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上海的工厂搬走那么多,外地人比以前也少多了?

黄山杜哥


上海最近几年工厂确实搬走了好多。我租住地附近的小厂几乎都迁走了。

伴随着工厂搬迁打工的人也走了不少,从前热闹的街道冷清了很多,失去了曾经的喧嚣与活力。

上海这几年施行大规模拆迁违章建筑。临时板房和无产权房全部拆光了,我现在居住的村子里房租涨了二倍有余,生活成本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这也促使了外来人口的流失。

近几年工厂的迁出与外来人口的减少和上海最新的产业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城市新的定位是,要把上海打造成四个中心既: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新的产业调整政策是着重研发高精尖的高科技附加值产品,促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可持发展,并关停和外迁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现上海的新世纪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上海,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活力,上海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建设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这是巨大的人口聚集效应与科技创新的成果,无数人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挥洒汗水努力拼搏,把曾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造就了一个伟大城市。

打工者终有要离去的一天,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影挥手告别时,心中是否也充满了无奈与不舍,曾经激情似火的青春岁月永远的留在了这个城市。

2018'10'20'晚'20'26'


淡淡心绪烟雨中


事实上,上海的外来人口确实少了很多,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上海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减少14.77万人,同比降幅为1.5%。2016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980.20万人,同比下降了1.35万人。2017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72.68万人,同比减少7.52万人。

1、上海制造业加速转移,劳动力纷纷外流

其实,上海的外来人口减少,与当地的经济调整有很大关系。2011年~2015年,受到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等的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和自身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上海的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据上海统计,在这几年,上海外移产能造成每年工业总产值减少逾2000亿元,减少的部分占全市年工业总产值总量的近10%。

目前,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未来流失的外地人口可能仍会增加。今年4月,上海市通过《2017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安排》,将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300项。上海的转移,也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扬州作为长三角腹地城市,具有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将会在接入和融入上海的过程中实现飞速发展。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上海经济或释放巨大潜力

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上海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第三产业在上海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比重达到70.5%,比上年(67.8%)提高2.7个百分点,而2012年才占到60%。

毫无疑问,这种改善对提高财政收入具有明显作用。2016年上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406.1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1%,其中第三产业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1.3%。

3、制造业回暖,上海成高端人才聚集地?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上海在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同时,工业却没有陷入了“空心化”的尴尬局面,呈现回暖的态势。据统计,随着工业投资的回升,2016年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82.72亿元,比上年增长0.8%,扭转了上年下降的态势。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入到中后期,农村“释放”的青年劳动力已经不多。短期来看,在上海的政策调控下,再加上处于高位的房价,外来劳动力流入上海的比例将会减少,流出上海的比例同时增加。不过,上海的经济实力依然惊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仍有快速增长的可能。其次,上海拥有的各项优质资源依然可观。长远来看,上海未来还是有很大潜力吸纳人口过来就业。

哪座城市将率先成为我国第5个直辖市?2018年的房价还可能降回10年前的水平吗?关注“金十数据”,我们给您提供更专业的解答!

金十数据


我住在上海七宝,七宝以前属于上海市郊的城乡结合部!我以身边发生的、我感受到的明显变化来回答你的问题。

1、90年代时,七宝很多农用地被出租、征用。大部分是修建厂房、仓库及市场(全国有名的五金建材批发市场),小部分是房地产开发(著名的有万科花园)。发展市场及工厂的结果是,污染大、交通拥堵,低文化水平者涌入较多,当地的民房多被村民改造、违章搭建,扩大面积,然后出租,人多人杂,收入水平差距很大,社会治安状况差,市容市貌肯定也不会好!

2、随着上海市的快速向外扩展,地铁九号线建成,七宝的房价很快超过两万,很多原来的工厂都被搬离,转而以住宅及办公楼、商业中心开发为主,后随“虹桥枢纽”的建成,七宝的地价更贵了,政府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发展方向,九星市场(有近一万多商户,约5万从业者)去年完成了拆迁,再加成政府强力撤除违章搭建,及打击群租等,七宝的很多低收入者,或者无业者被迫离开了,因为现在二室的房子要租到6千左右,单间的也要租到2000-3000,政府利用行政及经济手段,快速改变了七宝的形象及人口构成。我个人明显感觉到治安状况好转,同时人口密度好象也下降了不少!

我个人总结分析,工厂的搬迁及外来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上海房价、地价的快速增长,生活成本太高了,不再适合原来的一些发展方式了,政府也有一些前瞻性的设计及强力行政手段,总体感觉是外来人口流失的很快,这对上海以后发展是利还是弊,现在也不好下定论,七宝的商业中心面积现在已经接近100万平方米了,但生意兴隆的不到时一半,有些商业中心出租困难,有沦为鬼楼的危险,很多实体商铺及餐饮店经营困难。


执玉手


上海从2015年开始,搞了个2035规化就开始变了,棚户区全部改造,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限期外迁,无证厂房,违规建筑,物流园,批发市场全部拆除,交通大整顿,城管整顿,查群租,查异地经营,沿街商铺不再办理餐饮许可证。一翻折腾下来现在的上海是以前的弄堂口,小区周边的门面全部取缔,街道漂亮了,马路干净了,小商小贩没了,把小商小贩往商场里赶,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房租的增长,公司物流配送成本的提高,从事生产加工的小公司租不起大厂房,大仓库,大公司招不到人,基层工人攒不住钱,每年赚的可能不少,但是剩下的真不多。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别的行业我不清楚,就拿淘宝商户来说,以前上海的淘宝商户仅次于广东,现在上海的淘宝商户很大一部分都迁到上海周边,剩下的不是死撑就是财大气粗不差钱的大公司。


悟忧隐忍


告诉你吧,上海奉贤近几年拆违,拆除了大量违建工厂,家具厂全部砍掉,个别环保好点的,或者纳税高的留下,污染厂也砍了不少,马路也整治,名曰百路整治,非商业用房做门面,马路两边商店,小吃门面卷帘门全部封成单门,或者直接用砖头围墙造起来或绿化带隔离,路边流动小吃全部强制收缴锅碗瓢盆,人可以走东西留下。我就是其中拆违一员,其实有好有坏,环境好了,经济少了好多,好多人失业了,小微实体倒下了太多,


回收再用


你才发现啊,我两年前就发现了,上海拆违已经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很久了,小店只要没有营业执照全部关掉,小区附近开了十几年的夫妻肺片,水煮鱼,烤鸭都没了,晚上路边摆摊的夜排挡也已经看不到了,上师大门口的小吃店全没了,兰州拉面也只不过多坚持了三个月,感觉外卖会迎来大机遇,配送费一定会涨的


痛并扛着


上海已经不是过去的上海了,不欢迎制造业了,制造业只能识趣离开,让位于金融业,房地产业。

制造业虽然能带动就业,可要的太多了,需要大量土地,大量设备,大量工人,大量配套厂商,不如金融,房地产来钱快,上海才不欢迎制造业。

金融,地产只要在上海租个办公室,忽悠全国人民的钱就行了,不需要那么多人,只需要会耍心眼,耍嘴皮,耍无赖就行了。

制造业就不同,不能靠耍心眼,耍嘴皮,耍无赖赚钱,需要面对全世界的竞争,来不得一丝马虎,否则就会破产。


光芒万丈34957


上海的工厂搬走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上海市环保部门严查环评,高额罚款逼走了一部分企业。第二用工成本的上升有些低附加值的企业搬离上海。至于你要问的外地人比以前少了多少这个没有准确的数字,大概少了10万人左右,松江车墩镇是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有几家特别大的电子企业达丰,日腾等,最高峰一个企业就8万左右员工。还有嘉定,奉贤,青浦,闵行等地也是外来人口集中地区。因为很多外来务工朋友并没有交社保,甚至都没有办理居住证,所以没有准确数据。我本人也是外来人口,我的亲戚有很多都随企业搬离了上海,去了江苏启东一带。


油品批发13917044246


内陆省会城市开始崛起,人口出现回流,代表城市如:合肥,郑州,武汉,成都,长沙,西安等
同时工厂搬迁,产业升级转移有利于疏散和解决大城市为非主要功能带来的大城市病,以前说到上海的支柱产业,我们会说是宝钢,是上海电气,是上海汽车,是高桥石化金山石化。


但现在的上海,要打造的是陆家嘴,是自贸区,是金融贸易和互联网+。东部沿海部分特大城市人口正向中西部活力省会城市回流,这是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我们相信未来的祖国会更美好

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三四线城市有抛弃感。大上海与世界同步,你却因未能与它们同步而痛苦。大上海靠高房价获取红利、靠户口高门槛集聚精英,靠高物价挤掉流动人口,强者云集又暗藏经济危机、情感危机、人际危机,是冷漠江湖;二线城市往往靠宜居突围,陆续决出人性化生活的单项冠军。全球化品牌早已抢滩二线城市,网络世界消灭了信息不对称,都市圈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成为生活共同体,地方传媒开始意识觉醒,地产巨头已将目光移到二线城市——到一线去争的是空间,到二线去争的是时间。挑好一个正值上升期的二线城市,考验的是着眼未来的视野和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智慧。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内心的“1.5-1.9线城市”



毕竟它们能在你有生之年变成一线城市。 推荐有活力的省会城市:合肥,南京,郑州,成都,武汉,西安,杭州 一线城市的员工,他们也许会有比小城市工作的成就感,但我担心他们没有安全感,二三线城市,房价一万多平米的均价,员工努力奋斗三五-十年,只要公司运作好,他们多半买起房子可能大些也更有归属感,有房就有安全感,他们在公司奋斗,更踏实。” “但是在一线城市,自己当老板的,能保证你的员工跟你奋斗几年,就能买得起北上广深的房子么?” 我咽了下口水,真的不能!一线城市的员工,有成就感,但是没有安全感。 哪些人适合一线城市 曾几何时,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纠结应该去哪座城市奋斗,当时的老师和我们说:一线城市适合两种人,一种是高级白领金领。


比如500强企业高管,科技类创业公司等,他们的专业,就只有一线城市有,他们的待遇,也能在一线城市活得比较体面。 第二种是民工,他们在老家根本没有挣钱的机会,在一线城市虽然辛苦,但是挣的钱比老家多多了,辛苦几年,再回老家买房娶媳妇。而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科技化金融化发展大型城市随着人口暴增给城市带来了弊端和隐患,自然就会“淘汰” 和分流一部分出去,而没有创新科技文凭和立足能力的人自然首先成为被“驱逐”的对象。

一线城市的房价再高,和他们也没关系,反正他们也根本没想过要在这里买房安家,大不了离开这里。 在一线城市,收入二三十万的白领是在这座城市里,压力最大、焦虑最多的人。

时刻面对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 当然,一线城市的这些资源和机会都在,没错;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的长远发展来说,选择一线城市,未必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我现在的想法可能更加客观和冷静,我觉得那些想在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是很有勇气的,其实就是在用青春的几年,拼一个更大的未来,经济学的观点,叫做风险补偿。


你敢冒更大的险,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未来,但同时也承担更大的风险。 一线城市正在用高房价筛选和淘汰一些人。 而未来,我认为会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人,选择不去一线城市发展,而是三线城市,这并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客观的需求。 第一,移动互联网正在缩小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信息差。 行业的新红利,产业的新浪潮,出现在大城市的时候,中等城市也能同步接收到,这些城市,会迎来新一波的城市化增长红利。所以,二三线城市行业发展的机会,并不会比一线城市差。

第二,如果个人发展机会差不多的话,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般会更高。 最大的原因是居住成本更低,或者租金更便宜,上班回家时间短,这点很重要。很多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可能上下班通勤就要花很久。 所以,当别人问现在的我,去哪座城市发展比较好?我会说。

如果你想去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那你蛮有勇气和自信的,希望你能混出来,如果没有底气和实力劝你趁早赶到你家乡的省会城市或者就近活力二三线城市立足,因为等你在北上广混不下去的时候,时光一去,二线城市的成本逐渐也加大而你无优势可言,因为你来晚了!

如果你去二三线城市发展,离你家乡更近一点的话,我也会觉得,这并不代表妥协,或许也是个智慧的选择; 毕竟,不管我们选择去哪里奋斗,都是希望在你奋斗的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


土土街


上海的工厂搬走了很多,主要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上海的房价贵,导致了工厂的土地租金实在太贵,不适合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即使在崇明你要问当地政府批块地建房办厂,那个费用也是每年水涨船高,上海的工厂一般都迁往中西部地区,或者搬到东南亚地区,当然由于成本过高,干脆去炒房地产了,这类企业主也有。

另一个是工人的用工成本太贵,前几年二千元出头就可以招一个工人,现在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年年在涨,在上海用个工人包吃包住,工资起码是三四千元,还要有各种福利跟上,所以工厂不搬走肯定是不行的,用工成本过高了吃不消。

外地人比以前少多了呢?这有二个原因,一是工厂都搬走了,外地人到上海找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没有任何技术的普工,再加上现在外地的收入水平也在上升,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到上海来闯荡,在家中务工或务农收入也不见得比上海低多少。

另一个是,上海近年来棚户区改造,拆迁了一大批危棚简屋,以及实行了打击群租的活动。本来外地人都住在棚户区,租金低易于生活,还有就是租一套大房子,里面塞上七八个人,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都在消失,外地人到上海来租房起码三千元以上,如要你工资低于六七千,光房租都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所以愿意来上海的外地人的确比过去少许多了,但不代表完全没有,上海地区的外地人还是很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