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传统建筑文化——琉璃瓦的世界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历史和文明的见证者,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更是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建筑虽然造型各异,风格别样,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使用琉璃瓦作为屋顶材料。

与其说我们在欣赏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不如说我们身在琉璃瓦的世界中。琉璃瓦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见证了近半数的中国历史。

琉璃解释有二,广义的“琉璃”,是指一切经以氧化铅为主配合的“釉药”涂刷,并经素烧、釉烧而成的制品;二、狭义的“琉璃”,专指用于建筑的琉瓦件,古建筑中的“琉璃”,属狄义范畴,即古建筑屋顶和墻体所用砌筑材料,一般包括琉璃瓦(筒板瓦及勾滴瓦)琉璃砖、琉璃脊、琉璃脊刹、琉璃脊兽,琉璃博风等,上述琉璃制品均称为琉璃构件。

天朝传统建筑文化——琉璃瓦的世界

“琉璃”色彩多见黄、绿、黑、蓝等,黄色是皇宫的专用色,绿色用于庙宇等建筑,黑色用于王公府第,蓝色则是祭祀建筑的持有色彩。民间建筑受封建等级能度的限制,不得使用“琉璃。

宋代以来琉璃构件规格不够统一,清代的琉璃砖瓦、曾件大小不等,以样式规范,形成定型构件。

共有十样,但仅见二样至九样,未见一样和十样规格。“琉璃”源于布瓦,但其色泽艳丽。防水防潮性能是布瓦所不及的。

天朝传统建筑文化——琉璃瓦的世界

关于“琉璃"的使用,一般有二种说法,一、三国时期,琉璃”就己用于我国的古建筑上;二.根据文献资料和实物遗存考证,北魏时期传入“琉璃”技术,并将琉璃瓦用在宫殿上。此后,“琉璃”烧制技术不断发展演变,但并末普及。因此,唐宋时期,“琉璃”仅用在重要建筑上;明清时期不但皇宫建筑使用,一些寺观建筑也开始使用。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屋顶材料分琉璃和陶瓦,普通陶质瓦片又称“布瓦”,其质地粗糙,吸水性强,容易漏雨。琉璃瓦上由于有釉的一面光滑不吸水,良好的防水性能可以保护木结构的房屋。“琉璃”一词产生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文化而传入中国,其原来的代表色为蓝色,现代除蓝色外,琉璃也包括红、白、黑、黄、绿、绀蓝等色。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较高温度下烧成的上釉瓦因此被称为琉璃瓦。

天朝传统建筑文化——琉璃瓦的世界

中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

古代琉璃瓦高昂的造价使其使用有着严格规定,绝对不许僭越。《大清会典》中就曾标明:非皇家特许,普通大臣和百姓绝不能使用琉璃。在紫禁城东侧太庙享殿的东西配殿,东边供奉的是有功亲王,西边则供奉有功大臣。两边的房间大小完全相同,但供奉亲王的燎炉是彩色琉璃烧制的,西边的只能享受不上色的素坯燎炉。

天朝传统建筑文化——琉璃瓦的世界

屋顶或全部覆之,或用琉璃瓦与陶简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不同等级的建筑需用不同的形制和材料。

清代对不同等级的建筑,所用的琉璃瓦有严格的规定。简单说一下中国古代使用色彩的等级限制:金、朱、黄最高贵,青、绿次之,黑、灰最下。

黄琉璃瓦:用于帝王宫殿、陵庙,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

绿琉璃瓦:用于王府,百官第宅。

青琉璃瓦:用于祭祀建筑,如天坛祈年殿,屋顶铺纯青琉璃瓦,象征青天。

黑琉璃瓦、紫琉璃瓦等多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

古建中国致力于打造未来建筑的产业链孵化平台,引领、服务、配套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线上商城平台,与咨询、设计、施工、地产商、材料商、政府公建等五+X方主体企业达成线上线下互通,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建筑产业链企业提供服务,改变产业存在弊病,提升产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互联网建筑文化产业生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