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已不堪一擊,為何成吉思汗卻不趁勢拿下,而轉為出兵中亞?

歷史一書生


相比於其他朝代特務機構的名字,“粘杆處”這個名字就有些平常了,而且,在中國的歷史上,“粘杆處”的名氣也不大,相比於“錦衣衛”這種後世熟知的特務機構,“粘杆處”更是顯得有些“默默無聞”。而這個屬於清朝的“粘杆處”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粘杆處”,是清朝雍正帝設立的一個特務機構。開始時,雍正帝還是親王,這個機構的作用是幫助雍正帝刺探情報,剷除異己。在雍正帝繼位後,這個機構便成了直屬於皇帝的一個特務機關。“粘杆處”屬於內務府的系統,雍正帝繼位後,在內務府之下設立"粘杆處"機關,官方正式名稱為“尚虞備用處”。

而“粘杆處”這個名字的由來,還要從雍正帝為親王時說起,雍正帝被封親王,儲位的角逐也逐漸白熱化,於是,雍正帝招募以及訓練一批人,這些人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併為雍正帝剷除異己,這便是“粘杆處”這個機構的由來。而之所以叫做“粘杆處”,是對於雍正帝來說,這個機構就是他的“粘杆”,而他的政敵之類的人,皆是樹上蟬,籠中蝶之類,隨時都可以捕捉和控制。


而在歷史上,“粘杆處”這個機構,並沒有存在很長時間。只在雍正帝和乾隆帝兩人在位時期,“粘杆處”作為直屬於皇帝的特務機構,協助皇帝控制京城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到了嘉慶帝時,“粘杆處”被逐漸廢除。


說與山鬼聽


“粘杆處”,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捕蟬、捉知了、蜻蜓的部門,是陪同皇家娛樂的機構,由雍正首創,至嘉慶廢除。

由於九子奪嫡的激烈化,雍正開始暗中發展各方面的力量,“粘杆處”則成了其手下高手能人的一個掩蓋身份。

“粘杆處”的由來和用途

“粘杆處”早期只是一個娛樂機構,表面上是負責雍王府中的捕蟬、捉蜻蜓事務,實際上雍正卻是在裡面安排了不少江湖人物,負責刺探眾皇子和各方勢力的情報。雍正之所以深居潛邸,卻能知悉朝廷和民間的動向,提前做出預防,全靠了“粘杆處”的諸位奇人異士。

到了雍正繼位之後,為了酬謝黨羽的助力,特意把“粘杆處”從暗處提到了明面,賜予正式名稱為“尚虞備用處”,歸“內務府”管轄,下設“粘杆侍衛”和“粘杆拜唐”,並給予一定的實權。

“粘杆侍衛”負責每天早上到內奏事處接收奏摺,還設立稽查官員二人,專有“風聞言事,先斬後奏”之權。和漢武帝時期的“直指繡衣使者”,武則天時期的“梅花內衛”,明朝的“東廠”一樣,都是令人聞風喪膽、厭惡之極的特務機構。


同時根據民間傳說,“粘杆處”眾人都熟練地掌握了一種能在百步之外取人首級的神秘兵器——血滴子,這也很符合“粘杆處”裡大部分是江湖高手的設定。雍正也經常命“粘杆處”來剷除異己,達到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當然“血滴子”只是民間傳說,不過“粘杆處”卻是實實在在的,大概雍正也覺得這種特務機構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他不止把江山交給了兒子乾隆,連“粘杆處”也一起交接了下去。直到雍正的孫子嘉慶殺了和珅後,連帶把“粘杆處”也一併清洗,存在將近八十年的清朝特務機關,至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狐史首丘


粘杆處,也稱為血滴子,是在雍正時期創立的,粘杆處是一個專門捕捉蟬,蜻廷和釣魚等服務組織機構,據說在盛夏初秋有鳴蟬叫,喜歡安靜的胤禛就命家丁捕蟬,而在雍正即位之後,粘杆處選擇八旗子弟做執事人,為了鞏固雍正的專制統治,在內務府下設立了粘杆處,由小特務充任,相當於明朝時候的東廠和西廠,而粘杆處是指雍正皇帝把政敵當作於動物一樣,加以控制,而在乾隆年間在粘杆處就走出來一位富可敵國大人物,他就是和珅,直到嘉慶誅殺和珅,清洗粘杆處,粘杆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除,所以粘杆處是活躍於雍正到乾隆兩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