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橫空出世 創業板估值底在何處?

今年以來表現缺乏衝勁的創業板,由於國家持續出臺扶持政策,加上估值已經漸漸顯露一定的吸引力,近期走勢已有起色。不過由於科創板及註冊制宣佈將實施,本週走得頗為躊躇。雖然業界對於科創板是否利空創業板的估值存在爭議,加上未來年報商譽減值是否會飛出“黑天鵝”的擔憂也壓制著創業板估值,這使創業板後市走向成為焦點。

科創板影響力度有限

受科創板宣佈推出的刺激,本週創投概念股持續吸金,表現出彩。而創業板指在經歷了上週大漲6.74%之後,本週收陰,跌1.89%。創業板個股方面,錄得漲幅的有264只,所佔比例約為36%。

對於設立科創板是否利空創業板,目前市場存在著爭議。一種說法是科創板的設立會對創業板產生衝擊,創業板股票的估值或會受累;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科創板要想“起飛”,獲得一個相對合理的市場估值,在一定程度上要看創業板的眼色。

科創板實行註冊制,已有標的稀缺性會下降,一個較大的衝擊是可能拉低市場估值,尤其是對創業板中高估值的科技股。銀河國際分析師王志文認為,科創板註冊制試點的規模有多大還有待觀察,實際影響取決於試點計劃的規模。如果相對較大,可能會導致上市公司的供應量大增,這會損害創業板上市的一些高估值公司的“殼”價。這有助於資本市場在中期的健康發展,但如果許多創業板公司的“殼”價值減少,可能會導致短期內市場波動。

而有業內人士則認為,科創板的推出對創業板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創業板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創新型企業的估值標杆。如果創業板有了不錯的估值,那麼科創板騰飛的概率就更高。另一方面,創業板50的龍頭地位也是科創板無可取代的。

因此,清暉智庫創始人宋清輝認為,科創板及註冊制實施的影響力度或很有限。未來科創板的定位或將會與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形成一定的差異。作為科技創興企業的服務平臺,科創板所服務的企業將是在未來數年內成為我國經濟支撐以及高質量發展的,具備科技創新元素的中小企業。

“科創板有明確的門檻,並非所有企業都可以進入科創板;而企業登陸創業板沒有多少行業門檻,這與科創板形成一定的差異,非科技型的中小企業均可以繼續衝刺創業板。”宋清輝說。

財經撰稿人玉名建議投資者不要刻意對立二八風格,否則容易看對指數做錯個股,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熱點板塊類型決定了風格。比如市場輪動到新興行業板塊,自然是中小創股機會多一些。不同的熱點類型對應的個股既有主板的,也有創業板的,通常走勢都不錯。

事實上,雖然上週創業板指回落,但仍有不少熱點板塊的創業板個股逆市上揚。比如TMT板塊的創業黑馬、宜通世紀、鴻利智匯、華平股份等;醫藥生物板塊的海辰藥業、智飛生物、利德曼等;機械設備板塊的星徽精密、深冷股份等,上週累計漲幅均超過10%。從年度漲幅來看,不計上市一年內的次新股,今年創業板也出現了建新股份和衛寧健康這樣的股價翻番的大牛股。

商譽減值風險壓制估值

相較於科創板的實施,在業界看來,創業板盈利增長不及預期、商譽減值可能飛出“黑天鵝”的擔憂,對創業板估值的損害更大。

今年創業板明顯衝勁不足,統計顯示,創業板指從年初的1752點下跌到昨日收盤的1322點,累計跌幅達到24.54%,在10月19日創業板指創出4年多的歷史新低1184點,月線方面則創出7連陰的歷史紀錄。

而追溯到2015年6月5日創業板指的歷史高點4037點,跌到近期低點1184點,跌幅達到70.67%,下跌幅度高於A股的其他各大主要市場指數。以上證綜指為例,其自2015年6月創出階段性高點5178點,跌至今年10月19日的階段低點2449點,跌幅約為52.70%。

“今年以來,受全球科技股表現不佳、創業板整體股權質押比例偏高、流動性溢價不足等因素影響,創業板今年的活力整體表現較弱。”宋清輝這樣評價今年創業板的弱勢。

創業板指這一輪深跌,擠掉了不少估值泡沫。深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昨日收盤,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33.29倍,已接近歷史較低水平,距離本年最高的50.13倍,回落了約34%。而在創業板指創出歷史高點4037點的2015年6月5日,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143.17倍,目前回落幅度約77%。

被擠壓了這麼多泡沫之後,創業板的估值是否趨於合理?或者說,創業板的估值底到來了嗎?

相較於科創板的設立,業界更為擔心的是創業板的業績對估值的影響。廣發證券的數據顯示,創業板剔除權重個股溫氏股份、樂視網的影響後,三季報盈利增速大幅回落超過10個百分點,增速由半年報的13.3%大幅回落至三季報的2.9%,出現個位數增長。另一方面,2014年到2016年間創業板大量併購伴隨有業績承諾,由於對賭協議業績承諾期一般為3至4年,2018年將迎來大量承諾到期,有可能面臨商譽減值的風險。申萬宏源表示,考慮到創業板在2018年四季度存在大幅商譽減值的業績風險,預計創業板相對主板的業績優勢至少要到2019年一季度才能明顯體現。

不過,川財證券通過測算後,認為2018年創業板整體商譽減值損失佔淨利潤的比在5%左右,影響有限。根據測算結果,預計2018年創業板整體的商譽減值損失為71.18億元,佔創業板2018年預期淨利潤的5.23%。其中,新經濟所涉及的傳媒、機械、通信、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醫藥等行業商譽減值損失計提金額居前。

國盛證券分析師張啟堯表示,研究個股的業績說明可以發現,創業板內部個股分化較為嚴重。部分公司已經通過整合業務模塊,銷售收入及盈利能力持續提升,而部分公司仍然面臨債務危機、商譽減值以及股權質押等風險的考驗。

從估值上看也是如此,同花順統計顯示,目前有116只創業板個股市盈率在20倍以下,主要是化工股,其中光線傳媒、開能健康和三隻化工股陽穀華泰、永利股份和建新股份市盈率低於10倍。但也有一批創業股個股市盈率仍然高企,有89只創業板個股市盈率超過100倍,其中5只市盈率超過1000倍。

因此,創業板個股走勢分化是一種必然。“由於創業板公司的質量參差不齊,即使後市行情出現整體反轉,也可能只有部分創業板公司能漲回來。”宋清輝說。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