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历史上的曲江是指盛唐时长安的一处皇家禁苑,今天的曲江是指西安市大雁塔南面新建的一大片游览景区。二者相距一千余年,却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共同展示了大唐以来的长安美景。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草坪上的“柱础”,曲江池

今天的曲江景区是以曲江池为中心的六个不同的遗址公园组成,要想走完,一天时间根本不够。我是在正月初九晚,乘着华灯月色,走了其中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和“唐城墙遗址公园”两处景点。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盛唐时的曲江什么样?说不清,但一定有水,而且水不少,否则不会称之为江。今天的曲江池就是个人工湖,北接大唐芙蓉园,南连唐城墙遗址公园。虽是人工新建,却也处处有景,点点思古。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今天的曲江池不大,远没有昆明湖、大明湖、莫愁湖、西湖的名气大,也没有那种开阔浩淼的气势,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因是新建,设计更趋新颖独到,把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盛唐时期的文化底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游人在享受风光湖色时也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情。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今天的曲江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所展示的中国历代石雕石刻艺术,她把散落于民间各地的各朝各代石雕精品都搜集到这里,再配上近代的优秀作品,可以说这是一个自然的开放的以石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博物馆。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是一处湖边小景,石板铺地,拴马桩环绕四周,支撑石桌的是一块上马石,充作石凳的是精美的柱脚石。面对这自然、朴实的景色,在粼粼的湖光下,伴随着夜晚的清风,仿佛能听到古人吟诵的唐诗。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沿湖的石板小径旁栽了一溜拴马桩,这是古时关中地区大户人家门前必备的物件,这里展示的都是来自民间的珍品。虽然没有皇宫禁苑的作品那么威严肃穆,但平添了些灵气和人情味。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拴马桩上的雕像个个生灵活现,或喜或忧,或憨或嬉,古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情趣,通过这些民间匠人之手传递给今天的我们。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小狮子,憨态可掬,就像家里的小狮子狗,特别惹人爱,过往的游人都想摸一摸,拍一拍。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沿湖小径一边栽的是拴马桩,一边是随意摆放的石墩、石鼓、柱脚石、上马石和门狮,这些老物件和周围的景色已融为一体。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门墩石上的凹槽是作什么用的?估计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

看看这古时最常见的石墩,就知道什么叫“岁月留痕”。几百年前的寻常物件,今天已变成艺术品了。摆放在这草坪上,人们除了品鉴思古以外,还可以坐一坐,历史和现实就这么奇妙的结合起来了。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是上马石,与拴马桩配对,都是古时大户人家门前彰显身份与地位的必备物件。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些图案生动,雕刻精美的上马石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品味。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在阅江楼的右边散布着四座残缺的仕女石雕像(仿刻),虽是断臂无首,但却并不影响其美学魅力。

四尊仕女像均为罗衫纱裙,披帛坠珮,飘似飞天,正所谓“薄罗衫子透肌肤”,形象的展示了盛唐美女的那种:体态丰盈,身段娥娜,削肩蜂腰,裙踞飘逸的独特美感。想来,唐诗宋词中被反复咏唱的“霓裳羽衣”舞应该就是这个装扮。

可惜的是,这四件宝物中的三件都在国外的博物馆里。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是在阅江楼左侧的一组八尊仿刻的古石雕佛头像,其造型之精美,刀功之细腻,均达到极高水准。

同样可惜的是,其中的五件的原件都收藏在国外的博物馆里。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这是“翁仲”雕像,翁仲原是位武将,后被引申作为帝王官宦灵道前的文武官员立像。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当时只看到一尊持笏的文官像,感觉缺了点什么,按照文右武左的习俗在左边的树丛里寻找,果然找到了那尊被树丛隐藏的武官像。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园中还点缀了不少菩萨、弥勒、观音像,虽是仿制,但无一不慈眉修目,玉指芊芊,神态自若,精美异常。我们不得不由衷的感叹工匠艺人的艺术品味和精湛技术。

石刻芳华,曲江夜游记

一只石羊,白天补拍

一只不明朝代的石羊卧在草坪上,粗看不起眼,细看才发现,这石羊雕得很讲究。弯曲夸张的羊角顺颈背而下,胸颈饱满,曲线柔和流畅,后肢只用云纹点缀而成,眼睛外突,让人感觉不论你在何处,都逃不出它的视线。

走完曲江池,感慨颇多;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让来自民间的瑰宝再回归民间,让市民们在散步溜弯时就可观赏这些古往今来的珍贵艺术品,作为一个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曲江池无疑是个很好的典范。

全文完

相关文章 · 点击阅读

欢迎分享并转发朋友圈

主编|缓山 微信|8229967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