开课模式。“以走班制为突破口,实现课程实施多样化,才能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北京市第五中学校长张斌平表示,新高考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课程,而“走班”学习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必然结果,是课程实施多样化的体现,也必然推动高中走班课程的扩大。

“走班”的理想和现实有多遥远?四大问题不解决恐难以为继

一个争议如何权衡“走班”的利与弊?

无疑,高考新政之下,“走班制”教学模式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仿若一剂基础教育的“济世良方”。但“走班”是否能真正“济世”尚存争议。

抛开为了高考的功利性目的不说,“走班制”本身就存在着一大批的支持者。他们把孔子的“因材施教”“尊重差异”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他们认为,每个生命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教育是“以生命成长为核心”“教育就是为个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的事业,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也已经成为当今教育者的基本共识,而“走班制”教学就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

“只有每一个个体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安全,也只有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这个世界才能够处处充溢着活力和幸福。”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在传统教育里,一切都是我们预先给孩子们设定好的,大一统的课程、千篇一律的教育、面目可憎的活动,一刀切的做法充斥校园。在这里,孩子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于是,他们丧失了活力,缺失了动力,当然也就不会有责任。

由于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注定”要面临踏入社会的现实,这部分学生的未来成为普高教育难以回避的致命难题。这需要普高教育增设适合的课程,为之创建合适的成长、成才的路径。这就要求学校实施分层、分类的“走班”教学。 而反对者认为,“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如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那将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发展,严重地违背教育规律。“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更有教师认为,“走班制”最大的坏处就是砍掉了中国教育文化。他们认为,走课的方式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了加工器,学生和老师就是买卖知识的关系,没有“育”的关系,人为地割裂了“教”与“育”。

“走班制”不是可盲目复制的“模板”。他表示,流动的“走班制”教学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班级进行辅导,这使学生颇有“抓不住老师”的感觉。同时,在“走班制”模式更是一把双刃剑,在扩大学生之间正面交往范围的同时,也给了喜欢“滋事”学生以可乘之机,那些“臭味相投”的学生很容易聚在一起,给管理带来难度,让老师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

“走班”的理想和现实有多遥远?四大问题不解决恐难以为继

一些困惑“走班”的理想和现实有多遥远?

对于大多数一线教育者来说,事实上他们并不排斥或者反对“走班制”教学模式,他们并不纠缠于对“走班制”利弊的理论争吵,而更多地从实际操作层面进行思考,他们的最大困惑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困惑一:教育资源的补充

从目前实施“走班制”比较成功的北京十一学校经验可以看到:走班后,学校需要配置大量的功能教室及不同课程设置所需的教师资源。“北京十一学校可以享受的生源、资源及极大的自主权,在全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几乎所有落后的学校所羡慕的。对他们来说,场地如何而来?师资如何配备?这对于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学校尤为困难,由于不同地区的区情、校情、生情,他们处在教育体系中的弱势位置,发展处于瓶颈期,现有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比如走“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办学新路的学校。现实情况是,学校缺乏职业教育所必须的实训中心,现有的教室、功能室、运动场、食堂的容量无法满足新的发展需要,现有的普高师资无法满足综合高中“普职融通”的教学需求等,而这一切都是“走班制”下所亟需解决的难题。

“走班”的理想和现实有多遥远?四大问题不解决恐难以为继

困惑二:课程的设置与开发

有一线校长表示,要想“走班制”不流于形式,就必须设置和开发出与之相对应的课程。高考改革,首先涉及的就是课程设置,未来的高中课程设置必须适应新的高考内容和方式。说到课程,校长们就瞬间把频道自动切换到目前有“走班”成功经验的北京十一学校。“42名博士,近30名特级教师,平均起来每30个学生就有一名博士或者特级教师任教。”这样雄厚的师资队伍确保了“走班制”下课程的开设及研发的智力支持。这让很多薄弱学校困惑:本校教师是否有能力把国家课程体系校本化?学校是否有能力开发适应本校校情的、达标的校本课程?更有教育专家表示,不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而硬性地去复制、粘贴“走班制”就是一种“异想天开”,属于“瞎指挥”“瞎折腾”。

困惑三:如何改变家长观念

不管是出于对高考新政的需要,还是本校本身的改革需求,全国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了“走班制”教学的尝试。在这期间,有些学生非常适应,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并不适应,这让部分家长忧心忡忡。面对学校设置的不同层级教学目标,家长们问道:“这对我孩子公平吗?”“这是在歧视我家孩子么?”……家长们的质疑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校长们的现实压力,在现在的教育评价观念体系下,社会、家长会以一所中学的重点本科上线率和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来评价中学的办学优劣,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失败的风险。“我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学生,但无从改变社会和家长。”这就是许多校长认为“走班制”教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缘由,也是他们不敢跟进尝试的重要因素――他们害怕失败。

此外,“走班制”教学模式还面临着如何把握推广时机,哪个学段才真正适合走班,如何建立适宜的教师培训机制,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等具体问题。

“走班”的理想和现实有多遥远?四大问题不解决恐难以为继

一个理想“走班”给薄弱学校带来曙光?

尽管有许多一线教育者认为,“走班制”对薄弱学校是个新的挑战,甚至是没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但却有教育人持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以“走班制”为载体的分层、分类教学恰恰给薄弱学校带来曙光。“走班”教学将是这些学校实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所提出的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改革总目标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有教育研究者表示,我国还存在较多高考本科上线率不足10%的弱势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有着相当一部分学生既未升学又无一技之长,“就业难”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成为普高教育难以回避的致命难题。这类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甚感吃力,又缺乏对未来职业的科学规划,自觉前途渺茫,学得无奈;同时教师无论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都难以找到成就感,教得无奈,对学校的前景充满困惑和担忧。

分层、分类的“走班制”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普通高中以升入高校为单一目标的培养模式,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可选择的升学路径、就业路径、升学+就业路径。比如:普高教育、艺体教育、技术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不再是升本一条路,从而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既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又给这类薄弱学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