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今人作畫,凡有三路,一師於洋,二師於古,三師於造化。師於洋者,雖與傳統異,或新奇於一時,然僅得洋人餘緒,而失吾國傳統筆墨之奧,終為洋人笑,復為國人棄。蓋吾國開放之民,漸見洋人之畫,知其來路,不復奇之,故終棄之也。師於古者,或未窺古人之奧妙,僅得皮毛,不足貴。或入於古,得古人之奧,以畫求畫,而歸於古,死於古,亦不足貴。師造化者,則筆墨乖於古,非傷於巧,即失之俗,尤不可法也。

凡善畫者,必能化,先與古人合,復與古人離,會而通之。以傳統之筆墨,寫造化之景,鑄之於胸,出之於筆,則化也。

王煥波少好畫,每塗鴉以自喜。餘嘗雲:“凡一藝之成者,必歷三境界,初則神於好,中則精於勤,終則成於悟。”少好畫,則神也。後得名師指點,入於古,尤喜宋之范寬、郭熙;明之沈周、文徵明;清之龔賢、石濤;近人黃賓虹、李可染也。煥波乃北人,世居齊魯之威海,尤喜雄渾闊大之氣。餘嘗倡“正大氣象”,煥波讀之,暗喜已得正途,後赴京師,投於吾友賈又福門下,又福見其筆墨蒼渾入古法,又導之以師造化。至是,煥波跡遍於千巖萬壑之間,神注於老松古柏之上,風雲嵐氣,松聲濤音,乘物以遊心,滌俗而養中。境界大開,筆墨大進,此精於勤也。

餘觀煥波之畫,雄渾也,厚重也,磅礴也,其勢非常,上可以決浮雲,下可以絕地紀。然則,尚未化也。

若以畫家論,煥波尚在青年,宜多讀書,多研古人筆墨之妙處,滌除玄鑑,進入悟境。一入悟境,則畫可大成也,煥波勉之哉。

陳傳席

2018年5月於中國人民大學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王煥波

1962年生於山東文登天福山。1982年畢業於萊陽師範美術專業,後分別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本科,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碩士研究生課程班,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工作室高級研修班。

現為北京大學傳統藝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賈又福山水畫研究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訪問學者。2015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齊魯文化之星”稱號。

201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當代著名畫家王煥波》

2014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初見康河》王煥波美國藝術交流考察寫生記行。

主辦:走向世界雜誌社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

承辦:走向世界書畫院

時間:2018年9月15日——9月17日

地址:山東省文化館(濟南市歷下區經十一路14號)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山水畫壇上出現了一組前所未有的形象,同時這些形象又被冠之以《太行豐碑》、《大嶽渾成》、《大嶽呼聲》、《穿破固壘》這樣的標題,作品的整體節奏給欣賞者帶來強烈的心理震憾。崛起的山、渾成的山、璞玉般的山、鐵壁的山、無聲的山、怒號的山,演出了一幕幕動人的威武雄壯的悲劇。我們不得不注意這些形象的創造者——中央美院賈又福教授,他的現代山水藝術所體現的新的美學原則給當代中國畫壇帶來的震憾。賈先生宏偉而又精細的山水畫鉅作使人耳目一新,它完全沒有傳統老人的龍鍾老態,而是以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命及精闢的見解成為當今藝術的一股新流。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身處在山東半島黃海之濱的青年畫家王煥波,敏感地注意到了這種美學原則的出現,在二十多年前,帶著一顆年輕的,追求藝術的心,歷盡難辛,投拜到賈又福先生門下。從此,他跟隨這位有著深厚傳統功力和創造精神的教授,進行了艱苦、正規的學院派訓練。其師賈又福教授對生命質量的注重與生命密度的加強,深刻地影響著這位熱愛山水畫的年輕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有過煉獄般地苦熬,終於,他取得了令人關注的藝術成就。在探索現代山水藝術之謎的征途上,從莊周、宗炳、范寬、李唐、龔賢、石濤、黃賓虹、李可染、潘天壽、石魯至賈又福的進展,已成為引人注目的縱向發展路線之一。賈又福先生堅持不懈的探索,為現代山水藝術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同時,作為大學教授,賈又福工作室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套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嚴謹、科學的藝術教育體系。王煥波是這個工作室走出來的優秀學生之一,現在又成為工作室的助理和理事。長期在賈又福工作室學習和工作,深入而系統地鑽研了傳統中國畫論及經典名作。在廣而博的基礎上,重點透析三大家,范寬、龔賢、石濤,對於他們的社會背景,藝術發端,學術思想,筆墨技巧,在賈老師的指導和要求下,進行了嚴格訓練。隨後便是大量的野外寫生,我相信任何一個見過他寫生作品的人,都會對他恭謹的態度,超人的勤奮,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表示欽佩。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浸淫了二十餘年,我相信即使是一塊石頭也會生出一層苔蘚,何況王煥波深受齊魯文化的蒙養,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再加上良好的藝術資質,取得成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在所有王煥波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待藝術虔誠的態度,野外寫生,更是投入了真感情,花費了大氣力,從來沒有走馬觀花、“逸筆草草”、一揮而就,而是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情懷同大自然對話。在巨幅創作中,他更是懷著對高山大壑躬行頂禮的朝聖心情,對真實山石的深入細緻刻劃,反覆皴染,顯示出了他向高難度筆墨挑戰的勇氣。除此之外,對於自然山川精神漫遊的慾望,在山石外形之外求得精神美,是他數十年來自然和人生在心中的積澱,是對崇高精神的嚮往。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他呼喚著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又不斷提升自己駕馭高難度藝術語言的能力,這樣一來,看這些尺幅巨大的作品,我們便感到一股磅礴的氣勢撲面而來,這是大山的呼喚,是歷史的呼喚,是時代的呼喚!他與古代文人情趣拉開了距離,堅決捨棄了所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審美標準,以自己堅實的造型能力用充滿感情地,個性化極強的語言,去描繪自己喜愛的高山大川,村野房舍。

楊重光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研究所所長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預告:2018年“問道泰山—王煥波山水畫藝術作品展”


後記

我把一捆一捆的畫作整理出來放在地板上,約好了第二天運到濟南,一切都準備妥當,坐在沙發上望著它們,心裡回想著創作過程和我走過的山山水水,不免感嘆:完成了,終於完成了。

三年多的辛苦勞作,望著成堆的作品,我似乎應該有一種成就感——它們,是我一筆一筆充滿感情地畫出來的。

但是,不知怎麼了,我卻輕鬆不起來。因為,要在傳統文化滋養下底蘊深厚的濟南舉辦展覽,我心裡實在沒有底。走向陽臺,點上一支菸,望著群星璀璨的夜空,心情似乎又輕鬆了一點:畢竟,為了完成它們,在無數個深夜,以及在深山野壑的風吹日曬中,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2014年,我在山東省文化館舉辦個人畫展,有的領導同志建議我畫泰山,然後以泰山為主題辦一個展覽。因為當時的展覽較為成功,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心情激動的我竟然答應下來了。激情過後便傻了:泰山是個什麼地方?聲名遠播全世界。而山東畫泰山的更是高手如雲,豈容遠在千里之外的一膠東小子來瞎摻合?

關於泰山的歷史文化蘊藏和泰山的偉大,我就不多說了,再繞舌自己都會覺得很愚蠢。但是要畫泰山,終究還是要去了解它,這個我自從懂事便知道的五嶽之首、天下名山,它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我是山東人,泰山自然是去過多次,但每次都是旅行性質的,到處人山人海,人擠著人,連走路都困難,更遑論深刻體驗瞭解!

帶著任務,我同幾個畫友住進了泰山。這座山成名太早,遺蹟過密,名位過重,排場太大,大得使人不敢親近而產生了某種疏離感,就像濃妝豔抹的祖母不適合嬰兒依偎。幾十天的寫生,儘管我水墨宣紙畫得很深入,但始終覺得隔著什麼。為了同它融為一體,我跳進了山腳下數十米深的水庫,利用小時候在鄉下河流池塘裡練就的雖屬“狗刨”卻也很不錯的水性,在水裡撲騰。伸開四肢躺在水面上仰望著藍天,下面是幾十米深的水,人漂浮於水面就像在慢慢“飛行”。我試圖將身體和精神融入天地之間,誰知第二天卻感冒了,渾身痠痛,頭昏眼花,我便知道了這座山的威嚴和神聖,要以極其恭謹的心去頂禮膜拜,決不可漫不經心地同她對話。

由於對泰山並不熟悉,所以開始寫生時我還是採取了深入觀察深入刻畫的寫實方法,並不想蜻蜓點水似地畫幾筆了事。晚上檢查自己的作業,計劃著第二天的工作,拿不準到底應該怎樣通過寫生去認識這座名山。隨便翻看網上的文章,發現了劉國輝先生的一句話:能“似”又能“不似”的大致是下過功夫的美術工作者。如果只能“不似”而不能“似”的,就只有兩種可能了:“大師”或是“騙子”。我自然成不了“大師”,可也不想當“騙子”,也就只能先儘量求“似”,精神層面的只能通過逐步深入加深體驗了。

三年多來,我辭掉了所有沒有必要的應酬,推掉了很多展覽及其他活動,不知道耽誤了多少人和事。別人問我在忙什麼?“準備展覽呢!”一副“別理我,忙著呢”的派頭。

因為這次以泰山為主題的創作是以前沒有畫過的題材,所以一個妄想或者叫企圖又從心底裡冒了出來——畫出一批同別人不一樣,也同自己不一樣的作品來。這個念頭一出就幾乎一下把我將軍將死了,有好幾次好像找到一點感覺了,但總是難盡人意。

不知多少個深夜,我夾著一支香菸望著牆上巨大的宣紙發呆。我曾聽人說過,好的藝術品是上天本來就有的,只是有幸落到誰頭上而已。我腦子裡不時地浮現出一些藝術同行飄逸的長髮美髯,談笑風生,神態自信,倚馬可待,使我羨慕不已。而我,幾乎竭盡全力卻沒有好的作品出現,難道真的是沒有那個夙命?

好像有個外國哲學家說過,“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而我,在一千多個日夜的創作過程裡,曾經幾度想放棄。我本非江郎,便談不上才盡,藝術創作之艱辛,唯有過來者自知之。

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使我明白這個世界上基本上是沒有“一超直入”這樣的神話了。

繪畫畢竟是需要長期艱苦訓練才能獲得的技巧。前幾天在浙江美術館的展覽上,著名畫家卓鶴君先生面對著賈又福老師那出神入化、變化無窮的高難度筆墨凝神,我以為這位我30年以前就十分敬仰的山水大家肯定應該發出玄妙的高見,結果他老先生不停地感嘆:“難啊!這個重墨⋯⋯到這個程度⋯⋯難啊!真難!”

一個“難”字,道出了幾多況味啊!

有了激情去創作當然是很好的,但激情不可能長久,靈感也不能時時就有,這時光靠等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工作中激發,於時,便有了那些日日夜夜的勞動以及那些並不都是愉快的勞動⋯⋯

在三年多里,我不停地計劃著這批作品完成之後去做的事,像年輕人一樣去看幾場時髦電影,閱讀幾本輕鬆的通俗小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現在,我坐在平穩舒適的動車上,望著外面飛馳而過的村莊和田野發呆,想起編輯先生囑我為即將出版的畫冊寫篇後記,便掏出手機塗塗抹抹起來。由於理論水平有限,我實在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儘管腦子裡也不時地閃出一些高大上的詞語,但寫出來總感到不倫不類,所以只能實話實說,是為後記。

王煥波

2018年4月29日於D6078次列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