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昨天,“双十一”圆满落幕,根据天猫官方数据显示,00:02:05 ,2018天猫双 11 全球狂欢节成交额超 100 亿元。 01:47:26,2018 天猫双 11 全球狂欢节成交额超1000 亿元。2017 年达到同一成交额用时 9 小时 00 分 04 秒。

“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十年前,马云把“11.11”这个网络上光棍自嘲的日子变成了购物狂欢节,消费主义正式成为了我们时代新的宗教。十年过去了,这个信仰总有打破的一天。

“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价格歧视拉开穷富沟壑

自从进入商品社会以来,折扣就随之而生。起初只是商家们促进销量的一种方法,大多在节日进行。但是现在,商家们已经成为了研究行为经济学的行家,各种手段运用自如,现在的双十一,早已套路满满。

价格歧视是最常见的手段。在没有价格歧视这个武器以前,商家们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意卖给穷人。因为一旦降价,富人们也不是傻子,非要去买贵的。而价格歧视却能够很好地把穷人和富人区分开来。没有网络的时候,折扣券一般都会印在报纸的夹缝中,富人一般都不会花时间去辛辛苦苦找折扣券。电影院在午夜场票价最低,毕竟空着也是空着,但是相信没有几个不差钱的人愿意大半夜去看电影。

“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商家们只有设计越来越复杂的机制来区分富人和穷人了。现在双十一的折扣措施花样繁多,机制也越来越复杂。从88会员到天猫券、从店铺券到满减,各种手段一应俱全。这还不算,各种朋友圈做花式任务,也在耗费你的精力。最不地道的,莫过于零点开始才开始,有些商家甚至要求凌晨1点钟付款。这个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应该是休息的时间了。

禀赋效应,金融中的“损失厌恶”

禀赋效应是另一种套路。双十一早就开始造势,从你把商品放进购物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掉进了商家设定好的陷阱。我老婆想买一个多功能料理锅,从加入购物车的那一天,她就已经开始幻想如何变着法儿做各种美食:烧烤、蛋糕、章鱼小丸子、火锅,似乎美好的生活已经在招手了。我只期望不要像以前买的那个酸奶机一样,做了一次酸奶之后就束之高阁了。

“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禀赋效应说的是你一旦拥有某种东西,你就会给他标定更高的价格,起作用的可能是你的感情和想象。现在禀赋效应已经被商家们用到了极致,你不需要真正拥有,只需要想象拥有就够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商家,会在你加入购物车之后上调价格。即便你注意到了,只要那个上调的幅度不引起你的反感,相信你一样会在双十一那天买单的。

原价不断标高,活动折扣销售

现在商品生产极度丰裕甚至是过剩的社会。消费主义若是一种宗教,那么和马克思说的一样,那只是麻醉人的鸦片。对于这个东西,第一次感到新鲜,那么后来必须要有更大量和更频繁的使用,才能够让人获得满足。

“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现在买个东西,大家发现只要是原价基本都没什么感觉了,到商场买个衣服,不搞个5到8折,你连试一下的欲望也没有了。这也就逼着商家们把原价不断标高,然后再打个折卖出了。

以前你拥有物品的快感,可能从下单到收获之后一个月。现在只能持续到你拆开包裹的那一刻了。

购物超市似乎永远有搞不玩的活动。什么周年庆、半年庆、回顾老顾客之类的,每周都是打折季。

网上除了双十一,还有6.18,还有双十二,然后加上各种传统和法定节假日,你发现一年中有一半的日子都有折扣。

全球消费降级,打折已经不是决定你是否买入的理由,你的钱包才是

如今,全球消费降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作为最大的消费品,汽车的销量在中美两国都进入了寒冬。

“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预言,随着消费降级的大潮,像优衣库、H&M、沃尔玛的生意还行,但是像希尔斯这样的量贩式百货,则会受到重创。现在,希尔斯已经正式宣布破产了。

我们看着双十一每年的销售额暴涨,但是按照月度来看的销售数据,几乎毫无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在不断创下新低。

今后,你会发现,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这将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打折已经不是决定你是否买入的理由,你的钱包才是。

后“双十一”时代

交易额增速逐年放缓,不是“双十一”的顶峰到了,而是互联网流量的峰值到了。整个电商的用户增长、欲望驱动型消费都达到了天花板。

互联网商业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流量商业到用户商业、从市场份额到场景份额、从大众经济到窄众经济、从渠道商主权到消费者主权、从工具型电商到内容型电商、从高欲望消费到低欲望消费、从信息不对称到认知不对称、从长周期物流到短周期物流等……

以大众点评为例,表面上看大众点评是一个餐饮服务软件,但其底层逻辑是中国最大本地餐饮消费口碑库,且具备完整的关系链、信任度、认知流。

用户选择附近餐饮时习惯性打开大众点为评,这是基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本地生活关系链。大众必吃榜不是高欲望消费,而是由“商家公关+客户口碑”触发的消费理由。在浏览点评意见、菜品和人均消费等相关内容后,尽管用户没走到商家店铺的消费场景,可能已经决定去这家店铺消费。在购物场景外触发消费决策,用户决策成本非常低。此外,大众点评上的商家内容95%由用户生产,在消费价值之外又挖掘出消费者的生产价值和点评价值。

不管商品有无折扣,后“双十一”时代,自己保持开心良好的心态最重要。

“双十一”折扣之后还有折扣,低价之后还有更低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