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娶妻”和“纳妾”有什么区别?她们的地位又有什么差距?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妻妾制度也由来已久。从出土文物来看,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中国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一直有男性死亡后和妻子、妾埋葬在一起的现象。我们知道中国过去允许三妻四妾,那么,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纳妾吗?当然不是。这是由他的地位和财富决定的。

在古代“娶妻”和“纳妾”有什么区别?她们的地位又有什么差距?

在封建王朝有一个说法,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宫指的是中宫、东宫、西宫,六院就是妃子住的地方,七十二嫔妃有时候是八十一嫔妃,嫔妃又分了等级,汉代时有八个:一、皇后,二、夫人,三、美人,四、良人,五、八子,六、七子,八、长使,九、少使。后来分为14个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

在古代“娶妻”和“纳妾”有什么区别?她们的地位又有什么差距?

正史记载的皇帝往往无视了这一说法,拥有的妃子少则几十,多则上万。比如东汉桓帝后宫5000人,晋炎帝后宫甚至10000多人。拥有最多妃子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不止京城又万余妃子,各地的行宫也有妃子,总数在三万左右。

在古代“娶妻”和“纳妾”有什么区别?她们的地位又有什么差距?

各级官员纳妾的数量在法律上也有具体的规定。唐朝《六典》中有这方面的规定:亲王最多12人,一品官员10人,二品8人,三品6人,四品4人,五品3人。对普通百姓倒是没什么规定,但是普通百姓哪有闲钱纳妾,连生活都很艰难了。在明朝倒是有对平民纳妾的规定,《万历会典》中注明:年到四十无子嗣可纳妾。实际情况是,各阶层都没有按照规定来,只要有闲钱的主儿都是使劲纳妾。

在古代“娶妻”和“纳妾”有什么区别?她们的地位又有什么差距?

一直在提“纳妾”,为什么叫“纳”而不是“娶”呢?在古代,妻子和小妾不是一个等级的概念,妻子跟丈夫才是一个等级,而小妾的等级在佣人和妻子之间。娶妻是一个大事,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礼,女方也得带着嫁妆出嫁,这叫“明媒正娶”。

在古代“娶妻”和“纳妾”有什么区别?她们的地位又有什么差距?

而“纳妾”就随便的多,甚至有点见不得光。很多小妾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儿,或者是青楼的妓女,戏楼的戏子,甚至是战败的俘虏。在这里,小妾更像是一件商品,而不是一个配偶。人们赠送礼物的时候都说“请笑纳”,所以使用“纳妾”,这也从一方面显示了封建社会了对女性的歧视。《唐律疏议》中有这样的记载:“妾及贱流”、“妾通买卖”,直接显现了妾的地位的低下。在有的朝代,妾的地位甚至跟丫鬟一样。

在古代“娶妻”和“纳妾”有什么区别?她们的地位又有什么差距?

也正是这样,妻妾的权利和地位差距很大。妻就是家里的女主人,掌握了财政大权,所生的子嗣被称为嫡出,拥有家产的正统继承权。而妾虽然没有那么多权利,但是也分担了妻的生育责任,但是生的子嗣却被叫做庶出,很多时候不能继承家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