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的最穷的人家,穷到什么样?

ThornHeart139483765


我是李合伟,1980年出生湖北老河口市的小山村,家里兄妹六人,我最小。这个问题不用看到,直接说经历就可以。一句话说出我小时候最穷的时候,穷的没有衣服穿。这样穷困可以理解吧,描述一下吃穿住行就可以了:

一,吃

说到吃就能想起很多事情,1996年春节,我随着打工的浪潮第一批从村里来到北京干建筑队的农民工,第一个愿望就是一个人吃一只鸡,买个皮鞋,买套西装。我的北京第一个工作是在木樨地的建筑工地,当钢筋工。工地管饭,年底发工资,平常可以借点日常买生活用品的钱。干了三个月,我终于从工头手里借了50元,晚上下工。在工地外的巷子里偷偷买了一个那种烤箱烤的烧鸡。带着这个烧鸡走到了玉渊潭,一个人在水边五分钟吃完整个烧鸡,但是回味了俩小时。

在村里,大家都过得贫穷,特别是孩子多的,虽然家里养的鸡,鸭,猪,羊等家畜。但是农民没有除了粮食之外经济来源,粮食还要交提留,义务粮。剩下的基本都是一年的口粮了。那么养的家畜就是经济来源,应付生活中的开支。所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会有肉吃,其他时间也就是家畜意外死亡无法卖钱的时候,才有肉吃。

当然还有一个有肉吃的机会,那就是下大雨,捉鱼的时候。一次大雨孩子们能捉到好几条大鱼,我上学的时候也会买点鱼线,鱼钩,用小青蛙做饵。早上上学就扔在无人管理的水塘里,鱼线这头拴在树上,放学就去收鱼钩,看看有没有鱼。现在想想大概一个月有三次这样的机会钓到黑鱼或者鲶鱼。我们那里把黑鱼叫火头。

其实现在分析来,那时候对肉的欲望很强烈,其实是个思维误区。事实上是身体对于食用油的摄取严重不足,只有粮食和野菜,没有钱买足够的食用油,所有吃了很多,一会就饿,长期处于饿的状态。

二,穿

我说的没有衣服穿,但是不至于衣不遮体。毕竟都有棉花和粗布,破衣烂衫还是有的,只有没有钱买新衣服,一件衣服穿很多年也正常不过的事,只有过年的时候会应景一样给孩子们买件新外套,做个新棉裤和新棉鞋。

我有个舅舅在老河口市里一家企业做职工,这样的人对于村里的人来讲,那是很有钱的人,因为不用种地,而且是城市户口。夏天,舅舅给我买了一件白色背心,一个黄色小短裤,还有一双暗灰色的硬塑料凉鞋。早上去河里和伙伴们游泳,玩耍。中午从河里上岸,衣服,鞋子都没了。吓得继续在河里待到晚上也不敢回家。直到小伙伴们都走了,天黑了下来。母亲来找我,才从河里上岸。我当时很奇怪,母亲知道衣服丢了,也没打我。但是那以后我8岁前,夏天暑假几乎没有穿过衣服,鞋子。早上起来,脱光了跑到河里,池塘里。中午赤裸的跑回家,穿衣服,吃饭。在脱光,跑到河里,在赤裸的跑回家。有趣的是从我开始,村里的孩子早上赤裸的跑向河里,池塘里成了墨守成规的风景。这套衣服是我一直到北京打工16岁之前。夏天买的唯一一套新衣服。

来了北京做建筑队农民工,第四个月,我跟工人借了200元。买了双五十元的皮鞋,80元一套的西装。15元买了一条皮带,10元买了6双袜子。5元买了一块电子表。穿着这身行头,在天安门广场花了10元拍了照片。邮寄给老家的父母和哥哥,姐姐。这就是我对衣服的印象。

三,住

土坯房冬暖夏凉,虫子,老鼠也很常见,院子外面也会有蛇。四壁空空,没有像样的家具。年龄小,对房子没有概念,也没有大的愿望。

四,行

16岁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8里外的竹林桥镇和20里的老河口市,那时候还是县。有老式的28自行车。不轻便,骑起来很累。农村孩子就知道玩,也没有欲望和感触。

总结:想想那时候对吃穿印象那么大,欲望强。是因为感受过,看到过吃好的,穿好的样子和那种感觉。而对行走的工具和住的房子。没有感觉是没看到更好的,也不是10多岁的孩子的该想的事。这大概就是贫穷限制了想象。

现在人到中年,在北京打拼20多年,该有的都有了,再也不会为了生活物质而发愁了。感谢这个问答,想起以前,恍如昨天。


我是伯乐集团董事长李合伟,20多年创业经验,天使投资人、《创投商学院》《财富管理》导师。我为李合伟演讲学校代言:寻求合伙人,加盟商。请你来一起学演讲:3小时解决上台紧张! 1天解决思维混乱! 3天成为销讲大师!


合伟说


一个70多岁的老汉,打了一辈子光棍,却在5年前捡了一个媳妇,一个20多岁的智障女人。

老汉最初发现智障女人的时候,出于好心给了女人一口饭吃,一口水喝,然后就将女人送出村子,也不知是天意,还是命中注定,过了一天智障女人竟然回到了老汉家门口。



老汉收留了女人,一年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老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家徒四壁,饥一顿,饱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这母子俩,哪怕树根子,树叶子,山上,地里能吃的东西都拿来吃,也只能勉强活着,吃饱都是奢求,更别说吃好了。



这就是老汉和女人的家。



为了不让女人,孩子饿死,老汉只能把母子俩栓在家门口的树桩子上,自己出去想办法弄点钱换吃的,可是老人已经70多岁了,没有任何地方敢让老人工作。没办法老人只能靠拾荒,捡破烂换吃的,有时也能捡到一些还没嗖掉的食物,自己舍不得吃,老人都会带回家给母子吃。

老汉已经70多岁了,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不敢想自己死了以后这对母子该怎么办。


神精过闽


还是2003年,一个客户欠我货款八千元,快过年了我去收账,在民间有年前收账的说法嘛,新年是不可以问人家要账的。去了客户家里,客户出来说话都没有力气的感觉,我就问怎么了!家里断粮已经两天了,饿得不行,我随后进屋东看西瞧,女主人哭,大女儿也在流泪,还有两个小的睁大了眼望着我,家里一件家具都没有了,房间除了床都是空荡荡,(可能都卖了吧)突然鼻子酸酸的感觉,问了客户几句,饭总要吃吧!其实我是哪天是第四个去要账的了!该借的地方都借过了,客户是这么回答我的,我看看几个孩子真是可伶,账我不要了!顺便给了他三千元,马上过年了让几个孩子把年总要过好吧!回家的路上我也很有感慨,如果那天我也经营不善是否也会有像这位客户一样的遭遇呢!


优优振邦


我见过最穷的人家,是我的一位学生家。

毕业上班以后,我一直带着这个班到现在,有一个男同学话很少,成绩中上游,从来没见过他在学校买零食吃,衣服虽然破旧但永远干净,让人看着很阳光。

后来有几天请假说是有事一直没来上课,我以为他家里真的有事,知道有学生告诉我他家里条件不好想出门挣钱了,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做了一次家访。

骑了将近四十分钟山路的摩托车后才远远看到他家,我对他家的家庭情况作了一次深入的了解,心里十分难受。

他家有五口人,爷爷和他父亲以及他的两个读小学的妹妹,父母在他第二个妹妹出生一年后离婚了,母亲改嫁外省,他爷爷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好一直在家调理,只能自己上山挖草药吃,去过两次医院,有一次还是去的省城医院,可惜他爷爷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住院,虽然合作医疗能够报销大部分医疗费,可剩下的小部分依然担负不起。父亲在母亲改嫁后就独自出门挣钱,由于没有文化只能做一些杂工,收入远远不能够维持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的日常开支。

他哭着对我说,有一年大年三十夜,父亲忙于挣钱没有回家,寄回家的钱早就用完了,年夜饭吃的盐都是去隔壁家借的。这是我听过我的学生最令我痛心的一句话。

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要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还能保持学习肯定甚至可以说优秀!

近些年由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老百姓教育、医疗、住房等需求得到极大保障,但是每每想到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我的内心仍然会感到一阵阵绞痛。

希望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疯子与岛920


一家五口人,三个小孩,爸爸是个驼背,母亲是南方人,神智有些不清,就十几的小电视,一间小屋,两个破沙发,屋里一张床都没有,睡在别人捐赠的衣服上面。


图片就是他们家,



赫大壮


一张图自己领悟



粤r夏天的风



看到这只手,我就觉得啥也不用说了。以前看过一句话,看一个人是不是养尊处优,看他/她的手就知道了。这句话说得真对!


博年宝宝妈


一、小叔家以前家里挺穷的。那时候三爷家主要是务农的,三爷在公路上做养路工人一月赚不了几个钱,再然后种庄稼的话其实也无法卖钱,毕竟是山区农村,要是在以前的集体经济挣工分的年代,三爷家估计日子会过的不错,因为三爷、三奶都是干农活的好手,而且家里面有四个子女也能班忙干活,但是现在的商品经济年代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家里面比较困难了,因为基本上整个家庭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的,靠种地肯定会穷的。

三爷家总共是三个女儿一个小儿子,估计是因为以前的那种传统的观念,就生了四个孩子,终于还是生了一个儿子。三爷的大女儿中考考的好考上了一所师范中专(那时候中考先录取的是中专,再录取高中),但是当时她考上的不是免费的那种,每年学费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几千元简直就能盖几间房子的,本来家里面不想供读的,毕竟那个年代家庭观念还是以男孩为主;后来几家亲戚合伙从信用社贷款帮姑姑上了中专。记得那个时期小叔刚好是在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小叔只比我大几个月,但是辈分儿上他是我叔,那时候的学费是40多块钱,但是小叔拖了一年才勉强把学费交上去,估计那时候刚好是姑姑上师专的时候,小叔没叫上学费让我印象深刻(已经时隔23年了)。

二、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学习挺好的,但是据说他家在一个很深的山沟里面住着。大概在我们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听说他的哥哥、姐姐辍学了,之所以辍学是因为其父亲觉得家里只能公养的起一个孩子读书,而三兄妹中这个小儿子是学习最好的一个,然后在经过一个家庭会议征求各方意见的情况下(这是我臆想到的情节),最终定下来的结果是哥哥、姐姐在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辍学,只留下这个上小学四年级(他们具体上几年级我忘记了,反正差的年龄不是很大)的弟弟继续上学,这个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可能他们哪一家家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要起的很早很早,冬天放学走路回到家的时候都已经天黑了;他们家里面的主要经济收入可能是种庄稼、秋天的时候弄些山货卖钱,那个年带还没有多少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这就导致这家人的生活很是贫困,仅仅能够供应一个孩子读书。这位同学那时候感觉就学习比较刻苦,中考的时候考入重点高中,高考的时候估计考的是一本。但是就是因为当时的那个家庭决定,决定了三个孩子的不同命运,那个哥哥可能开始的时候帮家里种田、放牛,到了16、17岁的年龄就跟着老家附近 的人一起外出务工,然后过些年从外地领个媳妇回来结婚,然后继续外出务工;那个姐姐可能也在家里帮忙种田、放牛,到了16、17岁的年龄,村里就有媒人上门来提亲,就这样匆匆的嫁了,成了农村妇女。

三、老家以前有个叔叔,是我二爷家的儿子。这个叔叔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到了成年的时候家里就给娶了媳妇过日子。记得小时候附近的人对其很有意见的,男的曾经有外出打工,但是因为偷工地的东西就被开除了,然后坐车回家钱还被偷了一部分,就这样后来就基本上不出去打工了。他自己的庄稼地随随便便一种,很多东西还是从别人家的地里去偷。有段时间他们两口子喜欢去别人家看电视,到了中午碍于情面别人就要给她俩管饭,但是时间久了他们再去别人家看电视的话人家就不乐意了,直接往门外赶的那种。至于其亲生父母那边,用看电视这个方法蹭饭也是使用过的,后来就直接把门锁着不让进门了(已经分家单独居住),后来他们的活动就是在家待着了,饿了就出去别人家地里去偷。有年夏天雨水就把他家墙给泡塌了一部分,但是男的懒得弄,就这样媳妇就跟人跑了。


饕餮视听


我见过最穷的人家,就是我自己家。

我是95年生,安徽蒙城的,按理说,这个年龄的人基本上都过得都差不多吧,可是和别人相比,我家却是是最穷的。

当时人家都有电灯了,我家还在点蜡烛,吃水都是从邻居家压,这种日子持续了得好多年,我小学到高中都是这样的。家里没有一件电器,对的,你没有看错,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我和奶奶住的呢,是已经倒塌的房屋又修缮了一次,换了苇子和瓦,我们的厨房是在屋子里面的,每一次做饭,因为没有烟囱,整个屋子里面的烟就像着火了一样。

家里也没有院子,那时候家里养了条大黄狗,不过它自己也饿得只剩皮包骨头。有很多情况下,我和奶奶是吃的门口的野菜,当时也没人问我们,就是这样,反正我觉得日子过得挺惨的。

现在呢,自从我可以出门打寒暑假工,可以自力更生,我就觉得那一段岁月,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我的记忆中,永不磨灭。
这是当时我们烧饭的地方
家中唯一的家具


在这里,我生活了不下于五年


小幸福的萌萌雷


最穷不过一张床,17年只回过一次老家河南南阳过春节,

比过我家再来辨,到现在还沒被旧房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