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雙11,你是不是嫌棄我窮?

2017 雙11,你是不是嫌棄我窮?

現在各大渠道和信息都是今年雙11的宣傳廣告,軟的硬的直接來,雙11的會場預熱也開始了,問題大家是不是覺得今年的活動規則有點複雜的讓我們看不明白?

什麼購物津貼,戰隊紅包,通用紅包,店鋪紅包,現金紅包……

可以跨店滿減,特殊商品使用,全場通用,只能用一次,可以疊加……

相關的優惠玩法越來越多,視覺做的越來越好看,然後不停的有紅包出現和派送……

大家是不是現在都一個頭,2個大?

其實這裡面涉及到了2個問題,也可以說是2個利益點。

1 前期加購

因為雙11每年開始的第一個小時是大家都在支付的時候,由於商品庫存有限,所以大家都在搶著第一時間支付完成,從而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然後淘寶也要時刻關注GMV的變化和去年同期比的增長,基本前3個小時的增長幅度就能決定後面的結果了。畢竟大家想要的基本這個時候都買完了。後面只是查漏補缺和提供庫存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曝光,但是基本的商業的2080原則是無法避免的。

那前期3個小時的GMV靠什麼來決定呢?

答案是購物車加購率,大家購物車加購的越多,後面成交的幾率就越大,是支付衝動,那個時候大家不會在考慮是否合適,而是直接付款。退貨是後面的事情。

其次就是購物車加購的金額足夠多,那麼基數越大,就算付款概率和去年差不多,也會增加GMV。

這就決定了11.1-11.10日對所有的電商公司非常重要,這10天的運營對後面11.11當天的成交影響不言而論。

那麼如何提高加購率呢?增加曝光率,那麼怎麼讓顧客增加曝光率呢? 利益驅動唄,雙11本來就是價格做低造出來的節日,好了 各種各樣的紅包,補貼……,但是紅包呢不能一鍵領取,必須每天來,必須分享出去,必須拉人進來,來了有些紅包還需要去瀏覽一些店鋪才能獲得,甚至領取紅包後會自動跳轉到一些店鋪,這都是為了增加曝光量。

增加曝光才能有讓你產生消費的衝動,所以各種各樣 的玩法和圖片,動畫,AR……都是為了讓用戶不產生煩躁感而設計的市場營銷……

2 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這個東西呢,不可能在電商市場上用不同的價格去區分,因為電商本質就是消滅了地域對於價格的影響(超市一瓶水和咖啡店一瓶水的價格不同)。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呢?各種複雜的優惠卷啊!

有錢人,時間價值>優惠券價值

有錢人沒有時間去研究和關注那些複雜的玩法,就是蹭著整體大降價的11.11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人,逛的概率相對低,一般都是有目標商品,直接購買。可以貢獻相對高的成交額和利潤,但是無法貢獻相對多的UV和PV。

普通人,時間價值=優惠券價值

中國廣大的白領階層大部分都是最近用晚上閒暇的時間去,所有的優惠券能拿多少算多少,大部分都是順手的一拿,互動和拉人的遊戲正好可以在群體範圍內產生互動和傳播,也算是工作生活社交的一部分,所以活動要做的生動有趣一點。

這些人,可以貢獻相對平衡的成交額和UV PV。

窮人,時間價值

越複雜的玩法越適合那些想貪圖便宜,並且願意為此付出時間成本的人,這些人負責為電商平臺提供大的UV和PV,相對小的成交額。(100個火炬紅包這種基本就是針對這種人做的)。

這裡面我不是歧視大家有錢沒錢什麼的,只是說這個價格歧視的策略玩法在生活中已經存在很久了,只是電商這邊會做的更加直接。

而且這個玩法的後面還會有一個理論,叫消費者剩餘,如果定價太高,窮人買不起,那麼窮人荷包裡面剩下的錢就是消費者剩餘。而定價太低,有錢人手裡的消費的錢沒花完,那麼剩下的也是消費者剩餘。

價格歧視的策略同時可以讓願意多掏錢的消費者多掏一點,讓不願意掏錢的消費者把錢掏出來。

價格歧視的根本目的是儘量減少消費者剩餘。

好了 要說的基本說完了,但是作為大眾消費者的我們,還是有空的時候多拿點自己想要的優惠券和紅包吧。

畢竟中國傳統,節約是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