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院系是如何调整的

复旦大学:解放前复旦大学办得最好的学科是商科、教育、新闻等实用性学科专业。而且复旦大学在西迁重庆北碚时期,因为战时西南地区的社会需求,学校特设了农学院,开办了农艺系、园艺系和茶叶专修科,这是当时的大学中为数不多的茶叶专业。在大多数老复旦人的眼里,复旦大学的学生对于时政的参与非常热心。而且学校也支持学生的这种对时政的关注和参与。在解放后,复旦大学师生重返校园,开展了复校工作。此时的复旦大学仍然承袭了学生积极参与时政的特点,复旦大学有1200多名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南下服务团和西南服务团等工作。

1949年7月29日,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陈望道为副主任委员,周谷城为教务长,胡曲园为秘书长。同时,开始进行部分院系调整。1949年9月,浙江大学史地、法律、经济等系,暨南大学文、法、商学院,英士大学经济、法律两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并入复旦,复旦生物系海洋组则并入山东大学水产系。1951年9月,大夏大学政治、法律两系,光华大学政治、法律、经济、银行、工商管理、会计等六系并入复旦,复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土木系并入交通大学,不久又从交大并入同济大学。

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华东高校会议的决定,复旦大学进行了院系调整工作。从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高校的有关系科陆续与复旦大学合并。复旦大学的中文系由复旦大学和沪江大学等四校的中国语文系合并组成;外文系的俄文组即原复旦俄文组,英文组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等四校合并组成;历史系由复旦大学历史系组成。但是史地系的地学人才调到了华东师大,造成了史学和地学的分割。新闻系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合并组成。数学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等四校的数学系合并组成。物理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物理组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五校的物理系合并组成。化学系由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七校的化学系合并组成。生物系:由复旦大学和其他三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合并组成。经济系:由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九校的经济系合并组成。经济研究所则是原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这次调整,连同1949年8月以来的调整,新复旦共由20余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复旦很可能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一些系科也从复旦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或组建新的学院。复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和合作六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三个专修科调出,组成上海财经学院。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调至东北沈阳,新建沈阳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与九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并组成华东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撤销。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

院系调整以后,复旦大学成为一所文理综合的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人才和高校师资,原来的应用性学科全部调出,保留和并入的都是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学科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和学者。当时,复旦有教授90人,其中一部分是国际或者国内非常知名的教授。

院系调整对于复旦大学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师资大换血,更新和补充了新锐的力量,队伍得到根本性的重组,尤其是原先相对较弱的数学和物理两科有了质的提升,形成了复旦数理学科高地和优良的学风,成为新复旦的学术传统。文理两大基础学科的根基夯实了,这是日后复旦发展的关键一步。但是原有的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都被调整到其他高校。老复旦经营了半个世纪的学科被削弱了,不少老复旦人至今说起都满怀遗憾——比如,抗战后复旦大学率先设立了海洋学专业,但是在1949年复旦大学的海洋学科被调去了山东大学。今天的复旦学科群里,如果有海洋学和农学,不是更好吗?

一家之见:当时的复旦大学长期是私立学校,直到1941年抗战特殊期间才成为国立大学。虽然办的也很好,但与当时的浙大、清华、北大相比,只能算一个二流学校。但复旦运气好,当时的上海,在高校布局上需要一个综合性大学,圣约翰被关闭后,没有第二个学校可以选择了,于是复旦大学接收了圣约翰、浙江大学等学校的文、理、法学科,一跃成为上海最著名的高校,并延续至今(其中浙江大学数学的苏步青到了复旦以后将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了国内顶尖水平,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与北大数学系共同扛起国内数学学科的旗帜)。

回过头来去想,必然事出有因,为什么复旦大学会能在院系调整中成为收益者呢?想来想去找不到原因,直到我翻到一个人的简历:“陈望道,男,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浙江省义乌市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摘自360百科”或许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吧~~~

建国初期院系是如何调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