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界的祖师爷,18座唐皇陵挖了17座,剩下一座不敢挖,一挖就出事

说到人们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肯定会有不少人谈到“历史”二字,原因不过于乏味与枯燥。历史的确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糟糕的书呆子,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不苟言笑,每日拿起书本来就摇头晃脑全是那些字眼,翻来覆去没有新意的样子。但是事实上这都是人们的偏见,就像你看见一个头发、衣服乱糟糟的人以为他是傻子一样,其实人家是不仅不是傻子,而且还是爱因斯坦。而历史不仅不是书呆子,而且还是个谈笑风生的人,说起话来往往有趣的很。从古至今,历史记录了无数名人大事,那些人或意气风发或心灰意冷,那些事或惊天动地或不值一提,历史都记录在册供后人浏览审评。历史就是这样妙不可言。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起走近历史,去看历史记录下来的名人、大事。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的这首《桃花庵歌》中的几句可谓脍炙人口,他看破红尘,状若疯癫,放荡不羁,将怀才不遇的无奈与忧郁付诸阿堵之物,尽情潇洒。这其中的五陵豪杰墓,指的是汉帝国的五座皇陵,其中就包括汉高祖的长陵和汉武帝的茂陵,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已经远去,风光无限的皇陵变得荒凉无比,被人开垦为田地,永远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盗墓界的祖师爷,18座唐皇陵挖了17座,剩下一座不敢挖,一挖就出事


汉武帝之茂陵

其实,不仅是汉帝国,几乎每个皇朝都一样,随着朝代更迭,陪葬品丰富的皇陵都遭到了后人的洗劫。就连慈禧老佛爷也没有躲过,陵寝被军阀孙殿英洗劫一空。但是就盗墓来说,孙殿英还不算是最大的盗墓贼,与五代时期的军阀温韬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位天上掉下的“贼星”,把唐朝的18座皇陵挖了17座,毁坏珍品无数,是中国历史上大大的罪人。

为什么说他是“贼星”呢?因为据民间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一颗流星殒落在昭陵所在的嵯峨山,当时有看天象者认为这是一颗“贼星”,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当然,这就是封建迷信了,是后人穿凿附会的结果,但温韬确实是贼星下凡,从小就走上了歪道,成为远近闻名的盗贼。放在平时,他就是一个人人喊打的主,但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正适合温韬这样的人成长。

开始时,温韬投靠军阀李茂贞,靠着好勇斗狠成为了一员镇将,但他毕竟是个小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无常,有奶就是娘。开始时他跟着李茂贞,为了讨好,他隐瞒自己的原姓,冒称姓李。后来朱温势大,于是投靠朱温,后来又叛变,回到李茂贞手下。但时间不长,温韬又再次故技重施,抛弃了旧主,投靠了后梁。就在这一时期,温韬担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管辖关中地区,而唐代的皇陵恰好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大唐的繁华刚刚铅华散去,皇陵财富的传说依旧在民间流传,盗贼出身的温韬自然是垂涎三尺。

虽说是五代乱世,但盗掘皇陵毕竟为人所不齿,但这对盗贼出身的温韬来说根本就构不成道德障碍。他在这里镇守了七年,关中18座皇陵掘了17座,获得大量稀释珍宝,还大胆地将盗掘的物品名目编辑成册,真可谓是史上最高调的盗墓贼了,他的这一“壮举”也被写进了各类正史、野史,流传千古,遗臭万年!

温韬盗墓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进行的,连个军事演习的借口都不用找。一个个坚固的皇陵被打开,一件件稀释珍宝再次重现人间,生前尊贵无比不可一世的帝王,在野蛮的盗贼面前暴尸荒野,雪白的尸骨在萧瑟的西风中随风滚动,他们生前耗尽人民血汗建造的宏大皇陵再也无法让另一个世界的灵魂保持宁静。即使伟大如李世民,也难逃此劫,他的昭陵最为坚固,依旧难逃毒手,“昭陵最固,(温)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盗墓界的祖师爷,18座唐皇陵挖了17座,剩下一座不敢挖,一挖就出事


昭陵

“遂传人间”,但当时是什么人间呢?是兵荒马乱、混战频仍、“白骨露于野”的乱世,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这些珍宝甫一面世,就再次成为动荡社会的陪葬品,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很多毁于战火,永远告别了人间。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钟、王笔迹,纸墨如新”,说不定《兰亭序》正在其中。但盗贼出身的温韬根本就不通文墨,他只对金宝感兴趣,这些书法绘画他根本看不上眼。据说,温韬在把书画作品带出昭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真迹,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再未出现,可能就是此时被撕毁了。

这十八个皇陵中,唯一一个没有被盗的,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想当年黄巢想挖掘此墓,却因挖错了方向而未成功。这一次温韬为什么也没有成功呢,除了陵墓坚固,还有一个原因——“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据说温韬带领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每次一动工就会风雨大作,等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手下人告诉他,可能是此陵有鬼神保护,温韬竟然也有害怕的一天,于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完全绝了这个念头。

盗墓界的祖师爷,18座唐皇陵挖了17座,剩下一座不敢挖,一挖就出事


虽然是乱世,但盗陵的臭名、善变的立场却成为温韬最大的商标,也为最高统治者所不喜,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永远是个潜在的隐患,何况还臭名昭著?所以即使温韬拿出大批的宝藏来打点上下,依旧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最终温韬被后唐明宗李嗣源帝赐死。温韬是中国史上最大的盗墓者,其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给中华文化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温韬之罪,百死莫赎!

在历史的长河里走了一遭,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对于历史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呢?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之久穷尽一生也无法看透,其辉煌不仅仅是民族的智慧,更是民族的骄傲。历史不是枯燥的,也不会是枯燥的,历史需要的只是你的兴趣与耐心。历史从来不会干扰你做事情,只会让你随心所欲,然后跟在你后面悄悄记录你的言行。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历史故事,只是在未来是否能够成为历史上辉煌一笔还需要靠你自己努力。历史只听英雄或大反派的故事,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