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安漁鼓:千年古樂覓知音

陶園園

道板一敲,漁鼓一響,簡單幾句唱詞,頓時將民間傳統藝術的動人光彩展露無遺。作為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形式,泰安漁鼓承載了太多人的鄉土記憶,但如今漁鼓鄉音卻陷於難以為繼的窘境。在岱嶽區祝陽鎮金井村,年過7旬的倪清河老人一生鍾愛漁鼓,並在傳承之路上執著守望、奔波。

“喜歡了一輩子,不能到我這裡斷了根。”倪清河是目前泰安漁鼓主要的傳承人。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他依然守著漁鼓生活。細看漁鼓,長約1.1米,筒身由塑料做成,內中空,一頭被一層薄薄的豬心膜罩住。擺弄著心愛的漁鼓,倪清河的動作也變得溫柔起來。他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面,蒼涼的古韻就這樣輕易地穿越了時間和空間。

漁鼓,又稱道筒、竹琴,簡板。倪清河告訴記者,據傳,漁鼓起源於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泰安漁鼓師爺為鄒縣人,清末開始在泰安收徒授業,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鼎盛。那時泰山東麓泰萊平原一帶幾乎每個集市上都有漁鼓表演。演奏時,表演者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面,開書前禁說“八大塊”(橋、塔、鬼、霧、虎、夢、狼、牙)。泰安漁鼓通俗易懂、伸縮自如,有對唱、表演唱、漁鼓小品、戲劇演唱等多種演唱方法,極其靈活。除某些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詞外,長篇均無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橋路本”,記錄故事情節概要,演唱時靠藝人臨場發揮,隨口編唱,對情節和人物逐一進行深刻細緻描繪,濃墨重彩渲染,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在唱腔方面,泰安漁鼓唱腔高拔,尾音婉轉、蒼涼,由道士腔發展演變而來,因情節變化而派生出“道情”、“正腔”、“悲腔”、“垛板”、“散板”等幾種唱腔,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詞不同,行腔亦異,尤以演唱傳統劇目等最為著名。因為腔調蒼涼,倪清河的老伴一直都反對他唱漁鼓。“漁鼓就是這個韻,改了就不叫泰安漁鼓了。”倪清河在唱漁鼓這件事上特別堅決。

從16歲第一次在萊蕪集市上聽漁鼓,倪清河一生都為之著迷。“為了學好漁鼓,我遍訪名師,吃了很多苦頭。”倪清河回憶,每天和老師在外都要揹著一床被子,演到哪裡,睡在哪裡,大路邊、橋底下、草垛旁都是睡覺的地方。“那時候感覺冬天特別冷,我和老師同蓋一床被子。”倪清河笑稱,“我們就是一群討飯的。”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艱苦的學徒生涯和自我的勤奮讓倪清河很快地成長起來。因為唱腔豐富,演繹的人物細膩傳神,再加上性格幽默,倪清河深受聽眾的喜愛,不久便在周圍一帶小有名氣。“我嗓音洪亮,大夥兒就給我起了外號‘火車頭’,只要我在集市上,大家鐵定跑過來聽我唱漁鼓,經常都是上千人圍著聽。”

儘管漁鼓如今已經風光不再,但只要漁鼓聲響起,倪清河的身體總能迸發出強大的能量。他說,漁鼓的演奏指法很多,主要有“擊”(四指同時拍擊)、“滾”(四指連續交替單擊)、“抹”(四指擊鼓止音)、“彈”(四指屈指連續交替擊彈)等。而漁鼓的好壞,製作鼓頂很關鍵。“製作鼓頂的學問大著呢,得帶著感情去做才行。”倪清河說,學習漁鼓很大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學習製作鼓頂。以前漁鼓筒子都是用劈開的竹子製作而成,長1.1米,筒口是用魚鰾做蒙子,故稱為“漁鼓”。現在的漁鼓一般為塑料筒,不僅密封好,而且輕便,筒口蒙子用豬、羊的護心膜,不僅有柔韌性,聲音也清脆洪亮。記者隨手輕輕地敲打漁鼓,便發出了深邃醇厚的“咚咚”聲。 與很多民間傳統藝術一樣,由於漁鼓的唱腔完全是師傅教徒弟學,唱詞沒有文本,歷代很少或根本沒有文字記載,全憑口傳心授,學藝週期較長,導致這門民間藝術瀕臨滅絕。在漁鼓這一行裡,有六年出師的規矩。“前三年看師,後三年看徒。”倪清河解釋,前三年主要是徒弟看師傅的德行和技藝是否值得拜師,後三年主要是師傅看徒弟的德行和悟性是否值得傳授技藝。

觀眾的嚴重流失更使這一傳統曲藝步入囧途。現在的倪清河已經很多年都不出去演出了,因為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聽,也聽不懂。“我年紀越來越大了,家裡人也都不讓我出去演奏。”倪清河告訴記者,“以前很多人學習漁鼓是指望它養家餬口,而現在大都出去打工養家,真心願意學習漁鼓的人越來越少了。”提起漁鼓的傳承,倪清河透出無奈。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包括漁鼓在內的一大批傳統文化藝術在年輕一代中逐漸沒了市場,倪清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所以閒下來的時候,倪清河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漁鼓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從對漁鼓的欣賞和喜愛中感受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前些年,倪清河正式收的徒弟有三個,最小的徒弟也已經57歲了。“我收徒弟首先看德行,不忠不孝者不收。”倪清河說,如果品德不行,即使技藝再好也不收。“有的時候也想多收幾個徒弟,但是由於輩份排列嚴謹,所以並不能亂收。”倪清河期盼有一天,沒落的泰安漁鼓能夠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泰安漁鼓2014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讓倪清河激動不已,“只要還有人重視和喜歡,漁鼓就會有未來。”據瞭解,近年來,岱嶽區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多管齊下,為“非遺”傳承和發展撐起“保護傘”。目前,泰安漁鼓已經通過文字、圖片、錄像片的形式進行了保存。錄像片的內容真實體現了泰安漁鼓的表演過程、技藝流程以及活動過程。此外,為了給泰安漁鼓提供更加廣闊的展示交流舞臺,岱嶽區以文化走親、文藝表演等形式,開展“莊戶劇團展演”“百家故事隊鬧春”“千戲下鄉”等各類展演活動,讓泰安漁鼓重新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這段時間,倪清河收了一個徒孫。泰安漁鼓後繼有人,倪清河的心終於落了下來。現在的他一邊耐心地教導徒弟,一邊寧靜地守望著這門古老的傳統技藝,一人一鼓,堅持傳遞泰安漁鼓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未來,倪清河期望泰安漁鼓這個千年古樂,能找到更多的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