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演职员信息:小雷:孔维一,小雷父亲:张晨,小雷母亲:郭燕芸,

艺术电影虽然难懂,但国产艺术电影很容易看透。它们和商业大片一样有惯例和套路,有时甚至不如商业片来的有创意。先来看几个例子。

《长江图》里秦昊饰演的高淳送货路上不断寻找艳遇,结果魔幻的发现所有的艳遇都是同一个女人。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黑处有什么》里小镇破获了一起强奸杀人案,但常与小混混来往的张雪却开始叛逆、割腕、消失了。

《蓝色骨头》里地下摇滚歌手兼黑客的钟华无意间勾搭上了老板的情人,在纠结中窥探到了父母的秘密——母亲爱上了一个同性恋,还开枪打掉了父亲的一个睾丸。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还有一部文艺得不行的电影叫《后会无期》,讲述三个无所事事的小青年决定送其中一个去学校报到,一路上三个人找小姐、找女网友,还被人坑蒙拐骗,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她们都是你漫漫长路上,只配错过的好姑娘。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仔细一比就能发现,这些国产艺术电影都有一个相通之处:无处不在的性、死亡的沉重打击和无所事事的失意人生。

《八月》用极其怀旧的风格致敬了90年代,比如少女跳皮筋、街头的台球桌、桌上的铁风扇,画面完美再现当年。但故事却依然遵循着艺术电影的套路,最明显的就是小雷做的春梦:一只死去的动物、街头小混混三儿和对门小姐姐的香吻。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好像在说,少年的成长就是通过对死亡的懵懂认知、对小混混的原始崇拜以及对异性的性本能。

而《八月》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这里,它严格遵循着艺术电影的仪式,却没有表达。两次围观杀羊,是小雷对死亡的接触,回到现实中是太姥姥的离世,但这一层不论是和主题还是和小雷的人物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感慨亲人离去罢了。

三儿的进去和出来,给小雷的最直接影响大概就是台球桌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完成了街头权力的更迭。更别说小姐姐,就只是春梦走个过场而已。很快电影就忘记了小姐姐,把故事集中到了父亲身上。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套路成了只是套路。

除了套路之外,电影还将怀旧致敬也变成了割裂的符号。比如配音版的《出租车司机》作为迷影符号,却和父亲的生活之间没有联系,仅是将“自说自话”与“自打空拳”形成了对照,于主题上没有推动作用,对小雷的成长转变更是没有——小雷的偶像可是李小龙。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最多的是情怀,但除了情怀故事就只剩浮在表层的面包屑,闻起来有味道,吃起来却不过瘾。

致敬或者怀旧,是国内导演近来最喜欢把玩的手段,刻画一个令人感慨和怀念的空间如《路边野餐》和《八月》,或者描画几个少女从叛逆到成长比如《少女哪吒》和《黑处有什么》。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在故事里嵌入死亡、叛逆、性冲动,让故事看起来粗暴又原始,带着一股生猛的劲。结果再仔细一看,却发现只是不说常规故事的故事片而已。

没有人敢像郭敬明一样,用时下的手段去直面当下的青春乱象,敢恶搞粉丝经济、敢揭露金钱崇拜。(呵呵)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表达,《八月》的90年代情结太浓,现实感太淡。太姥姥卧病在床终于离世,姥爷义正言辞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支持,父亲被裹挟在下岗潮里外出务工,三哥出了事,对门小姐姐换成了阿姨。所以呢?

终于穿上了三中校服的小雷懵懂地感知到了什么吗?在混乱中成长了吗?在性、死亡和小混混的春梦里有什么力量在破土而出吗?电影却不再说了。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小雷怀念父亲,电影致敬父辈,但那段时光就只是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人走过一段岁月,任谁都可以。

金马奖将《八月》同《一 一》和《童年往事》做比较,实在是抬举了。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两部电影都不算艺术片,故事性很强,观感并不生涩。《一 一》故事圆滑有趣,不乏狗血世俗和幽默滑稽,每一个人的烦恼都和一一的不谙世事形成对比,结尾却又让人意味深长。

中国实在是没有艺术电影,有的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商业电影,用另一种套路而已。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演职员信息:小雷:孔维一,小雷父亲:张晨,小雷母亲:郭燕芸,

艺术电影虽然难懂,但国产艺术电影很容易看透。它们和商业大片一样有惯例和套路,有时甚至不如商业片来的有创意。先来看几个例子。

《长江图》里秦昊饰演的高淳送货路上不断寻找艳遇,结果魔幻的发现所有的艳遇都是同一个女人。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黑处有什么》里小镇破获了一起强奸杀人案,但常与小混混来往的张雪却开始叛逆、割腕、消失了。

《蓝色骨头》里地下摇滚歌手兼黑客的钟华无意间勾搭上了老板的情人,在纠结中窥探到了父母的秘密——母亲爱上了一个同性恋,还开枪打掉了父亲的一个睾丸。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还有一部文艺得不行的电影叫《后会无期》,讲述三个无所事事的小青年决定送其中一个去学校报到,一路上三个人找小姐、找女网友,还被人坑蒙拐骗,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她们都是你漫漫长路上,只配错过的好姑娘。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仔细一比就能发现,这些国产艺术电影都有一个相通之处:无处不在的性、死亡的沉重打击和无所事事的失意人生。

《八月》用极其怀旧的风格致敬了90年代,比如少女跳皮筋、街头的台球桌、桌上的铁风扇,画面完美再现当年。但故事却依然遵循着艺术电影的套路,最明显的就是小雷做的春梦:一只死去的动物、街头小混混三儿和对门小姐姐的香吻。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好像在说,少年的成长就是通过对死亡的懵懂认知、对小混混的原始崇拜以及对异性的性本能。

而《八月》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这里,它严格遵循着艺术电影的仪式,却没有表达。两次围观杀羊,是小雷对死亡的接触,回到现实中是太姥姥的离世,但这一层不论是和主题还是和小雷的人物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感慨亲人离去罢了。

三儿的进去和出来,给小雷的最直接影响大概就是台球桌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完成了街头权力的更迭。更别说小姐姐,就只是春梦走个过场而已。很快电影就忘记了小姐姐,把故事集中到了父亲身上。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套路成了只是套路。

除了套路之外,电影还将怀旧致敬也变成了割裂的符号。比如配音版的《出租车司机》作为迷影符号,却和父亲的生活之间没有联系,仅是将“自说自话”与“自打空拳”形成了对照,于主题上没有推动作用,对小雷的成长转变更是没有——小雷的偶像可是李小龙。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最多的是情怀,但除了情怀故事就只剩浮在表层的面包屑,闻起来有味道,吃起来却不过瘾。

致敬或者怀旧,是国内导演近来最喜欢把玩的手段,刻画一个令人感慨和怀念的空间如《路边野餐》和《八月》,或者描画几个少女从叛逆到成长比如《少女哪吒》和《黑处有什么》。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在故事里嵌入死亡、叛逆、性冲动,让故事看起来粗暴又原始,带着一股生猛的劲。结果再仔细一看,却发现只是不说常规故事的故事片而已。

没有人敢像郭敬明一样,用时下的手段去直面当下的青春乱象,敢恶搞粉丝经济、敢揭露金钱崇拜。(呵呵)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表达,《八月》的90年代情结太浓,现实感太淡。太姥姥卧病在床终于离世,姥爷义正言辞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支持,父亲被裹挟在下岗潮里外出务工,三哥出了事,对门小姐姐换成了阿姨。

所以呢?

终于穿上了三中校服的小雷懵懂地感知到了什么吗?在混乱中成长了吗?在性、死亡和小混混的春梦里有什么力量在破土而出吗?电影却不再说了。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小雷怀念父亲,电影致敬父辈,但那段时光就只是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人走过一段岁月,任谁都可以。

金马奖将《八月》同《一 一》和《童年往事》做比较,实在是抬举了。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两部电影都不算艺术片,故事性很强,观感并不生涩。《一 一》故事圆滑有趣,不乏狗血世俗和幽默滑稽,每一个人的烦恼都和一一的不谙世事形成对比,结尾却又让人意味深长。

中国实在是没有艺术电影,有的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商业电影,用另一种套路而已。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微信后台回复“250部”可获取250部经典电影

给电影起名,是个技术活,又含金十足。

甚至可以说,片名就是全部

片名好坏,能决定一个电影的票房,以及世俗功名。

比如,最近上映的《八月》,导演原名《昙花》。

但片方觉得昙花太具体了,没有想象空间,遂决定改名《八月》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因“八月”而一步登天,当然片子也棒)

这一改,后面的事大伙都知道了,一部成本几十万的作品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譬如说,《无间道》的名字,就取自《涅盘经》第十九卷“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也就是说地狱不坏,在地狱受报就不会完结)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无间比十八层,阿鼻要好听)

说白了就是十八层地狱中最底层。

但你要叫十八层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是不是就有点low,且没内涵。

“无间”

呢,一听就高大上,文化气也足。

比如一些杀手类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没有假期》,这些名字听了之后,容易有感,进而愿意去看。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意译,直译是《杀手莱昂》,中文的高水平翻译成全了本片在华语市场的流行)

但有些电影,起名就像开玩笑一样。

这部《施耐德对决巴克斯》,英文原名叫“Schneider vs. Bax”

中译直接音译过来,特么省事。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

Schneider vs. Bax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这么没有特色的名字,很容易被人认为是烂片,被漏过去。

如果不是番叔看到了导演是荷兰人亚历斯·冯·华麦丹,就极可能和这个片子失之交臂了。

此人的标准照,长着一张艺术范的鬼才脸。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导演亚历斯·冯·华麦丹)

电影如其人,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总让观众抓狂烧脑。

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很奇葩的影片《博格曼》(人名就是片名,就是这么个性,就是这么不功利),就是他的作品。

影片中的主人公博格曼是一个住在地下洞穴的流浪汉,被人追杀。

他跑到了一对夫妻的别墅里,一系列奇葩怪异惊悚的事情陆续发生了……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晚上,博格曼趁夫妻二人睡着时,全裸地趴在玛丽娜身上……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他在理查德家砍树,挖池塘,控制保姆,给孩子们灌药,纹身,让玛丽娜做怪梦……

影片朝着越来越奇葩的方向前进,结尾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影片在当年没有获奖,却让全世界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荷兰导演印象深刻。

在中国,网易娱乐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树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好莱坞电影世界的电影空间,这是属于欧洲电影的贵族气质和原创精神。

豆瓣的评价则是一片凌乱: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之所以说上部电影的评论,是为了给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下面我们将坐上心灵过山车。

番叔开扒。

施耐德一名公司职员,但真实身份是杀手。

老板梅尔斯滕是个杀手中间人,他让施耐德去杀一个叫巴克斯的作家。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每个人都有家庭。

施耐德有个幸福的家庭,漂亮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女儿,宽敞的公寓。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在众人眼中,他就是个很成功的中产阶级。

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如果不是一个杀手的话,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再看作家巴克斯(饰演者是导演本人,真正的自编自导自演)。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巴克斯年过六旬,是一个瘾君子,每天沉浸在酒精、毒品,滥用药品。

也少不了女人。情人娜丁和他女儿弗兰西斯卡的年龄相仿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弗兰西斯卡成人多年,却一事无成,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和精神抑郁。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巴克斯的女儿弗兰西斯卡)

巴克斯却向她推荐印度大麻,各种治疗睡眠的精神类药物,让她睡觉。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导演怪咖,不按常理出牌。他把重点,放在了“人性”上。

哪怕是杀手,也不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也会有家庭,也会因为家庭的琐事而苦恼。

而家庭戏,就代表着居家过日子的写实风格。

因此,本片的风格,真是——

迥异靓丽的风格。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阅片过千的老司机,提起警匪题材,或者杀手电影的类型片,一定会涌出很多画面。

譬如说

《枪火》,夜色中五个人摆出的pose。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无间道》天台上的对峙。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杀手形象或者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憨厚霸气的大叔。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或者是《机械师2》这样的冷酷硬汉。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如果你用这种经验看这部电影,就大错特错了。

不光杀手形象不同,连画面风格上,都是迥异的。

你看,施耐德整洁的,充满了温馨的家,整个中产阶级的既视感。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白色基调,配上浅色的家具,好像进错了宜家商场。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梅尔斯滕的办公室,米黄色的墙色,还种着仙人掌。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再看外景,水天一色,巴克斯的湖边度假屋。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芳草萋萋,茂密的湖边芦苇。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每一帧画面,都没有类型片那种阴郁,而是天人合一的环保画风

看这些剧照,告诉你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你也会信。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博格曼》中,导演不用音效,不用特效,靠写实的手法,创造了寓言体的魔幻故事。

这次,依然是没有特效,

用大量的风景画般质感的画面,来反衬出杀手的血腥故事。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而故事的复杂程度,超乎了你的想象,让你被迫不断说脏话。

奇葩错落的关系。

作家巴克斯是个儿童杀手。

施耐德到了湖边,撞见了巴克斯的女儿弗兰西斯卡,开始面对一系列的难题。

难题1:杀手“心地好”,怎么让弗兰西斯卡离开。

难题2:这里是保护地区,护林员出现了,把施耐德赶走了。施耐德因为被发现,只能再回去易容。

难题3:皮条客带着老妓女吉娜到了这个城市。因纠纷,吉娜逃跑到施耐德易容的地方。施耐德救了她,打昏了皮条客,又易容成皮条客的样子,还借用了他们的车。麻烦事是得带着这两个倒霉蛋去执行任务。

难题4:弗兰西斯卡出走,又回家,巴克斯家陆陆续续又来了很多人。

难题5:老板把他卖了,原来这次任务是要杀他……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在剧情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会发现,巴克斯也是杀手,作家是掩饰的身份。

原本的计划是这样的,梅尔斯滕把施耐德调到度假屋附近,然后通知巴克斯狙杀对方。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巴克斯潜伏在芦苇丛里)

理由是,施耐德是个罪大恶极的儿童杀手

可巴克斯被酒精、毒品给烧坏了脑袋,却忘记了这项工作。

女儿的事情够他操心了。女儿抑郁,自卑,快发展到精神病状态了,他却只能给她推荐毒品。

他接到梅尔斯滕的电话,结果,他也有了一堆难题。

难题1:女儿处于危险之中。

难题2:他的爸爸老巴克斯带着小蜜来了。

难题3:女儿一生气,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难题4:他早晨赶走的情人,带着个小白脸回来报仇。

难题5:傻老板把发给他的短信发给了对方,已经不存在“伏击”的可能性了。

难题6:他的脑子被酒精,毒品,药品烧出了问题。

和施耐德的难题一样,巴克斯也需要一个个的解决。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这么多人物碰撞在一起,却毫不让人眼花缭乱,每一个都是自然而然的加入,又集体性的搅局。

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作用,像蝴蝶效应一样,用无意中的小概率事件来改变剧情。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突然出现在巴克斯家里的两位来客)

这样类型的电影番叔顺嘴清点一下,像盖·里奇1988年的《两杆大烟枪》、科恩兄弟2008年的《阅后即焚》、罗伯·明可夫2011年的《捕蝇纸》、以及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无人区》都是此类。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两杆大烟枪》(1988年)

此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跌沓起伏的反转。

像前面介绍的这些,每一个出场角色,都在推动着影片的逆转

剧情不是常规性的用主人公的行动来推动,而是给主人公加上了一系列的枷锁性难题,让这个局越来越难。

一些突如其来的细节,既很搞笑,又让剧情逆转。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梅尔斯滕用电话指挥着双方,

无意中把本来发给巴克斯的短信,发给了施耐德,让施耐德知道自己被骗了。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在这紧要关头,巴克斯崩溃了。

每一处的逆转,都把剧情带到了不可思议的方向。

如果你觉得《惊天大逆转》这样的电影已经是很逆转的话,那本片就是N倍的逆转。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与那种烧脑剧不同的是,本片一点也不烧脑,都是合情合理,又完全在意料之外的转折。

这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讲一个很惊悚的故事,在故事的千折百转中又加了一堆糗百的段子。

可在这密集的段子中,又有着人文气息和情感戏。

因为责任,因为爱。

施耐德急于完成任务,想早点回家和妻子女儿一起庆祝生日。

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节操,有道德的杀手。他不想杀害无辜的弗兰西斯卡。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巴克斯也是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这可以从影片中的一些留白处理看出来。

巴克斯的老爹,年过80了还酗酒,吸毒,泡小女孩。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甚至对自己的亲孙女下手。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这个爷爷真TMD不是人,对自己的亲孙女下手)

巴克斯想要从颓废和绝望中醒过来。

他不能让女儿死在这里,所以他要绝地反击。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两个有“道德”的杀手,凑一块相杀是啥结果?

他们拿起枪,仅仅是为了“工作”

,或者涉及自身安全的人。

影片就是在这种赋予了“杀手”多面性和道德感上,徐徐展开。

应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反杀手”电影。

黑色幽默,反杀手类型,反氛围,这些本来不搭边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精彩纷呈,难以归类的电影。

《八月》:性、死亡、小混混,国产艺术电影的套路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倒霉的下午,两个杀手只能活一个。

被卷进事件的其他人,弗兰西斯卡、妓女吉娜和皮条客、老巴克斯和小蜜、娜丁和小白脸、以及老板梅尔斯滕,大家都性命堪忧。

你来猜猜,在这一锅粥的乱局之下,最后谁死了,谁活了下来?

电影烂番茄公号后台直接,回复“对决”就有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flytigerman

需要电影的盆友可加番茄君微信号:gudajun666

欢迎你在下面评论留言,老司机番茄君带你撸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