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乱码张即之

接下来再来看一幅字,不光无款,而且内容也是乱码:将茅草,益人常,住庵镇在。啥意思啊?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Lot 470张即之行楷水墨纸本立轴题识:将茅草益,人常住,庵镇在。出版:“宋元余韵”P13,蜗庐美术馆,2018年。34.5×49.3厘米。约1.5平尺日元:5,000,000-7,500,000人民币:300,000-450,000


其实,它来自于唐代禅师石头希迁所作的《草庵歌》,一共八段,这几句来自第一段,原偈是: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后从容图睡快。成时初见茅草新,破时还将茅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那么为什么会变成乱码?画事君仔细观察过原作,发现有矩形挖补痕迹,说明是重新裱成这个样子的,应该是作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失掉了一些字,只好将留下的字,通过挖补这种宣纸上的ps技术,修改成能够通顺理解的一段文字。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人字周边的挖补痕迹


作品虽然不完整,但是一眼望去,你就猜得出是谁写的,上下几百年,非张即之不可,别人办不到!

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但是在南宋做书法家是一件相当苦逼的事情。论法,唐人已经登峰造极,论意,也被苏黄米蔡四大家玩到极致。就像黄金周的高速公路,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太多,便没了路。

这无路可走的窘境里,偏挤进来一个巨人张即之,从人堆里硬生生扛出一条路来。

南宋人喜欢讲“理学”,张即之写字可以算是“不讲理学”。你说要写字要笔笔中锋,他偏爱走侧锋。你说他用笔瘦硬干枯,他的小字偏能千娇百媚。

我们之前讲过张即之写的华严经残卷,说它是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这个说法在拍卖时还被拍卖师引用了,大家温习一下张即之写小字的牵丝,这种细如发丝的连接之笔,是不是有种气息缭绕、吐气如兰的感觉?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张即之《楷书华严经》局部,这俩字最近也是红人儿

而这件作品,虽然被割裂改变位置,行气削弱,但单字内部的气韵流动,还是非常迷人的。

更重要的是,它有张即之大字的特有之美:一个字概括就是:爽!这种爽,是铁画银钩的劲爽,是快走踏清秋的利爽,更是禅师十年面壁、一朝顿悟的神清气爽。

写这种爽字靠的是侧锋,而且多在笔画的中上部分发力,一蹴而就,绝不拖泥带水。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每个字都出现枯笔,飞白恰到好处,突出了筋骨的力量感和书写的速度感。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据说张即之在宋朝就被民间称为“水仙”转世,这“水仙”可不是水仙花,而是管水的神仙。所以他的书法也就具有了防火的属性——张即之的很多作品被收藏于名山古刹,一方面是写经本身的题材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寺庙为了防火。

张即之在世的时候,他的字已经传到了日本。比如京都东福寺藏的张即之“方丈”题词就是开山祖师去南宋求来的。侧锋笔法和这件非常相似。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从尺寸上来说,这幅《草庵歌》的高度为34.5厘米,明显是手卷的高度,我觉得很可能当时是一卷书法手卷,宋元之际由往来禅师带到日本,内容是草庵歌,开头部分或有破损,被人割去,重新组合装裱成了这幅立轴。虽然只剩下零碎的几个字,但还是非常珍贵。

更关键的是,在张即之书风的影响下,日本禅僧摆脱以往一向尊崇的含蓄书风,开始追求笔锋显露,就像《草庵歌》的结尾两句: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指“李”为“马”的《柳堤牧童图》

和古人破案捉迷藏中,无款的乱码可以找出作者,“假款”的也可以找出本尊。

比如这一幅《柳堤牧童图》,据传是南宋马麟的作品,在明治时期(1868-1912)这幅画的拍卖价格就是6500日元,那时候日元老值钱了,1日元等于1.5克黄金,总价折合人民币300万。而且,这幅画被高居翰编的日本藏宋画集和《宋画全集》所收录。这么权威的著录,看起来是没有问题了。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Lot 472马麟(传)柳堤牧童图水墨绢本立轴出版:1.“艺术资料”第一期四册,金井紫云编,艺草堂,1937年年。2.“sogen-GA”P26,高居翰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大学艺术博物馆。3.“宋画全集”第七卷第三册,第171图,浙江大学出版社。4.“宋元余韵”P5,蜗庐美术馆,2018年。说明:1.附明治时期6560日元落槌标签。2.昭和三年,神户川崎男爵家藏品入札目录第九号。85.5×42.0厘米。约3.2平尺日元:15,000,000-30,000,000人民币:900,000-1,800,000


可是仔细一看,这怎么可能是马麟?

我们知道,马麟是马远的儿子。他的画也是马派风格。构图,喜欢一角式,画树,喜欢用拖枝。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马麟《溪头秋色图》,现藏波士顿美术馆


画石头,喜欢斧劈皴,画人物,喜欢钉头鼠尾的线条。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马麟《林和靖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可这些特征,在这幅画上全都看不到。

局部放大对比一下,这是《林和靖图》局部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这是《柳堤牧童图》的局部,要说是一个人画的,我打死也不相信。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难道高居翰看错了?其实专家只是定宋画,而不是马麟。和马派风格相比,这幅更接近于李迪这一派的风格,特别是与李迪的两幅归牧图非常相似。

与李迪《风雨归牧图》对比一下,不光是画风布局,柳树、水草、山石的画法都很接近。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李迪《风雨归牧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柳叶与《风雨归牧图》近似,都用繁笔,但显得繁而不乱,密而不堵,一股灵气透出笔墨之外。柳叶之间,散见诸多枝条,纵横曲直,穿插复叠,都很有韵味。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石头棱角柔和,画幅下半部矮木芦草,笔法轻快,长长短短,随机化出,没有刻意经营的痕迹。明显是李迪的风格。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两条水牛,一前一后,八只牛蹄或停或驱,两条牛尾有起有落,行走的姿势颇有韵致。更用苍润的浓淡墨色,把蹄角、毛皮、骨肉的质感特征和肌肤的凹凸起伏天然染出。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和日本藏李迪《雪中归牧图》相比,在牛的画法上非常接近。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张即之的字,如美人呼吸,缭绕眼前|画事


李迪《雪中归牧图》对幅,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古人画的归牧图有很多,而李迪的归牧图可算是一个异数。他不搞宣传农耕生产的主旋律创作,也不为抒发归隐田园的情怀,而是把它当成一个舞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就像这幅《柳堤牧童图》,牧童本来是闲散的,老牛本来是鲁钝的,草木本来是无知的,此刻都在春风吹拂之中,荡漾出一派生机,吹过宋元明清的沧桑兴亡,直到观画人的心里了。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