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白鹿原》的高度與深度

電視劇《白鹿原》的高度與深度

沒在電視上看《白鹿原》,是真沒有想到中國還能拍出這樣的戲。畫面風格、演員表演、對白,當然還有故事情節與人物塑造,等等構成了一個基調,隨之也有了深度。觀眾也能從中得到些教益:人生沒那麼簡單化。還有其特殊的鏡頭,有人說每集都是電影的拍攝手法。相比較《歡》劇《人》劇之類就是垃圾,但《白鹿原》的觀眾需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收視率也不一定就高。

真是一個史詩般的畫面,這其中我最欽佩的是朱先生,他讓我想起我的曾祖父,昔日的私塾先生,對人生有冷靜的理性主義。最喜歡何冰演的鹿子琳這個角色,太搞笑了。其次是白嘉軒,從中看出了自己的影子,只不過我是退化了的他,哀哉。

當然也有問題。普遍反應個別演員有點假,比如白靈。也有些塑造有問題,比如小娥驕傲的說自己沒幹過丟人的事,好像要向全世界宣告似的,成了反禮教的鬥士;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當時的社會她只有恥辱一種可能性。我認為最失敗的是白家老太太,清末民國的人都比較內斂和自尊,不似那般形象。另外,據我瞭解的民國戰爭基本都是機會主義者,而不會你死我活,也不要以今天的世道想象昔日的軍閥。

瑕不掩瑜,《白鹿原》是中國電視的新高度,超過了《大宅門》,最主要的是人物沒那麼假了。假,是中國影視最主要的問題,這基本是一個不可遏制的癌細胞,使得其餘都毫無價值。有人還表揚其中小孩的演技呢,小孩有什麼演技啊,但他們確實比大多數影視裡的成人表現好,說明演戲只要本色就已經可以及格了,可惜很多演戲出身的卻要“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