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老百姓日常吃什麼?貴族吃什麼?

郭暉


吃是人們的一大愛好,中國人更是以能吃、敢吃、會吃而聞名,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人們的餐桌上其實很是單調。

別看電視軍上的先秦時期菜餚水果如何豐富,跟現代差不多,但其實很多水果蔬菜都是在漢朝通西域後、明朝時期西方殖民者串聯全球后引進的,秦朝和先秦時期我國境內沒有這些東西,也就是說,先秦時期和秦朝的食物還是以本土為主,很少有引進的。

從《禮記》、《尚書》等典籍中可以窺得一斑,比如小米、黃米、高粱、大米等等,材料雖遠遠不能跟現代相比,但也算可以。

材料有了,廚具和烹飪方法呢?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秦朝的廚具跟今天比起來,那可差遠了。

當時鐵具農耕是普及了,但是鐵鍋沒有,所以當時是沒有鍋的。不僅鍋沒有,植物油也沒有,昂貴難取的動物油使得炒這種烹飪方法在當時成為不可能的事,那就只能蒸煮和燒烤了。

煮是先秦和秦朝加熱食物的主流,經常見那些諸侯煮東西招待人,心情不好了還搞幾個人煮煮,像楚漢爭霸時,項羽就揚言要把劉邦他老爹給煮了,項羽是說說沒做成,但遊說齊國的酈食其(yì jī)是真的被齊王煮了。

煮需要器具,在沒有鍋的情況下,青銅鼎等青銅器就成了首選,但這些東西是貴族專屬,平民只能用陶器。

此外燒烤也是很早就出現的烹飪方式,自從人類掌握生火技術以後就一直延續,至今未衰。

秦朝的燒烤也有許多講究,如果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叫做燔(fán);如果穿成串,像今天的烤串,那就叫做炙;如果用泥把肉包上,直接在火上烤叫做炰(fǒu)。

花樣雖然多,但現代人還是吃不慣,畢竟燒烤界的絕代雙驕——孜然和辣椒都沒有。孜然要在唐代以後從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辣椒更晚了,在明朝末期才從海路傳過來,所以在秦朝吃燒烤,也就只能用鹽和花椒了。

中國畢竟是吃貨大國,就上述這些方法,依舊能夠發明出繁瑣精良的烹飪方式,比如記載在《禮記》中的一種炮製豬或羊的方法,先把肉放在火上烤或者炙,之後用調製好的稻米漿塗在肉身上,然後再放到大鍋裡面用水煮三天三夜,吃的時候再用調味品進行調製,味道肯定不差。

說完烹飪方式,再來看食材。

首先最主要的還是主食,秦朝時大家還只吃兩頓飯,上午一頓,下午一頓,晚上早早就睡了,不吃飯。

在這兩餐中,主要吃的就是主食,在當時,南方的主食以稻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各色的小米)為主。此外西北的老秦人則還吃黍(黃米),還有菽(大豆),麻、麥、高粱等,偶爾也吃,但不是主食。

主食以外,配菜就是肉和蔬菜水果了。

對於吃肉這件事老秦人是比較熱衷的,因為他們出身西北,長期跟戎狄之人接觸作戰,有明顯的肉食傳統,這種傳統,在燕趙也很常見。在秦朝都城咸陽,甚至還設有醬肉店和乾肉店,專門賣肉。

傳統歸傳統,可也不是什麼肉都能拿來吃的,如果閒來無事,吃上半斤醬牛肉,那是要吃官司的。由於耕牛的重要性,牛是受法律保護的,別說吃牛肉,就是把牛餓瘦了,你也得受罰。

然而受保護的只有牛,其他的豬、羊、雞、狗等,統統難逃被吃掉的命運,當然,馬因為作為戰馬,平民家中很少,也幸運地躲過一劫。

在各種肉類中,羊因為產量較少,長期被稱作貴肉,貴族才能吃到,平民百姓很難一飽口福。而豬肉被貶為賤肉,不僅貴族不吃,平民也不喜歡,估計跟當時豬肉的味道不好跟做法有關係。直到一千多年後的宋朝,豬肉仍然是“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如此一來,雞肉和狗肉成了餐桌的主流,城裡人較少養雞,狗肉就獨霸天下,殺狗賣肉者遍佈各地,甚至還出了幾個名人,比如荊軻在參與刺秦之前,就是整天跟狗屠和高漸離等人在燕市上喝酒。還有後來跟劉邦南征北戰的大將樊噲,開始也是殺狗的。

還有魚類這種特殊肉類,秦朝疆域西抵流沙、東至大海,期間河湖眾多,魚類資源也不少,可見於史料的就有產自洞庭湖的鱄(zhuān)魚,產自東海的鮞(ér)魚等等。

說完肉,再來看蔬果,一統宇內的秦朝自然享受著來自國內各地的蔬菜與水果。

當時的蔬菜有幾十種,但在今天,它們都是野菜,被淘汰的原因就是味道比不上引進蔬菜。

這些蔬菜中常吃的有五種,也就是五菜,分別為葵、藿、薤(xiè)、蔥和韭。葵也就是現在的冬莧菜;藿是大豆的葉子;薤是現在用來醃鹹菜的窖頭;蔥和韭現在也很常見。

遼闊的地域也催生出了各地的特產,如崑崙山的蘋菜、華陽山的芸菜、雲夢澤的芹菜和太湖的韭花等,還有陽樸的生薑、招搖山的桂皮以及越駱的菌桂更是成為重要的調味品。

吃完飯菜,接著當然想來點水果,這一點是古今相似度最高的,當時吃的水果種類跟現在已經有很多相同的了,如梨、桃、李、杏、柿子、桔子、梅子等。不過現在大受歡迎的西瓜、蘋果、菠蘿、草莓這些水果,傳到中國的時間都遠在秦朝之後。

由於社會發展的原因,秦朝的烹飪技術和食材都比較少,直到後來漢朝打通西域引入了大量食材,明朝從美洲傳入了大量食材,食物才逐步豐盛起來。


平沙趣說歷史


看到題目,讓我想起幾年前看的一個笑話:終於知道秦始皇為什麼想要長生不老了。一個器宇軒昂的大漢穿越到秦朝,想要吃飯,結果大失所望,如西紅柿打滷麵、炒青菜、西瓜、茶、茄子、麵條等都沒有出現。失望之餘,讓我們感慨,先秦時期的人們生活可憐,物質條件艱苦,尤其是飲食方面,即使貴族,也不是想吃什麼就有什麼,與平民差距不大。

春秋戰國時期,鐵製農具的出現,使得農作物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五穀的概念,主要的糧食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糜子)、稻、小麥、大麥、麻七種。

自漢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外國的農作物不斷的傳入中國,改變著國人的飲食。最先傳入的農作物是葡萄、苜蓿、核桃、大蒜、香菜、黃瓜、芝麻等。唐代出入中國的有胡椒、西瓜、菠菜、開心果、無花果、小茴香等。宋元時期,傳入的有胡蘿蔔、南瓜、玉米、馬鈴薯、花生、辣椒、番茄、菠蘿等30種農作物。

因此,可以斷定,先秦時期,百姓和貴族飲食差不多,因為主要農作物就這可憐的幾種。而亨飪方法,以蒸煮為主,估計也沒有炒菜一說(沒有出現鐵鍋)。在《左傳曹劌論戰》中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東漢時期,因為漢質帝喜歡肉餅,梁翼便在肉餅裡下毒毒死了皇帝。由此可見,在物質條件艱苦的先秦,能不能吃肉,是貴族與百姓的飲食區別吧。


吳說歷史


現代人對古人日常吃什麼,總是有很大的誤解。這從電視屏幕上古裝劇中,隨處可見的細節錯誤便可見一斑。

比如,漢朝的貴妃寢宮中擺著一碟聖女果,唐朝的大媽在長安街市叫賣著烤玉米,宋朝的好漢們在荒郊野外的黑店裡要一盤拍黃瓜……全然不顧這些蔬菜水果,此時還呆在歐洲美洲波斯等一應故土,尚未被有識之士傳入我泱泱大中華。



回到秦朝吃什麼的問題。在此之前,我們或許先應該明白一個小常識:在秦朝,炒鍋這個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最基本烹飪工具,要帶宋朝以後才會出現。也就是說,秦朝人的餐桌上,是沒有炒菜的。燒烤、蒸煮才是當時的主流覓食手段。

貴族們的餐桌上,豬、羊、鹿、雞等肉類是主要菜品,通常是烤制、燉煮。而今天肉類市場上常見的牛肉,基本不會出現在秦朝人的餐桌,因為在古代,牛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工具。私自宰殺耕牛,很可能是要掉腦袋的。

普通百姓當然不可能像貴族一樣整天吃肉,除了偶爾獵到野雞野兔野鹿打打牙祭,絕大多數時候,蔬菜佔據他們餐桌的重要地位。不過當時的蔬菜和我們今天習慣的蔬菜可是大相徑庭。



《詩經》裡提到的很多蔬菜,到現在基本已全部被當成野菜。秦朝普通百姓常吃的蔬菜,事實上只有五種,即葵、藿、薤、蔥、韭。葵就是我們今天的冬莧菜,藿是大豆的葉子,薤、蔥、韭到現在也還常見。

至於主食,北方主要吃粟,也就是小米。南方食稻,即大米。黍,黃米;菽,大豆;再加上麻和麥,也是當時普通百姓吃的比較多的。


武漢壹周


一天三頓小燒烤。

秦朝的飲食方式以燒烤,蒸煮為主。炒菜是不可能的,因為炒鍋到宋朝才出現,煮火鍋到可以,但味道做不了麻辣,因為辣椒是明清才從美洲傳入。

燒烤是人類最原始的飲食習慣,但秦朝百姓一般不捨得吃肉,因為家禽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捨得宰殺。當然不排除人們打獵和捕撈,所以鹿肉,兔肉,魚肉等野味還是可以吃到的,至於做法無外乎燒烤或者蒸煮。

蔬菜比較少,《詩經》中所記載的蔬菜大多是浮萍、樹葉和水草,主要的蔬菜是葵、藿、薤、蔥、韭。其中葵菜是古代重要的蔬菜,也就是現在的冬莧菜。

水果種類比蔬菜多,有梨子、桃子、荔枝、杏子等,尤其是南方水果琳琅滿目。

最重要的是,秦朝對酒有著嚴格的控制,所以百姓豪飲,宿醉,幾乎不可能出現,不然要治罪。

貴族吃的東西和百姓差不多,無非是做法比較考究。《周禮》中曾記載“炮羊”的做法,將小羊宰殺洗淨後,在肚中填入香料和食物,用葦葉將羊包好,在外面塗上一層草拌泥,放入火中猛烤。最後把葦葉和草拌泥扒開,用稻米漿塗滿羊身,放入鍋中蒸煮,然後再把切好的羊肉放入鼎中,再放入鍋中蒸煮三天三夜。如此繁瑣的工藝,其背後是等級的尊卑。


五味社


秦朝的時候,可沒有咱們現在用的鐵鍋,連植物油也沒有,植物油是漢代以後出現,其實秦朝那時的飲食和現在的非洲差不多,無非三大類,燒烤,蒸煮,燉!但是具文史記載,當時秦朝還有有特色飲食的,一種就是烤肉,他是把肉包上泥,然後在放在火上烤,類似於叫花雞的做法,但是那時候燒烤是沒有孜然和辣椒的,主要是鹽和花椒,並且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平常可不能沒事來二兩小酒,整一盤牛肉,喝酒沒事,但是牛肉在當時作為主要的農耕工具,是嚴禁宰殺的。當時蔬菜的話上貼有講,曾經先祖常用的蔬菜,現在基本已經無人食用,成為野菜,到現在還比較常見的只有蔥和韭兩種,但是水果的話跟現在差別還不是太大,比如,桃子,梨,杏,桔子,等,但是無論是肉還是水果基本當時的老百姓不容易吃上,吃的最多的還是主食,並且當時的老百姓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每天兩頓飯,北方主要是小米,南方大米,還有高梁等。現在無論是野史還是文獻也好,記錄的基本都是當時主流飲食文化或者重大事件,所以秦朝先民肯定有屬於自己的飲食特色文化,只是不曾記載


均一笑


秦朝的飲食方面比較單調,當時沒有鐵鍋,做飯基本就兩種方法,烤和煮。菜的話就是烤肉,飯就是煮各種稀飯。而且當時還沒有飯店,飯店是南北朝以後才出現的,在這以前的老百姓都是在自己家裡吃飯的,想出去下館子改善生活也是不存在的。

那麼秦朝的人都能吃到哪些東西呢?

首先說主食。秦朝的主食和現在沒多大區別。有大米、小米、高粱、小麥等等,不過當時沒有玉米,玉米原產地是美洲,到了明朝才傳入中國的。

不過普通百姓的日子不好過,糧食產量極低,餓肚子是常有的事情,基本都是一天兩頓飯,

當時的烹飪手段非常有限,主食基本都是羹,其實就是大亂燉,就是把各種東西放到一塊煮出來的稀飯。窮人家就是隻放點大米什麼的煮稀粥,貴族們會把肉切碎了放進去煮,還會放進去各種蔬菜。

秦朝有哪些蔬菜呢?當時主要就是菘(大白菜的一個近親)、木耳、莧菜、豆葉等等,總之蔬菜種類非常少。

而且菜大多是作為肉食的配菜出現的,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鐵鍋,更加沒有發明炒菜。貴族們吃各種烤肉,搭配著一點蔬菜。普通老百姓有條件的到山裡抓點野味來烤,沒條件的還是喝稀飯。

秦朝的各種肉和水產倒是和現在一樣,畢竟現在的各種家禽家畜當時也都是有了的。

調味品的話,鹽、醋、糖、醬這些都是有的。

總的來說,秦朝的食材中蔬菜比較少,其他的跟現代差不多。最關鍵的是烹飪方法太單調,只有烤和煮,遠遠不如現在豐富,所以說基本沒什麼美食。


漂浮菌


秦朝以及先秦時期的飲食相對比較單一,畢竟第一批從西域而來的外來植物種子要等到漢朝時才能經由張騫之手引入,以主食和常見菜為例,秦朝百姓主糧多為黍(黃米)和稻(分佈地域不同,稻米多在南方),除了蒸熟做飯以外,也經常將黍搗碎成粉,摻水做成餅,做成叫“粢”的主食。

普通百姓能夠獲得的配菜也較為有限,多以“韭菁茆葵芹菭筍”等七種常見菜為主,《詩經》中也記錄了“薇”等不太常見的野菜。好在先秦時已經有製作醃菜的技術,先秦時把醃菜成為“葅”,把切碎的醃菜稱為“齏”,《四民月令》中又有:“九月藏茈姜、蘘荷,作葵菹、幹葵。”意思是先秦時期,已經有做乾菜的方法了。

說了普通百姓能吃到的主要食物,再來看看貴族士大夫的主糧和配菜——先秦時貴族吃的主糧稱為“饡”,就是用各種肉類熬成的肉汁澆飯;除此以外,還有《禮記》中記錄的“八珍”可以挑選: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烤狗肝),還是相當豐盛的。

更多與先秦史、神話、民俗相關內容,請關注本人頭條號,謝謝通讀!


在下翩竹


從宋開始,煎炒烹炸等烹飪手法才基本完善,“現代化”的進食方式才基本定型。春秋至秦漢,飲食方式變化不大。

統治者跟庶人吃的當然還是會有所不同,主要還是在食材和醬料的可選性上。庶人主要就九穀(也有說五穀、六穀),當然老百姓能把這些一次吃完整的不多,種什麼就得吃什麼,其他的能找到什麼就是什麼,能吃得飽都不容易了。 天子吃的比較講究,《周禮》所列百官中,“冢宰”被列為天官之首,在其下,仍有“膳夫、庖人、槳人、鹽人、醢人”等職。食物分為四大類:食、飲、膳、羞。 食是主食,主要有九穀:粱、粟、稷、稻、麥、大豆、小豆、麻、苽。 飲是指酒跟漿,酒分為祭祀用的和日常用的。祭祀用五齊,按酒的清澈度分。平常飲用的是三酒:事、昔、清,三酒按釀造時間分。 漿是飲料:水、漿、醴、涼、醫、酏。水不必說,漿是酢漿,有點像現在的醋;醴是去了滓的醴酒;涼是糗飯雜水;醫也許是藥酒,似乎有爭議;酏是粥。這些東西都是糧食釀出來的。 膳,就是牲口,肉食。主要是六牲:牛、羊、豕(豬)、犬、雁、魚。羞,有滋味者謂之羞。就是調味醬。種類比較多,有五齏、七醢、七菹、三臡,各種材料做法的醬料之類。烹飪最常用的方法是蒸和煮,當然還有烤。最有名的菜式是“羹”,基本就是把肉類放進“鼎”,有時也加點蔬菜或水果同煮。禮記中的膳:膷、臐、膮、醢、牛炙。就是羹、醬料和烤牛肉,做法也限於這幾種。

用食方法也基本是熟菜就各種醬料吃,當然天子諸侯的醬料可選相對多些,而普通老百姓,能有用自己種的九穀之一做成的主食填飽肚子就很不錯了,如果還能有以此和獵人換得的獵物肉,和一罐用販鹽商人買來的鹽調製的醬,那日子過得就很好了。


挺胸的炫熊貓


現在的很多歷史電視劇,或因為電視效果,或因為主觀看法,對歷史不瞭解,在一些細節上面就出現了篡改歷史的現象。但是在吃食這一方面,觀眾往往不能注意到其中的不對勁。就拿秦朝來說,秦朝是一個傳奇的王朝,它的建立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麼強大的國家,看上去應該資源豐富,但在吃的方面卻的確是有些匱乏的。

秦朝的鑄鐵技術並沒有得到發展,也就沒有鐵鍋這一基本的烹飪工具,所以秦朝的人們都很少能夠吃到熟食,也就是炒菜,他們多吃煮食或是燒烤。

他們吃肉,貴族吃雞、鴨、魚、羊,還會捕鹿吃,這一現在不可能吃到的東西。秦朝人驍勇善戰,所以王公貴族之間就經常在天氣好的時候去狩獵,獲得的戰利品,自然就是一道好菜了。但是在那個時候,牛肉是不太出現在

餐桌上的,因為當時馬不多,因此就並不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貴族之間多用牛車,牛在當時的地位很高,隨便殺牛是犯法的。

平民百姓也吃肉,但是多是吃一些野兔野雞打打牙祭,而且這肉也不能經常吃到,蔬菜還是他們的主食。

說到蔬菜,秦朝時是幾乎沒有什麼蔬菜的,吃的所謂蔬菜也就是一些野菜,可以說是採到什麼能吃的就吃什麼了。但他們主要吃的幾種蔬菜,有一些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像韭菜、蔥、大豆葉子、冬莧菜,不過現在的我們很少把這些當成一道菜來烹調了。

那秦朝吃食匱乏得到底有多可怕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秦朝沒有花生油,因為花生是美洲作物,哥布倫之後才開始傳入;也沒有西瓜,因為是非洲作物,南宋時才有;麵條也是宋朝才有,甚至西紅柿到了清朝才從美洲傳入;就連饅頭包子這類粗糧也是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才有的;文人名士喜歡的茶葉,也都是到了唐朝才有。足以看出,在秦朝做一個吃貨到底有多麼難,也難怪那時的人們都是大口吃肉,肉還是比較豐富的。

而主食呢,和我們認知的還是很像,北吃小米,也就是粟,南吃水稻,也就是大米。

據說現在湖南人最愛的口味——辣,這之中的辣椒就是當年秦始皇偶然發現的。所以辣椒還有一個別稱,叫做“秦椒”。


我們是鈉梨子


以五穀為主食,以蔬菜、肉食為副食的飲食習慣在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時社會發展迅速,人民的物質生活也逐漸豐富。 由於六畜飼養業和漁獵業的發展,使人們的飲食結構中增大了肉食的比重,烹飪技術大為進步,食品種類增多,致使時人的飲食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秦時民間食物種類豐富。主食自然是五穀糧食作物,即禾、麥、黍、稻、稷、豆、秫、麻等為主食,但是各地地區仍有差異。禾、麥為五穀之首在全國基本相同,漢中、巴蜀及楚故地等南方地區食稻的比重要大一些,廣大的黃河流域地區吃黍、豆的比重相對要大,稻在當地人的主食中也佔一定比重。西北乾旱地區則以麥、黍、稷、都為主,由於客官環境使然,該地區不產稻,故其主食無稻。黍、稷在南方也有種植,不過數量相對要少一些。副食方面,主要有蔬菜和肉食品兩類。雖然秦時肉食品在飲食結構中的比重大為增加,但“肉食”仍是社會上層的標誌,普通人的副食主要是蔬菜。《日書》中記載的蔬菜主要有葵、瓜兩種。葵即冬葵,是秦漢時期的重要蔬菜;瓜是當時瓜類的總稱,具體指哪幾種瓜尚無法確知,但是瓜在西北乾旱地區的種植是較出色的。

肉食品只要分為家養和野生兩類。家養的肉食品來源主要是六畜。馬由於在軍事及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一般很少食用。牛是耕田的主要畜力,也是時人拉車騎乘的代步工具之一,故不僅有時官府禁止宰殺,民間也不輕易食用。六畜中常被人們使用的是羊、豬、狗、雞。因為當時飼養業非常發達,六畜數量眾多,這是當時肉食品的主要來源。野生肉食品只要來自漁獵所得的魚、鳥及其他野獸之肉。

Col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