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应该从哪一代开始算?

airena


中国人很讲究乡土观念,不管走到哪里都很在意自己的根,祖籍就是你的根。至于祖籍应该从哪一代开始计算,个人觉得这个没有上限,只有下限。

有句玩笑话说,城里人往上推三代,全都是农村的。这就是祖籍。虽然这话不能适用于所有人,放到大部分人身上是能适用的。以我本人为例,不要说三代了,我爸现在还在农村呢。

继续说祖籍,为什么说没有上限只有下限呢?

我们中国传统观念讲究宗族,宗族是以父系为根基的,在遇到宗族时往往喜欢追溯三代,也就是到祖父那一代。不仅在古代,即便是今天,我们在生活中的宗亲关系里,也是以三代为限的。大家感觉到没有,一般来说同一个爷爷也就是祖父的人,会感觉的是很亲的亲情。而超过爷爷那一代,到第四代就会觉得血源关系淡了很多,亲情也淡了。

所以说,祖籍的下限就是三代。也就是三代以上的祖父辈居住的地方。这一点,公安部1995年发布的细则里,也有规定。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虽然祖籍跟籍贯有所区别,但也印证了三代为限的说法。

三代是下限,至于再往上推,那就没上限了。不过,一般来说不会提前至很早,大多数时候不会超过十代。

像我现在定居南京,至少往上推七八代都是住在山东,好像再久远一点就是从山西迁入的。但是我的祖籍是山东,从来不说祖籍山西。在往事没法推算了。

但是也有例外,这些年很多地方热衷争抢名人,抢不到故居的就抢祖籍地,一些名人往上数十八代十九代的祖宗都被搬了出来。当然,这种疯狂的举动只是少数。

最后总结一下:

祖籍,以父亲这条线为根基,至少要算到爷爷这一代,这是下限。再往上算多少代,就看你乐不乐意了。


凡尘往事


大家好,我是有书君。

在回答“祖籍应该从哪一代开始算”或者说“什么是祖籍”之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什么是籍贯?

每个人在填写各种档案资料时都或多或少需要填写自己的籍贯,最起码在户口本里,都曾登记过个人的籍贯。

那么,究竟什么是籍贯呢?

根据官方的定义(公安部出台的文件):

中国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

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

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

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换言之,如果想要严格按照官方规定,去填写个人籍贯的话,应当以祖父的户口所在地为准。

当然,个别人希望从母系,也可以改为外祖父的户口所在地,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至此,我们已经理顺了籍贯的概念。然后再来讨论什么是祖籍,就轻松很多了。

祖籍,顾名思义就是祖辈的户籍,和籍贯相似,都是特指某一个地方。

一般情况下,也是以父系祖先、祖辈的家族曾长久居住过的地区为祖籍,而不必参考母系或外祖父的居住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祖籍”二字,往往是在名人、伟人的传记或官方介绍上。

譬如:毛泽东是湖南韶山人,但他的祖籍其实是浙江江山;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的祖籍则是江苏宜兴。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父系祖先、祖辈”究竟应该从哪一代算起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有确切的数字。

众所周知,祖先与祖辈不同。祖先,是一个家族或者同一姓氏、一脉相承的族群所公认的先祖。

假如把祖先的长久居住之地作为祖籍,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根据姓氏来断定一个人的祖籍。

比如,方姓的先祖为方雷氏,而方雷因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因此,所有姓方的人,不论哪一代、哪一辈,都可以简单认定自己的祖籍在河南禹州。

而如果要以祖辈的久居之所作为祖籍的话,通常是以一个家族的族谱保存完整为前提。根据族谱,往前追溯到最早一位祖辈,他的户籍所在地或者说曾长久生活的地方,就是这个家族所有后人的祖籍。

当然,也有人简单地将祖父的户口所在地作为祖籍。这种情况下,祖籍与籍贯也就基本没有区别了。

总的来说,不论是祖籍还是籍贯,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崇敬心理。我们常说的认祖归宗和做人不能忘本,都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敬祖情怀。

当我们在自报家门时,特地加上了自己的祖籍,无形中更是体现出后辈对祖辈从发迹到传承至今的一种自豪感。

同时,这也是一种心怀感恩的表现:毕竟没有祖辈的奔波迁徙,也就没有今天幸福生活在远离祖籍处的我们。


有书博物馆


有两种算法。一种是按照你所在的家族最早的起源地算,比如我是湖北云梦县人,我们张姓家族,每年过节,都会写春联,在自己家的房子大厅里,逢年过节,都会摆上祖先的牌位,在客厅正屋的墙上,一般都会写上“张七相公”,另外一侧写上“麻城土主”。

为什么?“张七相公”是代表我们整个大家族,整个云梦县的张氏家族,都是“张七相公”的后代,都是他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人,家族繁衍继承,不断的发展至今;“麻城土主”则是地域名称,代表“张七相公”的出生地,是湖北麻城县。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都靠农业为主,种地谋生。中国神话里都有土地这个职位,麻城土主,也代表我们尊重土地,感谢土地给我们粮食,让我们得以存活。因此,逢年过节,我们既怀念老祖宗,也感谢土地神,这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习俗和传承。

到了新中国,按照国家户口管理规定,公安局户籍科要求,祖籍就是祖父\爷爷,爸爸的爸爸的出生地,比如我妈妈的爸爸出生地是湖北武汉,我爸爸的爸爸出生地是湖北云梦,那我的祖籍地就应该是湖北云梦。

但往上推,到了我爷爷那一代人,他们再往上推,祖籍地就是湖北麻城。如果再往上推几百年,我们张姓的祖籍地,起源地,就不一定在湖北了。可能就是山西了。


探照灯


我认为祖籍应该是祖坟所在地,跟多少代没有直接关系。

比如说我祖父生在天津,长在天津,难不成我祖籍写天津东郊区?

我的曾祖父应该是生在河北文安,

你说我到底写哪里呢?

所以,祖籍就得写你祖先的坟墓所在地。

我们从明代迁到河北文安,已经居住了六百多年,传了二十几代了,

尽管中间曾因为洪水,流落到天津东郊区,就是现在的东丽区,五十到七八十年这样的时间,但是跟老家的联系一直没断,曾祖父死后还是魂归故里,埋葬于河北文安县。

所以说,祖籍应该写你家的列祖列宗的祖坟所在地,而不是祖父或曾祖父的出生地。

除非你不知道你的老家在哪里?你再写你的祖父的出生地。

农村人一般都有家谱,都知道十几代的传承。

城市人很多就不知道了,看得见的知道,看不见的就不知道了。慢慢地失去了故乡,成了真正的游子了,到处为家,不知从哪里来?


烛光一点


“祖籍”到底从哪一代算起,众说纷纭,在文集、小说等文献记载中,似乎都能找到不同的含义,笔者仅从明清时期宗族的角度,来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

从宗族角度来说,始迁祖以前的居住地当为祖籍地。祖籍,可以理解为祖先的居住地,对于祖先的划分,按照亲疏远近有厥初生民之祖、始祖、始迁祖、始分祖等不同的类型,而厥初生民之祖和始祖往往是虚无缥缈的,而始迁祖以后多是明确可考的。所以明清以后,人们祭祖即以始迁祖为开始,清代袁枚也说“然则尊祖何始?曰以始迁某为始。”从始迁祖开始,人们才对祖籍有了具体清晰的认识,因此很多宗族修谱时,会到祖籍地进行追寻。

这也在学术界关于名人祖籍的考证中得到印证,如清代名臣岳钟琪,学术界对其祖籍的考证重在辨别其父即入川始迁祖岳升龙的籍贯,对冯子材的祖籍也是从追溯其高祖即钦州始迁祖的籍贯开始的。

不过,“祖籍”在更广义上讲,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利用这一文化符号,来加强宗族之间的身份认同感。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门阀士族南迁,但仍然会以原籍的郡望为标识(侨置郡县),也即以郡望作为祖籍,以此加强宗族身份认同;明清以后,宁化的石壁、光州的固始、南雄的珠玑巷、洪洞的大槐树、麻城的孝感乡、江西的瓦屑坝等等也都成了祖籍认同的重要符号。


楚邾


祖籍就是原来祖先原居住地、后因种种原因、如战乱、天灾、工作调动或升迁而搬到异地去居住的。原来可考、有记载的就称为祖籍。民间有一句骂人的话、两人在吵架时经常骂对方:我造你的祖宗八代。按此推算应该是八代。我国从前一直是农耕国家、对于结婚年龄官府从来都木存规定、所以结婚年龄较小、十多岁就结婚生子。那么我们用折衷的办法计算、每代为二十年、八代就是一百六十年。因此祖籍应该是搬到异地后的八代前计算。我国不是有一个名词叫做客家人吗?就是说、你,家搬到异地居住不滿八代的、都称为客家人。如果居住八代以上的就可以称为本地人。但是祖籍还是原先的居住地。比如我家原来是湖南长沙人、祖先在明末清初徒步行走数千里搬到云南大理定居、现在已超过八代、我们就可以称为大理人、而不是客家人。但是、我的祖先是湖南长吵的、所以、我的祖籍就是湖南长沙了。


圆宁


祖籍是指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传统上指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有些地区习惯以祖父的籍贯为祖籍,而有些地区例如台湾省人民则大多数是以十多代以前祖先在大陆的居住地为祖籍,海外的华人则是以父系祖先在中国的籍贯地为祖籍。祖籍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概念,可以指祖父的籍贯地,也可以指更加久远的祖先籍贯,即一个家族父系祖先曾经长期世代居住的地方。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户籍地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祖籍地或籍贯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某些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建设的新地方,大量的人的祖籍地不是户籍地,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开放后和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当时国家的分配从外地迁移到此地的。按几千年来的

中国的传统

的说法,籍贯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这是户籍与祖籍贯不同的地方。某人户籍地和其祖籍地相同的情况:如果某人的父亲的现在的居住地和其父系的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是相同,那么某人的户籍地和其父亲的祖籍地-其祖先的居住地相同,如果此时某人和其祖父母是住在某人的家族的祖籍地,那么此时某人的户籍地也和其祖籍地是相同的。只有某人现住地和某人的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先出生地相同,你的身份证上的户籍才能是你的祖籍地。大至省,小至县市或村、里、街道、镇等聚落均可成为籍贯。现在,祖籍的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作为祖籍地是籍贯地的所在地,而籍贯地在个人简历或介绍中是很重要的,但年轻人,由于孝顺祖先的观念淡薄和祖籍意识不强,他们普遍错误认为籍贯就是

户口所在地

或出生地,按几千年来的中国的传统的说法,籍贯是祖籍的一种表述,籍贯指的是祖籍,祖籍是指祖辈的长久居住地,按省/自治区/直辖市+ 区/县+镇/街道+村/居委会填写。


为国为民为家人


祖籍,籍贯,故乡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故乡,指你自己的出生地。不管你呆没呆过。籍贯,指你父亲的出生地。不管你去没去过。祖籍,古称郡望。指你的姓氏发源地,而不是什么你爷爷的出生地。这是一个与宗亲血缘息息相关的概念。当然,这个姓氏发源地往上到底追朔几代,一般无定论。以家谱为主。没有家谱的,至少要往上追朔三代以上。


关小晟


应该没有明确的界限,唯一的标准就是只要能够有相关长辈口传,文献记载,家族族谱传承最早迁入地就应该是祖籍地了!


而现代因为工作生活而把户口迁出的,通常我们都会把原户口所在地叫做老家!虽然户口不在了但是心还在!


农村现场


如果问的是填各种表格上的“籍贯”,民政部有明确规定,以祖父的出生地为准。比如我爷爷出生于青岛即墨,我的籍贯就是即墨。我父亲出生于青岛,我儿子的籍贯就是青岛。当然!对于想炫耀祖上风光的人来说,比如孔子的后人,哪怕已经到了70多代,还会说祖籍是曲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