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8年前,年仅10岁“杀鱼弟”因一手“杀鱼绝技”而爆红网络。

8年后,“杀鱼弟”喝百草枯自杀的消息再次激起社会舆论巨浪。

舆论哗然之下,更多人在追问,这个年仅17岁的少年究竟有什么想不开,竟然要喝致死率近乎百分之百的百草枯?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1、舆情概述

被嫌弃的“杀鱼弟”的一生。

这个原本来自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片名,被网友拿来总结“杀鱼弟”17年来的人生。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杀鱼弟”的人生,与其说是被人嫌弃的一生,不如说是不被眷顾的一生。

2010年,网帖《苏州最年轻杀鱼弟!绝对震撼你的视网膜神经》在网络爆红,网贴中的小男孩,凭借娴熟的杀鱼技巧、倔强犀利的眼神和超脱同龄人的成熟,成为当时绝对的“网络红人”,火爆一时。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杀鱼弟”走红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辍学在家的他得以重返校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但在网络上走红也没能改变“杀鱼弟”的命运。

没过多久,因为跟不上学校课程进度,“杀鱼弟”又回到了自家的水产店。他的父亲把水产店换上了“杀鱼弟”的头像做招牌,用来招揽生意。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对于“杀鱼弟”的再次辍学,邻居这样描述,“有时候三天两头去(学校),有时候早上去了下午就回来了,他父亲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干活挣钱,孩子自己也不想读,说实话他根本读不进。”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时间回到2018年,等“杀鱼弟”重回舆论视野时,他已经喝下了超过致死剂量的百草枯,命悬一线。

对于“杀鱼弟”喝下百草枯的原因,他的父亲回应,儿子不知他给客户降价2毛与对方发生争执,他凶了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一气之下喝了药”。农药是儿子一个月前买的,他猜夫妻俩生病后给了儿子太大压力,“他自己干得也急,急啊,也是没办法”。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据主治医生表示,目前,“杀鱼弟”小孟的肾脏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已经进入尿毒症期,肺也受到了损害,正在采取综合治疗,会尽一切努力抢救病人。

2、舆情关注走势

蜜蜂舆情云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杀鱼弟服百草枯自杀”一事全网相关信息传播量为59487篇,其中,微博57454篇,微信232篇,网站543篇,客户端488篇,新闻382篇,论坛、博客和视频等也有相关舆情分布。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 舆情关注度走势图 来自蜜蜂舆情云平台

8月6日11:16,新浪微博网友@-公元1874- 发微博“被嫌弃的杀鱼弟的一生”,配图表述“杀鱼弟”的悲惨遭遇,引发大批网友关注并转发,成为传播最广的一条相关微博。

“杀鱼弟”自杀,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

3、网民观点

根据蜜蜂舆情云平台监测结果显示,“杀鱼弟服百草枯自杀”一事网民情绪较负面,大部分网友谴责“杀鱼弟”父母,同情“杀鱼弟”悲惨遭遇,还有小部分网友质疑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失责。

@我是落生:生6个孩子,又不给孩子读书,剥削、暴力,这样环境下,孩子不被逼死才怪!

@三屿东:每次看到这种新闻在心疼的同时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办,生在这种家庭,又承受着各种廉价道德的约束,这么小的孩子,根本无处可逃……

@葡萄色雏菊:希望以后政府能出台硬性规定,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会被所谓的父母剥夺其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利。

@烊烊的Bboooob:看过一个百草枯的科普 稀释也没多大用吧 身体还是会日渐衰竭 ,想想即便活过来 感受不到爱和理解又有什么用了。可还是希望奇迹降临在这个孩子身上。

@我为了我1:一堆孩子,他是老大,从小辍学卖鱼,补贴家用,现在父母身体不好,家庭担子全压在了他肩上。这个,不就是传说中的"长兄如父"吗?

4、舆情点评

发生在“杀鱼弟”身上的悲剧,是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他9岁辍学,17岁自杀,如此种种,本可以避免。但网民沉溺于跟风造势,只看到他眼里的犀利,却没看到眼神背后的愤恨。所以,一场网络走红没有改变“杀鱼弟”的命运。

“读书无用论”笼罩在“杀鱼弟”整个教育阶段。父母经济上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也贫穷。“杀鱼弟”辍学回家,他的父亲以一句“读书没用,不如多赚钱”轻轻带过,致使“杀鱼弟”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

辍学的后果,我们在“杀鱼弟”身上已经看到。他自小缺失正规教育,又缺乏同龄朋友,成日在混乱的菜场环境里,繁重的工作、父母的苛责,家庭的压力。这些因素一综合,致使叛逆期的“杀鱼弟”稍受委屈就容易冲动,做出后悔终生的决定。

“杀鱼弟”的悲剧很大原因应该归结于父母,但当地教育部门在此事上的失职也不能忽视。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杀鱼弟”当年作为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当地有关部门为何放任其辍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又为何在此形同虚设?这些问题尽管到了今天,还是必须追问的。

有人说“杀鱼弟”的出现,是中国底层儿童的残酷物语。话虽不太好听,但如何切实保障好底层儿童的权益应当成为社会重视的一大问题。让“杀鱼弟”这样的适龄孩童都回到校园,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再辍学,才能避免下一个“被嫌弃的杀鱼弟的一生”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