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梯田是如何形成的?

买云南


元阳梯田位于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开垦出来的农田,该县境内有梯田17万亩。这里的梯田因地制宜,随着山势地形而变化,大田有数亩,小田仅有簸箕大,一坡往往有成千上万亩田地。

元阳梯田有“四绝”:一是面积大。梯田形状各异,并且连绵成片,每片面积达到上千亩。二是地势陡。坡度从15-75不等,最陡峭的梯田就像峭壁一样。三是级数多。梯级最多的一面坡上,有3000多级。四是海拔高。梯田可以从河谷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这已经是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了。


因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2013年元阳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也使中国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世界遗产国。

生态特色:在元阳梯田这片区域,森林很茂密,为生活在当地的哈尼族人提供了水源、木材、薪炭;村寨下方是千百级梯田,为哈尼提供了粮食;中间的村寨由“蘑菇房”组成,为人们提供了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称为是“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

自然因素:元阳梯田十分壮丽、独特,主要得益于这里的自然环境。首先,它是大自然特殊的地理结构所造成的。云南全省雨量最大的地方,就是红河州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区,其年降雨量达1397.6毫米。这样,稻作农耕变得越来越密集,梯田稻作文化越来越发达,并且最终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

人文因素:元阳县一共居住着7个民族,大致是按照海拔分层而居的,如河坝区多为傣族,峡谷区多为壮族,下半山区多为彝族,上半山区多为哈尼族,高山区多为苗族、瑶族。


早在隋唐之际,哈尼族先民就进入此地了,并且开始垦田、种稻。在这1200多年间,哈尼人花费了数十代人的心血,终于开垦出了成千上万亩梯田。

耕作方法:在元阳梯田形成的过程中,哈尼族创造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首先,在开田时要找向阳、平缓、保水、无病虫害等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要先种3年旱地,等到土熟后,在垒埂防水将其变成梯田。其次,哈尼族法令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例如,用“水木刻”管理水源,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保证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再次,哈尼族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有公用积肥塘,里面存储着牛马等牲畜的粪便,肥水会沿沟一路顺流而下,最后悉数入田。这种方法也节省了运肥劳力。


买云南


元阳梯田建设,放到今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放到古代,更是一个奇迹工程。而这样一个奇迹,就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步雕琢成形的。

梯田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属于我国少见的热带雨林气候。当地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达1300mm以上。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境内有红河、藤条江两大干流和29条支流构成的庞大水系,当地气候炎热,水汽蒸发量巨大,长年云雾缭绕。此外,当地海拔高差达2000米以上,

为水源涵养和水渠的兴建创造了地理条件。

梯田的建设。梯田建设最重要的是引水,日常补给水源来自附近山林涵养的水分。修建者先建成了水渠,把附近山林存水汇集起来,自上而下引向山坡,水流走到哪里梯田就修建到那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积累,最初零散的田块最终连接起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梯田景观。

梯田的运行维护。梯田与水渠,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当地人创造性的发明了“水木刻”的管水、配水办法,使每一块梯田都能保证水源。在种植过程中,又发明了“冲肥法”,建造积肥塘,储存发酵人畜粪便,春季挖开塘口,任渠水将肥水带入田间。这种合理的种植管理办法,确保了持续的高产,是人们维持生存的保障,也是梯田的存在意义。

从寻找地形到梯田建设再到运行维护,梯田的存在见证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元阳梯田,是当地群众以山为石,以手为刀,雕刻的一幅穿越古今的人文长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