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酒文化

少數民族酒文化

葡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帶回內地後,才開始在國內廣泛引種的。葡萄酒的釀製法,於唐太宗時由西域傳入長安。後人傳說來自西域高昌國。高昌在唐代的轄地西包庫車,東抵哈密東境,北越天山,南接于闐,幾乎囊括今日的整個新疆地區。

高昌國是今維吾爾族的先祖回鶻人的一支西遷建。《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唐延“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晉張華《博物志》稱:“西域有葡萄酒,積年敗。彼俗雲: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

《隋書》和舊、新《唐書》都說西域高昌國盛產葡萄酒。當時漢族人中,只有與西域毗連的涼州(今甘肅西部)才仿造葡萄酒。北宋末年朱翼中所著的《北山酒經》中所說的葡萄酒,只是以葡萄酒釀造法為工藝,以糧食為主料,以葡萄和杏仁為輔助香料製成的酒。

直到明代,純粹的葡萄酒才在內地廣泛釀造。

少數民族酒文化

燒酒原本是阿拉伯人創造的,元代經西域民族地區傳入中原,成為中國人傳統的主要的烈性飲料。 奶酒又稱乳酒,是中國北方蒙古、哈薩克等牧業(過去主要是遊牧)民族的傳統飲料,以馬、牛、羊的乳汁發酵加工而成。自然發酵而成的奶酒度數不高,不易醉;以蒸溜法制成的奶酒濃度高,酒勁大。

《魯不魯乞東遊記》中記載的奶酒製法是:把奶倒入一隻大皮囊裡,然後用根特製的棒開始攪拌,這種棒的下端像人頭那樣粗大,是挖空了的。當他們很快地攪拌時,馬乳開始發生氣泡,像新釀葡萄酒一樣,並且變酸和發酵。繼續攪拌,提取出奶油,當它有辣味時,就可以當酒喝了。

奶酒最初產生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他們以皮囊盛奶,在遊牧顛簸的過程中乳汁變酸發酵成奶酒,被牧民發現而利用和進一步加工,流傳至今。據《史記.匈奴傳》稱,“其攻佔,斬首虜賜一壺酒”,可見當時酒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已普遍應用。

匈奴人飲的酒,除漢王朝送的以外,主要是乳酒。《匈奴列傳》說,漢文帝時,中行說投降匈奴,向單于獻計,要他摒棄漢王朝送的酒食,“以示不如酶之便美也”。就是乳汁。蒙古人飲用馬奶酒的記載,最早見於《蒙古秘史》,該書說成吉思漢第十一代先祖布旦察爾,曾在通戈格河畔遊牧的一個部落中飲用過類似於馬奶酒的“額速克”。

少數民族酒文化

《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韃靼人飲馬乳,其色類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的記述。“忽迷思”即馬奶酒。清·基城主人《出塞集.塞外竹枝詞》注說,蒙古人“以馬乳釀酒,每飲必爛醉而後已。”可見馬奶酒不僅多,而且好喝,否則不可能“每飲必爛醉”。

據實踐和科學研究證明,馬奶酒確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不僅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補腎活血、助消化,而且對胃病、氣管炎、神經衰弱和肺結核等疾病有明顯療效。在元代,馬奶酒已成為宮廷國宴的飲料,至現代,蒙古族男女老幼皆喜飲馬奶酒。

用酒麴釀酒的技術,最早產生於中國。

少數民族酒文化

法國人利用酒麴生產酒精,已是公元十九世紀末的事了。他們過去造酒,是利用麥芽澱粉糖化的方法。中國人用酒麴造酒比歐洲人早3000多年,這當然與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史有關。但是以麥釀酒,卻出現較晚。

《唐書.党項羌傳》載,党項人求大麥釀以為酒,是中國北方有麥灑的最初記載。

總的來說,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沒有不飲酒的,只是飲酒者在民族人口中佔的比例、飲酒場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

換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從體總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