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面都有哪些做法?

家庭主廚黃小哥


母親做的羊肉面

提起羊肉面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家家生活條件艱苦。記得我上小學那會,只有春節的時侯能吃到羊肉面,我父親喜歡吃羊肉,每年到臘月就想辦法買一個羊腿吊在屋簷下風乾,等到正月間才吃。


一個羊腿要分多少頓吃,幾乎都是做成羊肉面,每回都是母親做,很好吃。老母親去逝多年,我也很多年沒有吃過了,如今仍然記得母親做的羊肉面味道,一生難忘。母親做的羊肉面,與眾不同,現在也沒看到那樣的做法和吃法。

我簡單介紹一下,至於好不好吃,大家可以自己動手試試。首先把風乾的羊肉放鍋裡燉爛,那時候沒有高壓鍋,就用“鋼精鍋"頓,要燉很長時間才爛。然後用手將羊肉撕成絲狀,不用刀切,有點像現在的一道菜"手撕羊肉",將撕好的羊肉放到油鍋簡單炒一下,放上生薑、鹽等作料,其它什麼都不放,包括醬油,再把燉羊肉的湯全倒進鍋裡燒一會,湯多一點為好,放上蔥段起鍋。



怎麼吃呢?就像現在火鍋,把燒好帶湯的羊肉鍋(那時候是一種鐵的雙耳鍋),放在小火炭爐上保溫。再用其它鍋把麵條燒熟,撈到幾個碗裡裝好,然後,一家人圍著爐子,一碗一碗把麵條倒入鍋裡,邊煮邊撈,連肉帶面吃(主要是麵條,肉少,你懂的),越吃越有味,每次都把小肚子撐得脹脹的,一家人其樂融融。

不說了,我要去超市買羊肉,重溫母親做的羊肉面味道。謝謝大家耐心閱讀!


山裡紅56237


羊肉面的兩種做法

大概有兩種:一種羊肉清湯麵;另一種是紅燒羊肉面。

第一種,清湯羊肉面

1.把羊肉脫骨,羊肉和羊骨一起放在清水泡去血水。

2.把羊骨敲破和羊肉一起放入冷水鍋中燒開,加入一些白酒攪勻,把骨頭和羊肉撈起清洗乾淨,湯過濾備用。

3.熬湯的大鍋中一次性放足冷水,加入前面已過濾的湯,然後把羊骨放入鍋中開大火,打去浮沫,放入料酒、拍破的老薑、挽成結的小蔥,香料包(當歸、山奈、白蔻、白芷、白胡椒、花椒、蝦皮),豬油煎過的鯽魚兩條,最後一次打去湯麵上的浮沫,蓋上蓋大火熬煮3小時。

4.此時,湯已呈奶白色,放入羊肉塊煮一個小時撈出來晾涼,切成薄片備用。

6.碗中挑入煮好的麵條,上面放上切好的羊肉片,舀上奶白色的羊肉湯,放薑汁、鹽、胡椒粉再撒上香菜和蔥花即成。

第二種,紅燒羊肉面

1.將脫骨的羊肉塊放在冷水鍋中,水要多一點,開大火燒開後,加入一些白酒,然後打去浮沫,放入薑片和小蔥結煮至沒有血水撈起晾涼,切成一釐米大小的肉丁備用,煮過羊肉的肉湯過濾備用。

2.鍋中按1:1的比例放入植物油和羊油,燒製五成熱,加入豆瓣醬、餈粑辣椒、剁碎的泡辣椒開小火炒出紅油,加入蔥薑蒜末爆香,放入羊肉丁翻炒上色,加入五香粉煸出香味,加入已過濾的羊肉湯,加鹽、味精、胡椒粉勾味,燒開後蓋上蓋小火燒一個小時即成。

3.碗裡挑入煮好的麵條,加入羊肉丁和適量的原湯,撒上香菜即成。

一碗湯色紅亮,羊肉耙軟入味,香味濃郁的紅燒羊肉擺在面前,映襯著翠綠的香菜段,令人饞涎欲滴。

【經驗分享】

1.熬湯食材要冷水下鍋,鮮味物質才能充分溶解到湯中。

2.如要羊肉的口感好吃,就得熱水下鍋。

3.麵條的口感要要求硬一點。

4.加入煎好的鯽魚是為了增加羊肉湯的奶白色,同時達到提鮮的目的。魚和羊就是一個鮮字

如有不同看法請在下面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