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寵辱若驚,無患無身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寵辱若驚,無患無身

前言:心本《德道經》的編寫,主要依據高明先生的著作《帛書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歷代名家註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王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第十三章

甲本:龍(寵)辱若驚,貴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謂)龍(寵)辱若驚?龍(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謂)龍(寵)辱若驚。何胃(謂)貴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梡(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無法拼寫,走之旁內加一個"石”字}(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如)可以寄天下。

乙本: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胃(謂)弄(寵)辱若驚?弄(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謂)寵辱若驚。何胃(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如)可以寄天下矣。

王本: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校正結果(緣由詳見《帛書老子校注》原文):

1、“寵之為下”是老子原義,今本“寵為上、辱為下”和“寵為上”皆為後人篡改。

2、“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今本多與王本相同,應訂正為“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此處存在很大爭議,訂正理由詳見原文)

王弼注: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寵]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由有其身也.歸之自然也.無[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寵辱若驚,無患無身

心本《德道經》第十三章整理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

白話文翻譯:寵辱若驚,重視大患如同身體一樣。什麼叫“寵辱若驚”?榮寵為下。得寵如同受驚,失寵如同受驚。所以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心中有“身體”這個概念。假如我沒有身體,還有什麼憂患?所以重視身體如同重視天下一樣,可以託付天下;愛身體超過愛天下一切,可以寄託天下。

故事說明:《莊子》讓王篇節選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託天下也。

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餘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後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為未至也,於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於海,終身不反也。

通過以上故事可知,堯舜要將天下讓給許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石戶之農,這些得道之人紛紛不接受,理由的根源集中在老子《德道經》裡的一句話: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許由得道,不入俗世。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石戶之農,都是重視自己身體,不重視天下,認為治理天下需要“貴為身”和“愛以身”,認為自己條件不具備,不願意治理天下。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寵辱若驚,無患無身

心得體會:

1、本章爭議最大的莫過於“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這句話,這句話字句和含義都有爭議,字句上帛書《老子》甲、乙本與今本包括王本在內不同,“拖”與“寄”與“貴身”與“愛身”到底何種關係,眾說紛紜,無疑是一大懸案,高明先生認為帛書《老子》無誤,鄙人認同高明先生意見。不管哪種說法,共同點都是以“貴身”為治理天下的人施政的前提。

2、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那麼什麼是“驚”呢,老子沒有講述,鄙人認為“驚”與“靜”對立,“驚”的源頭是世人有“功利心”和“生死心”,所以會“驚”,因此老子說“無身無患”,退一步講愛自己的身體超過一切,沒有功利心,那麼天下還需要治嗎?人人皆潔身自好,天下大同。

3、本章依然在論道的形態和作用,道無形卻無所不為,由此推理,人如果無形,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無所不為呢?是不是暫且不論,至少有這個可能,然而人畢竟是有形的,有身體便有患,如何沒有患,就是愛護自己的身體,長壽方可繼續修行,身體損毀了,道的基礎將不復存在,道的作用也無處發揮了,更別談什麼"無為而治”了。

綜上所述,本章老子講了“身體”的重要性,道無形,人卻有形,有形之軀是人得道的先決條件,悟道修行需要身體做支撐,長壽與修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壽命長的人有更長的時間悟道,悟道有助於長壽。因此主張“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貴身”和“愛身”是治理天下者的先決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