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18名本科生變專科生,鳳姐變志玲?

華中科大18名本科生變專科生,鳳姐變志玲?

本科生還能變成專科生?這是真的!今年,華中科技大學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

今年,華中科大18名本科生變專科生

據媒體報道,華中科技大學2018年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專科畢業。

華中科大18名本科生變專科生,鳳姐變志玲?

“讀了4年大學,拿不到學位證書的大有人在。”該校一名大四學生告訴記者,

上了大學,脫離父母管束,不少學生就像脫韁野馬,通宵打遊戲、逃課掛科情況屢見不鮮。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就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其中11人已按專科畢業。

我想那些拿到專科畢業的那波學生估計只能仰天長嘆:我本211,誰奈年少太瘋狂。

考試211的學生實屬不易,卻被淪落成為專科,有三點值得我們深思。

1

自律:一種更高級的通透

辛辛苦苦考上華中科大,結果無法畢業,給正要出去找工作的自己無形封了一條死路。

沒有HR有勇氣招募一個“無法結業”的大學生,因為這是一種賭博,而大多數人並沒有賭徒個性。

與其說塑造一個人的是他的思想,不如說是一個人的行為。

我喜歡的一個作家,筆名連嶽,他曾經發文表示:我每天堅持五點起床寫作。

在我看來,連叔儘管創作了數十年,儘管篇篇文章分分鐘高達10萬+,依然能夠選擇日復一日的樸素踐行,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更高級的自律:你完全有選擇放縱的權利,可你依舊懂得用行為約束自己。

暢銷書作家嚴歌苓,曾被人問過怎麼能寫那麼多書。

她說,我當過兵,對自己是有紀律要求的。當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難都不算什麼,人必須對自己負責。

她的自律,就是每天至少寫作六小時,隔一天游泳 1000 米,幾十年如一日。

就算每次坐到書桌前,她都會全身顫抖、痛苦到不行,但她知道,唯有自律,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鄧超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無意間透露了張藝謀晚上不吃飯的消息。網友們紛紛表示:這麼大歲數還能如此自律,活該68歲了還能保持這麼好的身材和精力。

華中科大18名本科生變專科生,鳳姐變志玲?

有一段話說得很好:熬夜看電視劇、泡酒吧、逛夜店、紋身、買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酷,但其實一點兒難度都沒有,只要你有點兒錢、有點兒閒就都能做到。

但更酷的是那些不容易的事情,比如讀完一本書、堅持早起、有規律地健身、穩定體重等。這些在常人看來無聊且難以長久的事情才更加考驗一個人,也更能鍛鍊一個人。

2

我們為什麼要自律——行為決定命運

從小就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是我總覺得太泛泛而談。一個理念過於抽象的時候等於沒說。

耳儒目覽了身邊那麼多優秀的人,你會發現,真正決定命運的是一個人的行為。

其實從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是可以檢驗出這個人是否自律與否。

這個看臉的世界其實再公平不過了,一個人是否自愛,是否自律,從臉上就能一眼看出來。

不自愛的人,照顧不好自己的生活,晝夜顛倒,作息極不規律,總是帶著濃濃的黑眼圈和垢面油頭出現在你面前,萎靡不振地向你抱怨生活的種種挫折和坎坷。

理所當然地,他們身上總圍繞著滿滿的負能量。由於處事太過消極頹廢,習慣用悲觀的眼光看問題,很容易就會陷入“消極抱怨——牴觸——不作為——境況更糟糕——更加消極抱怨”的惡性循環裡。

週一狀態總是無法切換到正常的工作軌道的人,在生活當中一定不是一個自律的人。而相反,那個一年365天,妝容都精緻的姑娘一定差不到哪去。

華中科大18名本科生變專科生,鳳姐變志玲?

很多人正常的上班時間沒有狀態,總要等到快下班了才來狀態,給老闆製造加班的假象,心裡又騙自己,我特麼效率真高,一天的工作只要3個小時完成。

結果到家了快9點,吃飯洗簌到10點,再刷刷微博看看新聞,到12點,第二天又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班,如此反覆循環。真的會廢了一個人。

自律這條路難嗎?這當然特麼的太難了。

正如分岔口有兩條路:

一條佈滿了零時,娛樂,放縱

一條佈滿了荊棘,困難,犧牲

人的本性是追求享受的,所以理所當然的選擇了第一條。

3

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時間會見證一切

時間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有的人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和你跑馬拉松。

每個人每天有24個小時,上班8小時,睡覺8小時,業餘時間8小時。

真正決定你發展的是你這業餘的8個小時。

你上班那8個小時,再怎麼努力,也只是個普通人而已。因為8小時裡面,你真在認真高效工作的,頂多是4-6小時。

每天花4-6小時在自己的專業上,怎麼可能變得異常優秀?

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華中科大18名本科生變專科生,鳳姐變志玲?

你的時間花費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哪裡。

你花費時間較多的那一部分說不定是你的潛在愛好。

學者斯蒂文·赫爾由智商、情商得到啟發,提出“Time Quotient”即“時間商”(也稱“時商”)概念,並將之定義為: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

優秀的人,能夠把時間當朋友,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極其自律。知道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24小時,所以動用自己的頭腦和身體,安排好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相比之下,不守時,該努力時不努力,該休息時不休息的人,往往難以成功。

李笑來說:七年就是一輩子。如果我們以七年作為一個時間段去計算我們的人生,決定你“下輩子”過的好不好的最好辦法是你“上輩子”如何渡過。

同樣每個人需要總結上週的工作成果,做出必要的總結反思計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步。

優秀的人總是比一般人過早的認識到這一點,將自律變成了一種習慣,再到最後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潛意識,

對於他們而言,從來就不存在什麼自律。

就好像我們學習開車,剛開始腳是腳,手是手,大腦是大腦,三者很難同步進行工作。

但是一個10年的老司機,看見車來就知道減速,根本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因為已經變成了潛意識。

任誰都知道努力工作,可是躺在家裡,吃吃喝喝,止步不前不是一件很輕鬆又很舒服的事情嗎。

你如何過一天,就如何過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