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這座水庫防洪標準按百年設計。

水庫控制流域面積768平方公里,總庫容6.7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2.56億立方米,汛限水位110米,興利水位111.5米。

無疑,這是改革開放後的一項標誌性的項目,以防洪、供水、灌溉、水產養殖和水力發電、旅遊造福一方。

然而,歷史上這裡曾經還有蘇俄援建、支持的一座水庫。它垮了,留下一段讓人痛心的歷史。

背景

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1949年夏,淮河流域發生水災,河堤多處決口,受災面積2500萬畝;1950年夏,淮河流域再次發生百年不遇的嚴重水災,27個縣受災,受災人口990萬,受災面積31000萬畝,被沖毀和破壞的房屋達80餘萬間,死亡人數489人。

1951年4月,石漫灘、板橋和白沙三座水庫正式動工;7月石漫灘水庫建成,1952年6月板橋水庫建成,1953年6月白沙水庫建成;三座水庫均在洪、汝河上游。

1952年,薄山與南灣水庫動工;1954年5月薄山水庫在淮河南岸支流溮河上建成,1955年11月南灣水庫在潁河上游建成。其中,南灣水庫總庫容16.3億立方米,是淮河上游的最大水庫。

板橋、石漫灘等系列水庫是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治淮”的產物,是新中國第一批設計建設的大型水庫;當時中國的水利工作者尚無大型水庫設計建設經驗,完全由蘇聯水利專家提供勘測設計和施工指導。片面重視蓄水,忽視防洪,板橋水庫比規定蓄水量超蓄3200萬立方米,且疏於維護,在潰壩前,板橋水庫的17個洩洪閘只有5座能開啟。

事件經過

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正在被密切監控的三號颱風的“7503號颱風”突然失蹤。

受當時監視科技和監視方式落後的限制,三號颱風的“7503號颱風”,脫離了北京和其他多地的相關氣象部門的監視。

等到人們再次發現時,這股已經完成了北渡長江,抵近了淮河上游區域。

8月5日,晚,受颱風影響,板橋水庫地區出現大暴雨。

根查河南氣象臺彙總資料,相關氣象部門在這天發現了颱風行蹤詭異轉向,挾帶雨水的雲團停滯在河南省境內板橋水庫所在的廣大地區。

是夜,板橋水庫,暴雨傾盆而下。

大雨持續了10個小時,降雨量達到了448.1毫米,據當地經歷者訴說,當時,把洗臉盆伸出房簷接雨水,瞬間,水盆就滿了。

三號颱風的“7503號颱風”猶如魔鬼,兇險地覬覦著飽經24年滄桑和隱患的板橋水庫。

暴雨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板橋水庫蓄水迅速衝破警戒線。

水庫當地縣革委、公社、大隊和水庫管理局基層頭頭舉行聯席會議,緊急討論應對措施。

然而,會議並沒有更高的長官決策,參會者因為職務原因,雖然各抒己見,最後卻是會而無果。

抓革命促生產的大勢下,革委會一紙蓄水抗旱的命令,把他們捆成了木偶。會上,無人敢拍板對水庫進行常規的開閘洩洪。

歷史說明,很多小角色,也會釀成大悲劇。

這次會議,既是空談無果,更是在災難進逼的千鈞一髮時刻,耽誤了搶險應對的最後機會。

8月6日,駐馬店,地革委會。

午後,接到當地情況報告,地革委會頭頭蘇華,召集了地革委會與駐軍進行較高規格的應急聯席會議。

會議期間,雖然暴雨沒有停止現象,水庫水位更是不斷飆升,但大雨傾盆情況稍微減緩。

毫無颱風概念的當地頭頭們自然也沒有颱風災難的意識,他們把這場怪異的暴雨當做了一次普通的暴雨。

會議並沒有想到上報這次怪異的暴雨情況,當然也沒有及時提高應對措施,杜絕洪災發生。

會議按照應對常規暴雨的慣例,成立抗洪搶險的指揮部,派出應急搶險部隊,地方派出民兵,進駐板橋水庫區域進行搶險。

當天晚上,少量徒手的軍隊、民兵出現在板橋水庫和周邊地區。

然而,這些勇敢的人們卻非常匱缺麻袋、草袋等等抗洪資材,他們徒勞無功地在板橋水庫及周邊忙碌。

駐軍幹部心急火燎四處聯繫抗洪資材,最後,在已經下班的水利局防汛負責人那得知,駐馬店地區的防汛倉庫形同虛設,裡面,幾乎沒有任何應急庫存。

8月6日,入夜,第二場大暴雨襲來。

這場暴雨持續達16小時。到次日黎明前,板橋水庫的通訊線路全部中斷。

是夜,雷電交加,軍隊步話機無法拉伸天線進行聯繫。於是,在板橋水庫現場的當地水庫管理局、公社、部隊、民兵被動處於失聯狀態。

駐馬店地革委會疏忽間也沒有主動往板橋水庫現場聯繫。

特大型的板橋水庫於當時正處於危險的自生自滅狀態。

情況在繼續惡化。

現場的板橋水庫管理局和公社負責人在商議中,多次有人提出炸堤洩洪。然而,此刻失去通聯,無法請示,事關重大,人們猶豫不決還是無法決策。

吵吵嚷嚷和焦急萬端間,駐馬店地區的確山、泌陽、遂平等廣大地區大雨不斷,各地不斷出現險情。

當時,確山、泌陽等地,甚至出現7座小型水庫接連出現潰壩事件。

然而,處於失聯狀態的困守在板橋水庫的人們,卻沒有得到這些險惡的消息。

8月7日,19時30分,板橋水庫。

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板橋水庫

這時,板橋水庫搶險軍隊通過柴油發電機,得以使用軍用電訊設備,向地、省發出了一份特特加急電報:

板橋水庫水位急遽上升,情況十分危急,水面離壩頂只有1·3米,再下300毫米雨量水庫就有垮壩危險!

然而,後來記載,據說這份電報沒有被人收到。

情況危急之下,水庫管理局、公社和軍隊徒勞無功奔勞在板橋水庫大壩,諸多無法拍板的負責人們如熱鍋上的螞蟻,萬分焦急卻又束手無策。

7日入夜,板橋水庫下游的廣大區域的人們結束奔波的一天,大多在家休息。

此刻,困守板橋水庫的人們,卻眼睜睜看著水位持續上升,幾臨壩頂。

8日,12時,8分。板橋水庫大壩。

此刻,水庫管理局負責人和軍隊聯名,第二次向上級部門發出了特特加急電報。

這份電報簡單闡述了危急的災情,明確請求,請軍隊用飛機炸掉副溢洪道,確保大壩安全。

然而,現在資料記載,這份電報據說還是無人收到。這份關係千萬民生的電報,失蹤在黑漆漆的1975年8月8日的子夜。

三號颱風的“7503號颱風”終於尋找到板橋水庫的破綻,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40分鐘之後,8月8日1時,暴雨、閃電、雷鳴,水位終於漫過壩頂。

悲劇,終於鑄成事實。

受災情況

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據統計,在這場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

河南省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沖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災難原因

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1、水庫是大躍進時代產物,質量低劣

“治淮大戰”中,洪河上游修建了石漫灘水庫,汝河上游修建了板橋水庫。據介紹,當時水文資料很少,設計洪水及工程標準很低。工程運用中,板橋水庫被發現輸水洞洞身裂縫和土壩縱橫向裂縫,於是,1955—1956年分別對板橋、石漫灘兩水庫進行了工程擴建。

2、以蓄為主、重蓄輕排的設計是主因

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鹼災。澇、漬、鹼三災並生結果不堪設想。然而“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內,不僅丘陵地區湧現大批小水庫,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壩”分割閘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到19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與此相對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一年年遞減。

3、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引發水庫潰決

1975年8月4日,該年度中國內地第3號颱風(“7503號”颱風),穿越臺灣島後在福建晉江登陸。此時,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發生北躍,致使這個登陸颱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卻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徑詭秘的“7503號”颱風突然從北京中央氣象臺的雷達監視屏上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颱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災禍由此引發。

“停滯少動”的具體區域是在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這裡有大量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山谷和兩山夾峙的峽谷。南來氣流在這裡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在其他天氣尺度系統的參與下,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這也是造成水庫潰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只在該地區劃了100毫米的降雨量,無論是從中央氣象臺到河南省氣象臺再到駐馬店地區氣象臺,均沒有預報特大暴雨。

4、爆破洩洪,下游民眾毫無準備,導致大量死亡

垮壩引起的衝擊性災害給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一擊,河道宣洩不暢、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災害,更加重了這場災難的損失。當時,由於宿鴨湖水庫尚未脫險,水利專家陳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開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議獲得相關領導的批准後,8月14日,爆破正式開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兩天時間。爆破之後,河南境內的大量洪水向下遊傾洩,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勢緊張。

官方總結

1975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電部在鄭州召開全國防汛和水庫安全會議,錢正英部長說:“……責任在水電部,首先我應負主要責任。由於過去沒有發生過大型水庫垮壩,產生麻痺思想,認為大型水庫問題不大,對大型水庫的安全問題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存在問題。對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主要套用蘇聯的規程,雖然作過一些改進,但沒有突破框框,沒有研究世界各國的經驗,更沒有及時地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做出符合我國情況的規定。三是對水庫管理工作抓得不緊。在防汛中的指揮調度、通訊聯絡、備用電源、警報系統和必要的物資準備,也缺乏明確的規定。板橋、石漫灘水庫,在防汛最緊張的時候,電訊中斷,失去聯繫,指揮不靈,造成極大被動。”

錢正英還說:“板橋、石漫灘水庫工程質量比較好,建成後發揮很大效益。但因興建時水文資料很少,洪水設計成果很不可靠。板橋水庫在1972年發生大暴雨後,管理部門和設計單位曾進行洪水複核,但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和提出相應的措施,所以防洪標準實際上很低。”

錢認為,“75.8”暴雨對治淮工作是一次嚴格的檢驗,對全國的水利工作也提出了警告。因此,必須認真地總結正反面的經驗,不斷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總結治淮25年的教訓,對洪水做出充分估計,從氣象、歷史等特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死亡人數

此次災情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9年由錢正英作序的《中國歷史大洪水》書中記載,河南省有29個縣市、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此數字成為後來被沿用的一個“官方數字”。錢正英說:“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受災面積最大、死亡人數最多大水災,是水利工作最慘痛教訓。”

關於1975年河南水庫垮壩死亡人數至少有以下幾種說法:

孟昭華和彭傳榮編的《中國災荒史中載錄》,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約有10萬人當即被洪水捲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蔡則怡和趙思雄說,死亡近10萬人;

中國科學院著名的氣象學家陶詩言寫到,死亡人數達數萬人;

板橋水庫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捲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水利詞典》記載: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死亡2.6萬人;

在由水利部組織和委託編寫的《中國水災史》一書中,有一章節是關於1975年淮河洪水的,書中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2.6萬人。但是同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執筆者:南京水文研究所駱承政)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85600人;

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常委喬培新、孫越崎、林華、千家駒、王興讓、雷天覺、徐馳和陸欽侃在文章中披露,死亡人數達23萬人。

2005年5月28日,美國《Discovery》欄目播放一期名為《世界歷史上人為技術錯誤造成的災害TOP10》的專題節目,中國河南省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堤排名第一。該節目稱:1975年8月,河南板橋水庫因暴雨發生垮壩,9縣1鎮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範圍內一片汪洋。現場打撈起屍體10萬多具,後期因缺糧、感染、瘟疫又致14萬人死亡。24萬的死亡人數,包括垮壩當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難者,也包括幾天後爆破洩洪、分洪的受難者,以及災後瘟疫、飢餓等致死者。

災後重建

河南75·8潰壩事件,堪稱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

板橋水庫潰壩後,河床赤裸了11年,駐馬店地區遭受過幾次重大的洪水災害。經過反覆論證後,1986年,新板橋水庫被列入國家“七.五”重點工程項目,淮河水利委員會為建設單位;在全國首次使用招投標方式,選出葛洲壩工程局為施工單位;1986年年底開工復建,1993年6月5日通過國家驗收。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可能最大洪水校核,總庫容6.7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4.57億立方米。

當板橋水庫重新建造完工後,水利部淮河委員會和河南省水利廳立了一塊石碑,碑文上寫道:“板橋水庫原建成於一九五二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興建的第一批大型水庫之一,一九五六年經擴建加固,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毀於特大洪水。三天進庫洪水量6.97億立方米,洪峰流量1.3萬立方米每秒,均超過原設計值的一倍左右,潰壩瞬時流量高達7.81萬立方米每秒。時值十年動亂,救護不力,捲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為禍慘烈。一九八七年元月開始復建,歷五載建成。除水害,興水利,必須對人民負責,確保安全。樹此以志不忘。”

1993年9月,石漫灘水庫復建工程開工,1996年12月主體工程完工,1998年7月竣工。工程總投資2.56億元,控制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水位110.65米,相應庫容1.03億立方米,校核水位112.05米,相應庫容1.2億立方米。大壩為全斷面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12.50米,壩長645米,最大壩高40.5米,壩頂寬7米。最大洩量3927立方米每秒。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城市工業供水及旅遊的大型水庫。庫區全賠高程108.53米,移民高程110.0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