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流入“钱紧”民企渐成趋势

□盛刚

■如何在不放松风控信贷标准的同时,完成向民营企业信贷倾斜的任务?银行必须改进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提升对民企信用资质审核的精准性。更重要的是,完善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制度安排,核心在于把为国企和民企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改革做到位

自本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已成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内高频语句,解决民企融资难贵老问题更是当下定向放松信贷的主要目标。近期,多个会议、多项政策同时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由上而下布局,多类措施出台,金融活水流入“钱紧”民企渐成趋势。

最新的消息是,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力争主要商业银行四季度新发放的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比一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而此前一天,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更早几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态,将用好债券、信贷、股权“三支箭”,扩宽民企融资途径。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让被“钱紧”所困的民营企业在年关临近之时明显感到暖意,也极大缓解了市场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预期,短期内的小微民企贷款利率水平有望继续下行。截至三季度末,18家主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平均利率6.23%,较一季度下降约0.7个百分点,按此标准,四季度只要再将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下降0.3个百分点,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求就能实现。

而“一二五”的目标,更是监管层首次明确勾画出对银行实行民企授信考核的设想。民企的重要性已无须再说。民企稳,则就业稳,产业升级才有希望。若这些政策要求真能落实到位,将大大增加民企融资的资金供给,缓解民营企业的资金饥渴。短期有救急之效,长期还有助于改变监管方式和银行主体运营方式。要知道,当前以国有银行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配置给民企的信贷资源仅为30%。

自然,未来3年新增贷款民企占比真要达到50%,意味着对民企新增贷款增速、贷款数量将远超国企或地方融资平台。但对民企的利好,短期却有可能对银行形成冲击。人们有理由担心,对当下提高风控水平为重中之重的银行来说,若集中突击式放贷会不会导致银行坏账率增加,令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上周五中证银行指数大跌3.04%,28家银行全线飘绿,就反映了市场的这种担忧。

市场有担忧可以理解,但反应有些过度。其实,“一二五”扶持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具体落实不可能不考虑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要求每家银行把总体目标当做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也不现实。毕竟,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每家机构的风险偏好有区别,所面临的客户结构和信贷需求也不一样。更何况,具体的项目和贷款由市场主体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需求自主决定,仍是必须坚持的市场化原则。郭树清明确表示,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易纲之前也说过,对利于长远的规范措施,会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便于企业适应调整。但当前信心比黄金重要,在国企与民企竞争并不中性公平的环境下,有明确目标,比没有强。贷也比不贷强。稳住了融资,就稳住了预期和信心。在市场风险加大的经济下行期,即便有些企业因自身经营出现问题,被市场化出清本无二话,但当局部信用违约有可能恶化市场对民企整体的预期和风险偏好时,政府出手适时引导和稳定局面也很有必要。而对那些因诸种非市场因素而非自身原因陷于融资困境的企业,政府或相关部门雪中送炭更是责无旁贷。“稳”字当头,才能逐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解决。

当然,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仅靠政策支持远远不够,更不能放松风险管控,让运动式放贷卷土重来。如何在不放松风控信贷标准的同时,完成向民营企业信贷倾斜的任务?对民企而言,必须直面转型挑战,瘦身强体,把发展凝聚到主业实业上,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负债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银行则必须改进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提升对民企信用资质审核的精准性。更重要的是,完善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制度安排,核心在于把为国企和民企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改革做到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死生都由市场决定。有了“一视同仁”这个前提,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企业的发展水平、还款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独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一二五”这样的量化考核目标的实现应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