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生活风雨中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我回答如下:生前孝是真孝,是大孝,是孝人;死后孝是假孝,是小孝、是孝鬼。

第一,生前孝是具体的。或端茶倒水、或掐头捶背、或请医看病,都是为了老人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死后孝是虚假的,祭奠先人,或烧香磕头、或念经念佛、或扫墓献花,那一样祖先能用得上?只不过是哄鬼,遮人耳目罢了。

第二,生前孝的是真人,是父母,是具体的老人人;而死后孝的是坟墓、是死尸、实际是已经不存在的鬼了。

三是生前孝的是油盐酱醋茶,管的是吃喝拉撒睡,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死后孝仅仅是几张冥币、几张烧纸、几朵纸花,几个金斗银斗、金山银山等纸糊的东西,一把火,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前不孝,死后胡闹。就是老百姓对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分别。如果老人活着不赡养,不孝顺,人死了却大操大办闹排场,这不是真的孝顺,而是胡闹台。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以我三十多年的人生阅历来说,当然是生前孝重要,生前孝和死后孝的最大区别是:一个做给自己良心看,一个做给别人看。父母生前尽孝的人,扪心无愧,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奉养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让父母安享晚年,尽度余生,这样的人福报无穷,后面的孩子耳濡目染,将来也会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死后孝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生前不孝,生前不孝顺父母,死后在父母灵前大操大办、哭天抹泪,有什么用呢,何况种种表现都是假的、虚伪的,都是做给不了解情况的看的,自己的父母又能享受到什么呢,这样的人根本也不会想念父母,巴不得父母早赴黄泉路,所以说我认为没有死后孝之说,这只是不孝顺父母之人的牵强附会之词,生前孝敬父母之人,父母去世之后,才会更加思念父母,思念父母的含辛茹苦养育之恩,个人见解,不全面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结庐人境


每个人都有父母也都要为人父,或者为人母。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孝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孝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而不是做些虚的,哗众取宠的表面现象。具体就说到了如何行孝方为真正的孝道?记得小时候也就是六,七岁刚记事的时候。有一天在院中玩耍,突然见大人们奔向一家院子。我和小伙伴们茫然地放下手中的玩耍之物也奔跑进院,令我终身难忘的一个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一个老太太倒在放倒的水缸旁,我依稀记得有两条小金鱼在老人家旁边的一滩水中挣扎着,好像在为老太太鸣着不平。后来大了,听父母讲起来才知道是老人家七十五岁高龄,可是平常儿子,媳妇对她不孝的很,有时候还谩骂老人家。老人实在忍受不下去,对生活和亲亲的儿子失去了信心,含冤在和儿子媳妇大吵一架后一头栽入了水缸自尽身亡。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在老人的葬礼上,儿子,媳妇披麻戴孝,哭的是感天动地,用的是上好的棺木请的是最好的乐队,大摆宴席。不知情的人都齐声赞叹,看人家这孝子,看老太太多有”福气”殊不知这所谓的孝子,在老人生前的孝和深后的孝,是何等的令人发人深省啊。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难道,这个所谓的孝子。他就不怕他的儿子效仿于他吗?


用户95553538174


说到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我不仅要问了,这如果生前不尽孝的人,死后做的任何事情和孝有关系吗?我想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除了是在骗鬼,更重要的是骗自己罢了。

平心静气我们说说生前孝和死后孝,因此我们排除上面的说法,在同一个情况下说。

生前孝也就是说在父母生前所尽的孝道,当然这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的,个人觉得也没必要太过吹嘘。当然我们话是这么说,然而能够好好尽孝道的人当然是值得称赞的,要知道他们所尽的孝道能让父母在晚年得到快乐和满足,这是作为孩子最大的榜样,也同样是作为父母最大的福报。



死后孝确实我们传统上的一种悼念的感情输出形式,也是敬畏先人的最好的方式。作为一个一如既往地孝顺的人,他们会在心里挂念着死去的父母,更会按照传统的形式去做着各种悼念他们的事情。

葬礼大办流水席,结七做满各种传统,甚至守孝(当然现在用形式来守孝的确实不多),但是无论怎么样,对于一个真正孝顺的人来说任何形式都比不过自己心中的悼念。


有人说,生前孝是真孝,死后孝是骗鬼的。我在想,对于一个真正孝顺的人来说,生前孝和死后孝都是真孝,只不过生前孝是作为孩子应该做的感情范畴,而死后孝不仅仅是表达悼念,和你有一种传递孝道的意义在里面。

无论是否真的孝顺,吃流水席时大家都能看到,真正孝顺的孩子是在给老人和这个世界道别,更是为给老人这一生的圆满最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假孝顺的人却只会让人为老人感到唏嘘,到最后了,这作为儿女的还在消费自己的父母,太不孝了!

区别很明显,生前孝是为父母为孩子也为自己在做,而死后孝更多的是在为社会而做。一种是情感和责任,一种是传统。


梦归秦淮


鲁国大夫孟懿子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樊迟说过这件事。孔子的回答,简单说就两个字“无违”。意思就是说对于父母进孝不要超乎于礼法,要合乎规矩。

具体解释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就是说,父母在世时侍奉父母要合乎规定的礼节,父母去世后安葬和祭祀父母也要合乎规定的礼节。这个“无违”要视其人的身份、地位、家庭情况而定,并不是给予超出自己所能的更好的就是对父母的孝。超乎寻常的孝会引来非议,反倒成了对父母的不孝。

没有什么“生前孝”、“死后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不管父母在不在世,坚持自己固有的准则,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进孝。进孝本身在自己,自己做人没问题,不是装给父母看,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是对父母的大孝。

至于父母生前,对父母虽然要尊养,但最重要的在于心里是否真的关心和尊重父母。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则与犬马无异。所以向父母行孝最不容易的是“色难”,总能保持和颜悦。


沅汰


生前孝是为老人,死后孝是为了自已。给后辈看的。

夜猫子脸大叫驴会死后孝的。其实我知道说了也没有用,但是,我不想当哑巴,这件事开始公之于众时,就有人提醒我说:有的事不能说避免给人留下笑柄。这句话就是让我受多大委屈也要忍受,直至哑巴吃黄连的死去。但我觉得还是把大叫驴的恶行公开化要好得多,既然大叫驴不怕丢人现眼,什么都无所谓为什么不让更多人知道呢?我的诉说是为了挽救更多的人。否则,莫名其妙自杀的人就更多啦!~应该是‘’用之防之弃之和成大事者可以不要面子‘’的结局。

今天下午头晕脑胀一下午,没有思维能力。我初步判断大叫驴又插手我原先住的房屋了,他想让我损失惨重,给我造成精神打击。因为,昨天看房屋的两个人特别可疑,十多公里路开汽车走一个多小时,看房屋时跟我的房东配合默契。根本就不是租房屋的。他们的行为让我想起了租赁我现在住的房屋时,当时也是一男一女和我一起来看房屋的,看一会转身走啦!昨天也是一男一女。今天我的房东跟我来个180度大转弯,没有礼貌了。活畜牲大叫驴活畜牲大叫驴活畜牲,你不会有好下场,现在的不可一世是给惨死挖坟墓,那就等着你的后代为你偿还血债吧!将来诅咒你的人是你的后人,其他人都是次要的。也可能不是你的后人,因为你把事做绝了,断子绝孙了,哪来的后人?


赵玺成


现在这样的现象不少,老人活这的时候,不闻不问,死了,装孝子,大摆宴席,哭的死去活来,买了很多祭品,在亲朋好友面前装出很悲伤的嘴脸,大家都心知肚明。有这些钱,为啥不在老人活着的时候,让他(她)吃上,喝上呢?古人有句话说的太对了:活着不孝,死了浪叫。


红尘一笑258836306


生前孝 分两种 1.用感恩的真心所做出来的孝 ,是真孝 。2. 做给别人看的 或是 做给自己的 让自己 良心过得去的 ,这都不是孝 是假孝,,

生前 不孝 死后 孝 只有一种 都是 不孝。

有一部经 里专门对行孝 有细讲。。。 《孝经》。

孝敬——所以 孝是 恭敬心 ,感恩的心 是 成就 恭敬 心 更捷径 的 路。所以 孝 当从 感恩 父母 做起。

死后孝 ——上坟烧纸,上坟烧纸钱 真正的内涵是 修 恭敬心 ,若是 以感恩的心 烧 那么 修的是恭敬心 这样 也是真正的孝 ,若是随大流 不知道 烧纸的 真正 用意 ,也是不孝啊,。


念头源于心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俗话说,厚养薄葬,老人活着时,应该真心实意对特,真情厚意的关心伺候,他们已经高龄,活一天少一天,应该让他们开心快乐每一天,老人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要警惕着,关注着,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和愿望,免得什么事情做得不好,自己留下遗憾,后悔爸爸妈妈在的日子里没有照顾好父母,那将心里永远不安!让他们幸福是我们的责任,他们开心我们就开心!

人死如灯灭,生前尽到了孝心,让他们心情舒畅快乐,象老小孩一样无忧无虑,而死后呢?尽我们的人力,大面上过得去,不铺张,不浪费,搞得一般水平,不欠缺什么就行,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夲来老人走就是一种悲伤,一种永别,难过又哀怨,自己尽心尽孝就好!


秋实18202042318


严格来讲,对父母生前孝和死后孝是不能分开的。人这一生很简单,五个字——生老病死祭,一个也不能少。对父母的孝,也是一个也不能少。

那么,怎样做人才是孝呢?夫子在《孝经》中提出了五条,我们来看看,并对照一下今天这个时代。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是,一个孝顺的子女侍奉双亲,居家过日子要把对父母的尊敬放在第一位,赡养老人要以父母快乐为第一目的,父母生病了就是你的心病,父母不在了就是你的心痛,祭祀父母要庄重肃穆严格礼俗。做到这五点,才算是一个孝子。

今天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但孝的主旨却不可以变。父母的思想与节奏一般都会落后于这个时代,作为子女千万不要以父母不懂而有教训之态,因为尊敬尊重父母是从每一个细节出发的,父母不懂高科技(比如手机、网络)我们要耐心教,小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不都是父母耐心教习的吗?不要将自以为的快乐强行加给父母,要多理解父母,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快乐,然后满足父母的要求。父母生病了,要把身心都侍奉床前,不是单单把钱打给医院。


父母不在了,谁都会心痛,但怎样放在心里却是一个问题。在整个传统社会,是三年守孝期制度。当然在今天,这个守孝时间定然是不可能了,即便是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我都跟孔子激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孔子定守孝三年,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而为人,起码三岁之前是完全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守孝三年是为了报儿时三年养育之恩。夫子的道理没错。

孔子也给我们中华儿子提供了一个折衷方案,我们来看夫子说得有道理吗?在《论语》中,夫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谓孝矣”。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孝不孝敬要看你的心里有没有父母;父母不在了,(不能守孝三年),要看你的行动,如果三年都能够严格按照父母的道理去为人处事,这才称得上孝。不要纠结于“三”这个数字,三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个约数,就是多的意思。所以,夫子讲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其实就是你的一生都要按照父母的为人之道去为人处事才算得上孝,知行合一在夫子这里早已如是。

谈孝道的最后一点——祭。人这一生其实很简单,五个字——生、老、病、死、祭。现代社会太重视看得见的部分,而忽视看不到的,对生命也如此,一句“人死如灯灭”成为现代人忽视死亡与祭祀的主要理由。现在国家将清明节定为全国法定假日本质上就是恢复祭礼的表现,这是在国家层面上对祭礼的认同与支持。夫子重视祭祀,被不少人诟病为这是夫子的职业要求,甚至某些人认为夫子重视祭祀是为了“司祭”这个工作的利益,实乃以小人之心度圣人之腹。

一个失去象征的世界,仪式感的匮乏使一切存在只剩下存在本身,这是艺术、生命的无奈与败退。这个由科学思维撞击所形成的仪式感支离破碎的世界,艺术、生命对之几乎无可奈何。以至于科学这400多年的发展行至今天,几乎所有的世人都成了无神论者,都被赤裸裸的真实收拾了。我们总得剩下点什么吧?!祭祀就是饱含仪式感的社会情感留给我们最后的一块“遮真布”。

祭祀与鬼神无关,更与迷信没半毛钱关系。我们的世界里几乎从来都没有鬼神的地位,连孔子也从来不语“怪力乱神”,即便鬼神存在,孔子也教导我们“敬鬼神而远之”。老人家智慧得很,什么都看明白了,但为什么他依然把做一个司祭作为自己的理想呢?夫子的“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父母祖先就必须虔诚地笃信父母和祖先真的存在一样,这是让子女们不要忘本,子女不忘本子孙才能不忘本,我们这个民族才会不忘本,民族的血脉才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

夫子当然明了这些,他知道他最本质的工作就是要保持这种仪式感,他的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不断。所以,祭祀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肃穆与庄严,虔诚地笃信不仅是对祭者的心理暗示,更是要做如此给后世子孙来看,让一代一代的人模仿仪式并继续传承,这个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并富有人情味。

所以,明白了祭祀的本质,也就通透了整个孝道伦理的最后一环。祭祀是明知无有之事也要为之的事情,目的不是表演,是文化传承,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圣人之心了。整个中华文化就是孝道一以贯之的文化,“生老病死祭”一样也不能少,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会更久远,更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