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Terrific
李鴻章今天“仰天長嘆”,明天“隨地吐痰”,後天跟慈禧“不倫之戀”,要是李中堂知道咱們後人在如此過度消費他老人家,也不清楚老頭兒在地底下的感想如何。
但李鴻章1896年的德國之行的確讓他感慨良多。
對於李鴻章來說,這一年是他生命中倒數第五個年頭,被慈禧太后稱為“再造玄黃”的這個人已垂垂老矣,眼見這玄黃世界群龍作舞,但去年經他之手簽訂的“馬關條約”卻像一個恥辱的鎖鏈,讓這位老人已經心力交瘁、伸張不能了。
但他仍然需要強打起精神,他身後還站著一幫淮系舊部,他需要為他們鋪路,他身後還躺著一個大清帝國,他需要思考,怎樣的良藥才能既不讓它在麻木中昏睡,又不能飲鴆止渴,讓它在狂躁症發作下暴斃於途。
清政府派李鴻章從沙俄轉赴德國訪問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爭取德國人的支持,從而可以順利的調整海關稅率,實現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那是因為隨著《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再加上三國干涉換遼“成功”,又需要多付出3000萬兩白銀給到日本人手裡,假如不提高關稅,清政府的財政將捉襟見肘,甚至面臨破產境地。而德國政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膠州,這是他們早已內定的方案,英、法、俄、日早已在中國得到了幾乎全部他們想要的禮物,德國人不認為他們沒有這個權利和實力。
李鴻章的德國之行受到了德國各界人士的歡迎,民間的兵工廠就不多說了,李鴻章素來是他們的國際大客戶。李鴻章也順利拜訪到了久仰的俾斯麥元帥,畢竟山寨版的東方俾斯麥想見到正版原主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見俾斯麥的過程暫時一放。先說李鴻章與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的交鋒。
咱老李上來先埋怨小馬,你們德國不地道啊,三國干涉日本換遼當然我們歡迎,可人家俄國主張免費還,你們德國怎麼還冒出了一個讓我們掏3000萬兩銀子的建議?讓我們到底是感謝你們還是不感謝啊?
趁小馬忙著解釋,老李說了,這錢壓得我們喘不上氣,看來得提高關稅啊,老李圖窮匕見。
小馬呵呵了,我們可以表示支持,那你們給我們什麼回報呢?
我們需要你們提供一處儲煤站,當做軍港。小馬圖窮匕見。
老李:你們德國當然是友好國家,好說好商量,但一開了頭,別人都來搶著要怎麼辦?
小馬:別鬧了,誰還能來?該來的都來了,除了我們,誰都有一份糖吃!而且,膠州灣最近有俄國軍艦出沒是怎麼回事?你們不會已經把它許給俄國人了吧。
老李:沒有的事,老毛子碰巧經過而已。
小馬:你覺得我們德國沒有勇氣和實力碰巧經過一次嗎?
。。。。。。
最後的結果,李鴻章的中國式承諾(我很理解,我回去就促進一下),讓德國人堅定了奪取膠州灣的信心,從計劃階段轉為實施階段。
我們後來知道,第二年,也就是1897年,天賜“鉅野教案”良機,德國出兵強佔膠州。因為德國人很清楚,大清朝也很清楚。
德國人清楚知道大清不會主動談判給你一塊租借地,同時也清楚只要登陸膠州,大清肯定不敢抵抗,因為這都是“說好的”事兒!
大清朝當然也清楚,但再清楚也沒人去承擔主動賣國的罪名,你來搶佔,當然就是另外一說了!
說到這裡,李鴻章到底嘆沒嘆氣沒人記載,但假如他嘆氣,你總該明白李鴻章當時的心情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尤其是當李鴻章在熱情的東道主的邀請下,參觀了一家又一家龐大又精密的軍工製造工廠,作為嘉賓看到了德國軍人的戰鬥素養,通過給自己照X光查出了日人刺殺他那顆子彈位置也證明了德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嘆氣的理由簡直是一樁接著一樁。
補交代一下“東方俾斯麥”李鴻章見到“西方李鴻章”俾斯麥面對面的交流過程。
李鴻章:要是政府內部(清流派翁同龢等人)對我的行動老是拖後腿怎麼辦?
俾斯麥:(難道他是在說他的老相好慈禧?)你不應該對抗皇權,要想方設法獲得他們的支持。
第一回合,雞同鴨講。
李鴻章又問:假如皇帝受到其他人影響,不聽我的建議,我該怎麼辦?
俾斯麥:手裡握有軍權,比什麼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最精銳的五萬人,只要能奉你號令,就足以攘外安內。
第二回合,鴨同雞講。
在李鴻章看來,大了他8歲,已經從權力中心靠邊站的俾斯麥元帥是有點老糊塗了。
在俾斯麥看來,李鴻章之所以沒有在剛剛結束的中日戰爭裡成為勝利者,看來思維也是有點風中凌亂。
但是,仔細想來,當兩位老強者會面時,遠在萬里之外的天津小站練兵的李鴻章的部屬——隱藏的新強者袁世凱應該是不糊塗,即便遠隔重洋,俾斯麥說的這兩點,後來的事實證明,聽沒聽見不知道,但他做到了。
歷來現實
除了因為同德皇一起檢閱軍隊受了刺激外,李鴻章仰天長嘆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同俾斯麥的見面。
李鴻章被人稱為“東方俾斯麥”,再加上李鴻章想向德國的這位鐵血宰相請教一下富國強兵之道,所以出於這些原因,李鴻章到德國,最想見的人是俾斯麥。
李鴻章見了俾斯麥,笑稱自己是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則說沒人把他當成東方的李鴻章,這是兩人的第一次交鋒,其中高低強弱顯而易見。
為了挽回面子,李鴻章便向俾斯麥介紹自己當年是如何大殺太平軍和捻軍的,豈料俾斯麥說:自己從不以殺同胞為榮。又一次讓李鴻章落了面子。
但李鴻章見俾斯麥是為了向他請教富國強兵之術,李鴻章問了俾斯麥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使國家走向富強?
俾斯麥這樣說,君臣上下一心,李鴻章深以為然。
接著李鴻章拋出第二個問題:假如朝中有人拖他後腿怎麼辦?
俾斯麥以為他所指的是光緒或者慈禧,卻沒有想到李鴻章說的其實是翁同龢等人,所以俾斯麥說服從朝廷並不能讓李鴻章滿意。
最後李鴻章說出了第三個問題:如何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
俾斯麥以德國為例,說維持一個國家的軍隊只需要5萬人就夠了,兵貴在精而不在多,這樣的軍隊運用到中國,也是極為不現實的,所以李鴻章很失望。
李鴻章滿懷期待到了德國,見識了德國的強大,但自己想要找的富國強兵之道一直沒著落,這或許就是他回國後仰天長嘆的原因吧!
小生金兔
李鴻章在1896年是遊歷到了德國,因為當年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李鴻章成為了清政府的替罪羊,當時國內紛紛指責李鴻章,尤其是李鴻章的那些政敵,更是以甲午戰爭的失敗來抨擊李鴻章。這種情況之下,李鴻章提出來了去歐洲各國遊歷,慈禧也同意了他的做法,避禍於朝堂之外。
當時李鴻章第一站是跑到了美國,在美國的時候,李鴻章對中國的未來提出了很多設想,感興趣的可以去查看一下,當時李鴻章其實已經看透了封建制度天然存在的侷限性。只不過李鴻章認為在沒有其他制度可以替代的前提下,清政府的存在至少可以維持一定主權。
而當李鴻章遊歷到德國時,似乎發現了真正適合清政府的制度,那就是德國的君主立憲制。只不過當李鴻章興致勃勃的向當時的俾斯麥請教時,卻突然發現自己這個想法很幼稚。因為李鴻章就問了一下德國是如何富國強兵的,俾斯麥的回答讓他大感悲觀。
因為俾斯麥說德國的強大是因為教育,德國的崛起和統一都離不開偉大的教育,只有辦教育,這個國家才有未來。李鴻章聽了這個回答以後,瞬間明白了德國的君主立憲制也不是輕易能夠複製的,於是李鴻章仰天長嘆,因為實在是找不到能舊清政府的良藥。
小司馬遷論史
李鴻章73歲還能仰天長嘆,一是說明他有自知之明,再一個則說明李鴻章“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哀,李鴻章老了,可憂心的事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比如說1896年,也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第二年,73歲的李鴻章遊歷歐洲各國,首先需要強調的是1896年這個時間節點,從具體來說,1896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耀眼,但放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卻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尤其是結合晚清重臣李鴻章出訪歐洲各國,1896年,西歐列強工業革命發生已經一百多年,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各項科學技術及工業文明成果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展現出蓬勃的發展能力。
李鴻章所處的晚清時代,政治上風雨飄搖,經濟上舉步維艱,社會積累的矛盾就如活火山一樣蓄勢待發,從各個層面來說晚清政府都算是要病入膏肓的節奏了。
李鴻章出訪的目的不管別人怎麼想,在他心裡一定有開拓眼界學習西方,並轉而打敗西方尤其是日本,一雪前恥的雄心報復,可當李鴻章到歐洲各國遊歷一圈後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幼稚。
晚清與西方列強的差距不是朝夕之功可以追趕的上的,而且這是在正常的情況下,晚清政局就像膿包一樣,各項事業推進起來極不容易,可謂是困難重重,沒前進一步都要花費比西方列強及日本多的多的努力。
說白了,沒有發展自當工業文明的制度和體制基礎,而這種基礎是晚清完全不具備的,就是李鴻章有意為之,也不可能實現,再反觀他自鎮壓太平天國以來推行的洋務運動,與西方工業文明發展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可就是這不值一提的東西還受到多方刁難,與西方文明下蔚為大觀的工業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一反一正,李鴻章就知道此生不可能再實現強國的抱負了,此世也不可能,非得日月換新天不可。
在這種局面下,李鴻章只是仰天長嘆,沒哭就證明他心理素質好,沒哭就證明他接受了事實,沒哭就證明他預感到大清完了的結局!
歷史三日談
1896年,清朝為了感謝法國、德國、俄國三國干涉還遼問題,擬派大臣出訪歐洲。由於俄國等列強指名要李鴻章出訪,因此,清朝最終詔令李鴻章為全權欽差大臣,出訪歐洲各國。
李鴻章先行訪問俄國,參加了俄國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與俄國簽訂密約,清朝和俄國結成盟國,借俄國之手遏制日本。與之交換的是,俄國從李鴻章手中索取了在東北的各種利益。
出訪俄國以後,李鴻章緊接著前往德國,並在德國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禮遇。德國皇帝、德國各重臣與商界,紛紛對李鴻章青睞有加。此外,李鴻章還前往漢堡拜訪了德國前首相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崛起的重要人物,有“鐵血總理”之稱。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普魯士打敗了法國,並統一了德意志,使德國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由於李鴻章與俾斯麥在經歷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再加上兩人都已耄耋之年,互有惺惺相惜之感,交談甚歡。
離開德國以後,李鴻章前往了荷蘭、比利時、法國三國。在法國,李鴻章與法國的談判中,被法國苛刻的條件要挾,不歡而散。
僅隨著,李鴻章由法國到達英國,同樣被英國的苛刻條件所勒索,談判破裂。旋即,李鴻章對英國各界進行了一番大考察。參觀了英國的議院、軍港和各類工廠,大為震驚。隨後,李鴻章離開英國,先後出訪美國、加拿大以後經日本返回天津。
李鴻章的出訪,是清朝第一次“世界訪問”,先後到訪了歐美8個國家,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前後歷時190天,西方的強大程度,極大地觸動了李鴻章。
題主所問的李鴻章的“仰天長嘆”,應該不是在出訪德國以後,而是在訪問英國的時候。由於先後在法國、英國受到冷遇,李鴻章心態必然處於低潮。而在參觀了英國的艦隊以後,李鴻章被極大地震撼了,他嘆息他一手創建的北洋海軍,自以為強大,如今得以見到英國艦隊,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啊。此外,參觀完英國工廠以後,李鴻章由衷感嘆“天下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
李鴻章所感觸的,不是歐洲的強大,而是相比之下,清朝已經孱弱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
蘇綻
李鴻章向俾斯麥求解治國之道,卻吃了“閉門羹”。
李鴻章向俾斯麥請教復興中國的好辦法,但俾斯麥以中德兩國相距甚遠,從未留意過大清的政治,因此無法幫助。
李鴻章又問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如何復興。俾斯麥回答練兵為立國之根本,而且兵不在於多,而在於精。一國之兵不在於多,五萬足以。李鴻章表示,回國後一定會編練新兵,以德國為師。
對於李鴻章有沒有仰天長嘆,無從考證。但從李鴻章心境可以看出,中德差距之大,難以力挽狂瀾的無奈;加上空有一腔抱負,卻難以施展的痛心。
五味社
其實在那個時候的清政府也創辦了一些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工業,比如:江南製造局和金陵機器局,也開始製造一些武器。但是,這些軍工企業生產出來的武器是很初級的,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造價非常高。軍隊都不願意從這裡面購買武器。更何況在經歷多次內外的戰爭,更注重武器裝備的升級,他們自己也明白,以當時中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能力和西方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因此,最快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向發達國家購買先進的武器。
於是在1896年,清政府派遣以李鴻章為首的一個使團前去歐洲學習經驗和購買先進武器。這是清政府第一次組織外交使團,出國訪問。可見當時的清政府還是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實力,第一次放下架子去學習他國的經驗。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購買新式武器,因為那個時候英國、法國的軍事工業非常的發達,所以他們首先去了這兩個國家。但是,在他們抵達那裡以後,卻受到了冷遇和羞辱,在英法兩國的眼裡根本看不上落後的清政府,態度非常的傲慢,還無理的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嘲諷,這讓李鴻章一干人等很是憤怒。於是,他們草草的結束了對英法兩國的訪問,去德國看看。
他們到了德國,德國代表熱情的接待了清政府使團,對他們非常的友好和謙遜,沒有英法兩國的歧視之意,這讓李鴻章他們對德國的印象很好。德國政府安排中國使團參觀了克虜伯公司,公司的全體員工對他們的到來也是熱烈歡迎,並對工廠的設備,生產的武器進行了詳細的講解。最後還在高檔的酒店宴請清政府使團,併合影留念。
克虜伯公司是德國最大的以鋼鐵業為主的重工業公司,在當時,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商,主營當時最先進的大炮——克虜伯大炮。李鴻章等人參觀的過程中,不禁揚天長嘆,這其中的意思無非就兩種:一是德國的武器先進超出他們的想象,很是驚歎;二是看到自己的的國家落後到如此地步,感到悲哀。在得知普魯士曾用克虜伯大炮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法國這個消息後,更加讓李鴻章堅定要在德國購買武器的決心。
參觀結束後直接就買了300多門克虜伯大炮。除此之外,李鴻章還花重金購買了德國的裝甲巡洋艦。這些軍艦,成為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使清政府的海軍在當時的亞洲都是最厲害的。李鴻章這次出行訪問,德國自然有看重清政府口袋的鈔票的意思,但熱情和誠意打動了李鴻章,於是做成了這張軍購大單,而英法兩國因為一根辮子失去大訂單,最終還是聰明的德國人受益。
小白楊文化傳媒
清廷要員未走出國門之前,自認為中央帝國、泱泱大國,總認為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明先進。德國當時作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快完成“蒸氣工業革命”,出現了許多現代化的新概念科技產品,而且德國經濟發達,民眾思想先進,國和社會朝氣蓬勃,一派繁榮景象。李鴻章在國內聽說未聽、聞所未聞,看到這些現象後,方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大清國之落後、民眾之愚鈍、社會之僵化,才有一個鮮明和強烈的對比和反差,這個吃驚也是情理之中。
雁山亂彈
現在你去德國,依然仰天長嘆。
節外生枝88888
李在俾斯麥眼裡只是一個愚昧的屠夫而已,一個是擁有現代思想和民族情懷的戰略家和理論家。一個是以夷制夷思想愚昧的地主老財,除了丟人顯眼李鴻章麼有任何在鐵血宰相入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