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已成悬河,为什么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让黄河整体下移?

荣耀6174


黄河的泥沙淤积量太大,人是挖不过来的,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水调沙”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长河,其总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超过75万平方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

在黄河流经的区域中,黄土高原是其毕竟之地。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稀松,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水中。

而黄河在进入中下游之后,地势渐渐平坦起来,水流速度减慢,于是就有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上,导致河床不断升高,久而久之形成了地上悬河。

(图中的黄河水面明显高于大堤后面的农田)

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多达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床,致使下游河段平均每年以10厘米的速率淤积抬升,致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

(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大量泥沙汇入渤海湾,每年造地3万亩,但还是有许多沉积在了河床上)

如此之大的泥沙淤积量靠机械是绝对挖不过来的,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水调沙。

调水调沙就是利用上游水坝集中大量放水,让突然增加的水流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将河床上的淤沙冲入大海,从而减少河床的淤积,降低河床高度。

当然在上游放水之前,下游也要做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工作,就是依靠机械扰动河水,让河底的泥沙被扰动起来,增加河水中的含沙量,从而获得更好的排淤效果。

2002年7月4日在小浪底水库的配合下,黄河举行了第一次调水调沙实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小浪底大坝开闸放水)

随后自2002年始,黄河小浪底水库连续实施了13次汛前调水调沙。经过十多年的“疏通”,黄河累计入海总沙量达7.62亿吨,河道下游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冲刷降低2.03米左右,有效地缓解了黄河汛情,成为目前降低黄河河床最有效的方法。


千佛山车神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个悬河,大家都知道开封城。开封城是有名的城压城,新开封城底下,压着旧开封城,旧开封城下头,还压着更旧的开封城,一共压了六层。这都是拜黄河所赐,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泥沙沉积,形成厚壁,两侧百姓为不让大水淹下来,就在原有的堤坝上加筑堤坝,于是地上河就形成了。

然而黄河一旦决堤,就会把沿途州县全部淹没。画简略图根本看不出黄河的水量来,要是按照实际比例画,它是这样的:

上面这段黄河,宽度600米,而黄河很多地方宽度都在1000米以上。如此巨量的大水,一旦决堤,必然会淹死数十万百姓,有时候会淹死数百万人。

原先黄河泛滥很难治理,就是因为在古代,你开着个木船到去河里挖沙,费劲不说,根本就是没效果的。你前脚挖完,后脚又给你填上。就算是现代,你靠挖解决淤积,工程量可以说是惊人了。在明朝,人们为了防治黄河淤积,想出了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束水冲沙”。通过缩窄堤坝的宽度,让黄河水变得湍急起来,泥沙自然就会被急流裹挟下去。下游的宽河道,则采用了相反的方式,加宽黄河的横面,让泥沙淤积变得很薄,两侧的堤坝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然而,黄河依然时常泛滥。

现在疏浚黄河的方法,通常是等待黄河枯水期,直接上去挖掘。

还有抽沙船,每天在黄河上不停运作,以确保洪水到来时不会出现状况。这种机器就是把泥沙通过电泵抽到管子里,管子将泥沙输送到岸上,泥沙到岸上经过沉淀,只有清水返流回黄河,这自然是现代工业科技发达以后才能做到的。

黄河治理,还是要标本兼治的。上头往下刷泥,下头天天挖,不是根本的办法,但是很有必要。黄河从青藏高原处还很清澈,到黄土高原开始变浊。都说应该植树,但黄土高原的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至于“为什么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让黄河整体下移”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因为人们一直在挖。


豆子人民艺术家


因为吹沙填海和挖低黄河是没法比的。

咱们可以做个简单的估算,南沙岛礁大一点的可能有5平方公里左右,小一点的不到1平方公里。假如咱们按5平方公里算,高度按10米算,这样一共是5千万立方米。这确实是不小的工程量,但是跟挖低黄河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假设挖河工程只限于黄河下游地区,这部分黄河的长度是786千米,假设河道的宽度是1千米,假设需要清理的泥沙只有10米厚,那么这些泥沙的总体积就有78.6亿立方米。假设一立方米的泥沙重1.5吨,那么这些泥沙的总重量就有近120亿吨,如果用载重10吨的大卡车来运,需要12亿辆(次),基本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一辆10吨大卡车的泥沙。即使不考虑能否通航等问题,假设一艘船能挖出并装载5000吨的泥沙,也要240万艘(次)才能运完。

再直观点的话,咱们可以找一个大点的南沙岛礁(比如美济),跟黄河下游的一段河道的卫星图来比较一下(见下图,基本同比例,图自Google Earth)。

再来一张更大视角的,下图(图自Google Earth)中间弯弯曲曲的黄色条带就是黄河,左下角是一千万人口的郑州市,密密麻麻的小点是黄河沿岸各省的村庄。这张图只包括了黄河下游不到一半的长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黄河的宽广,感受一下自古以来治理黄河的艰辛。

更何况,黄河不会停在那里等大家挖完沙子再继续流,而是日夜不停地往下游堆积泥沙,网上查到的数据是年均输沙量16亿吨,这样光是黄河一年的泥沙就可以填三十多个岛了。因此题目中这两个任务的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而且呢,南海哪里是吹沙填海,明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嘛,所以就更没法比了。


乔小海


就算我们用挖泥土的船,去挖黄河底下的泥土,达到的结果也是有限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新的泥土填补进来,所以我们根本就挖不完,只要黄河的整个生态体系没有发生改变,泥沙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整个黄河的生态体系,这个事也就作罢了。

其实黄河的泥沙之所以这么多,和黄土高原有着巨大的关系,黄河每年都要从黄土高原,带有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经过河水的搬运,会在下游流域平缓的地方堆积,只要时间一长,黄河的河床就会变高,人们就不得不加固黄河的河提,以免河水泛滥之灾。

所以只要黄土高原的泥土继续流失,黄河的泥沙问题就无法解决,以人工的方法根本就不现实,无论你再怎么挖,水底下的泥土总会重新回来的,要知道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能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亿吨,这么多的泥沙,很快就会重新堆积在河床上面。

另外黄河那么大那么长,如果真要降低黄河的河床高度,工程量将是巨大的,但如果真能一劳永逸的话,我想国家还是愿意花巨资投入的,但可惜并不能,所以黄河的治理,还是以加高加固河提为主,用船去挖水底下的泥沙,肯定是不太靠谱的。


科学薛定谔的猫


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千百年来孕育了中华儿女博大的胸怀。可是黄患成灾也是中华儿女殚精竭虑难治的痼疾。

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又流经黄土高原,挟裹着黄土塬的泥沙,直奔华北大平原。

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河道渐宽,水势平缓,泥沙逐渐沉积下来,河道逐渐抬高。

人们只有一点点修高堤坝,日久天长,黄河就成了地上悬河。

黄河悬河地段,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最明显的开封河段,黄河堤坝甚至比开封铁塔都高,已经过了城区铁塔的半腰。

由此造成的“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患,真的成了沿岸百姓的心头之患。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是基建狂魔,我们为了吹填造岛,拥有亚洲第一的天鲸号挖泥船,我们可以把黄河下游的泥沙挖走,将黄河河道整体降低,以绝黄患。

有书君却觉得此法并没有太大作用,起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反而弊大于利。且听有书君梳理分解。

一,单凭挖泥船挖沙治理黄河治标不治本。

先秦时期,黄河就被称为浊河。

尤其是唐代时期,开始大量破坏晋陕沿黄河地区的生态,乱砍乱伐树木,地面植被被毁,更加剧了沿岸地区的水土流失,增大了黄河水的含沙量,石水六斗泥。

由此可见,黄河每年裹挟而下的泥沙量,远超人们的想象力。据说,黄河每年冲下的泥沙多达16亿吨。

16吨泥沙至少会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我们如果想全部挖出,那将是无法完成的巨大工程。我们先不说挖沙工程量之大,就是我们挖出的泥沙怎样处理都是问题。

黄河泥沙中,泥多于沙,而且黄河中沙子能用于基建工程的很少,大多还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黄河下游的沙子多用于巩固河堤。

我们假设这些沙子有地方使用,可是那些泥又该堆于何处?如果堆于岸边,一场雨又可能把挖出的泥沙,重新卷回黄河中。

况且,我们挖取黄河泥沙的同时,黄河亦继续裹挟黄土塬泥沙奔流而下,也许我们挖取的速度还赶不上重新堆积的速度。比如,我国每年也在黄河下游挖沙固堤,每年挖取河沙只有1亿吨左右,相比较黄河16亿吨的含沙量,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如此抗衡黄河,我国亦担负不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也消耗不起精力。毕竟国家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不是只有治理黄河一项事业。

黄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要想减少黄患,我们只有先治病,先治理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才能根治黄河。如果只在黄河下游挖沙,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多是无用功。

二,贸然大量挖沙有可能破坏黄河的生态平衡。

黄河历经千百年的流淌,其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

我们如果没有完善的规划,贸然挖沙,就有可能破坏其生态平衡。

据悉,黄河河南段就因个别采沙场,为了利益大量无节制挖沙,已经造成了河岸后退,湿地被大面积吞噬的现象,其生态平衡已经遭到了破坏。

贸然挖沙不但破坏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还会对黄河中的水草,鱼虾的生存环境形成破坏。

生态平衡的破坏,有可能会引起气候变化等一连串的反应。

因而用挖沙船挖沙绝非上策,我国也明确规定了黄河挖沙的禁挖段和可采段等。

由此可见,黄河中的泥沙也不是随便挖的。

综上所述,用挖沙船挖沙以降低黄河河道的方法,应该弊大于利。我国治黄至今也未大力采用此方法。

通过我国在黄河中游地区,多年植树造林的努力下,黄河水已经见清,甚至壶口瀑布的水都出现逐渐变清的现象,这就说明,我国改善生态环境治黄已经初见成效。

同时,我国还通过调水调沙等措施,既保证了黄河不断流,又保证了把大量泥沙冲入大海。

这也是我国治黄新的突破。

有书君相信,黄河经过有效治理,其三年两决口的谚语终将成为历史。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母亲孕育万物,会重显其博大情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作为一个山东黄河治黄工人,自79年上班以来一直在简易吸泥船上工作,吸泥船每天可从黄河中吸泥可达3~4千方泥土,用以巩固黄河大堤。将黄河大堤加宽加高,每年吸泥船可工作200天至300天。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山东局下属各局都有几十只简易吸泥船。(每只船功率120~300马力)。


大漠雄鹰175298432


首先只靠不断的排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况且这个标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治的:

悬河处于黄河下游段,将近800公里长,历朝历代形成堆积的泥沙不是三两天就能挖走的,恐怕投入的工程可以再挖一条河了。

其次最根本的是:泥沙源头——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每年在下游堆积的泥沙量约4亿多吨,所以重点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顶多是解燃眉之急。


黄河被誉为“母亲河”,也是我国的第二大河,西起青藏高原、东入渤海,全长足足有5464公里。而题目中所说的“悬河”,这是由于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平缓流域堆积,之后人们不断的加固加高大堤,于是形成了“地上悬河”。

其中最高的一段,是位于开封(中学地理也有讲过),比如下图

并且开封这段河床随着泥沙的不断进入,每年增高约8到10公分,在黄河大堤的保护下,这段悬河就从开封城北面流过。在近些年的观测数据显示,悬河正在向中上游蔓延,总的来说,治理黄河很迫在眉睫,虽然治理黄河的口号就一直没断过。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河道渐宽,水势平缓,泥沙逐渐沉积下来,河道逐渐抬高。


人们只有一点点修高堤坝,日久天长,黄河就成了地上悬河。


黄河悬河地段,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最明显的开封河段,黄河堤坝甚至比开封铁塔都高,已经过了城区铁塔的半腰。


由此造成的“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患,真的成了沿岸百姓的心头之患。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是基建狂魔,我们为了吹填造岛,拥有亚洲第一的天鲸号挖泥船,我们可以把黄河下游的泥沙挖走,将黄河河道整体降低,以绝黄患。


其实黄河的泥沙之所以这么多,和黄土高原有着巨大的关系,黄河每年都要从黄土高原,带有大量的泥沙。


这些泥沙经过河水的搬运,会在下游流域平缓的地方堆积,只要时间一长,黄河的河床就会变高,人们就不得不加固黄河的河提,以免河水泛滥之灾。


所以只要黄土高原的泥土继续流失,黄河的泥沙问题就无法解决,以人工的方法根本就不现实。


无论你再怎么挖,水底下的泥土总会重新回来的,要知道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能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亿吨,这么多的泥沙,很快就会重新堆积在河床上面。



黄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


要想减少黄患,我们只有先治病,先治理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才能根治黄河。


如果只在黄河下游挖沙,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多是无用功。


所以这件事情是不现实的。


幸生


这个要综合考虑的,挖泥船虽然可以将黄河的泥沙弄走一些,但按现在的技术而言,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不值得这样去做。侣意主要考虑的是如下方面,足以否定题目的设想了。

①处理不过来。黄河的每年的泥沙输送量是很多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大约是10多亿吨,泥的比例大于沙,而挖泥船或挖沙船不可能挖了就不管吧,总得找地方放这些泥沙。直接堆积就是自找麻烦,一般可以用于基建,可以获得经济收益。这个现在很挣钱,但总有市场容量的,而且有一定的辐射范围。黄河的河沙一般也只用于周边的市县,运太远就会增加很大运费,没有竞争力的。类似水泥厂这类建材,每个地区都会有代表性的企业,存在地域竞争优势的。最后就是每一年都有挖泥沙,然而泥沙反而慢慢增加了,根本处理不过来。



②运输难题。挖泥船或挖沙船会将泥沙先堆放在岸边,然后用车辆转运。这些运输泥沙的车辆很容易超载的。载重三十吨的泥头车很容易就载五六十吨,直接严重超载。不仅路面容易压坏,交通安全也存在巨大隐患。正规运输应该也可以,但能否有利润就不清楚了。如果不运走放岸边,那就是自找麻烦了,一场大雨就可以将泥沙弄回河道。


③破坏黄河生态。黄河哪怕成为“悬河”了,也是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的。随便开采黄河的泥沙,对于黄河内的生态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挖完泥沙再重建?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啊,而且挖不完泥沙的。

④破坏防护堤坝和设施。如题目所说,想把河道都降低了,那就对航运、河堤都是巨大的威胁,一些防洪设施直接就没用了。如果把泥沙大量挖走,黄河的河道就会变宽,很多地方就容易断流了。黄河可是断流很多次了,这个不是不可能发生的。挖走泥沙后,河堤也要跟着重建,防洪设施也要,这个工程量就大了,一不小心弄出个汛期决堤,没有人承担得起这个责任。



黄河进行过调水调沙,通过各水利枢纽的配合,在9次调水调沙中,就大约往海洋里输送了5亿多吨的泥沙,这个不是挖沙船和挖泥船能媲美的。大型工程,肯定要科学论证后,权衡利弊,将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侣意所说的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很多方面没说的。


侣意


黄河不黄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现在黄河中游水库采用束水冲沙技术降低下游河床也不是新闻了。为了保持现有黄河堤防稳定,避免过度降低河床造成堤防失稳,束水冲沙也是相当节制的。黄河中上游植被恢复情况令黄土高原面貌今非昔比,大大减少了沙的下泄,直接延长了中上游各级水库的使用寿命。只要不是超历史极大值的全流域大暴雨,黄河的洪水难以构成大的威胁。现在国家超级计算机方面技术进步很快,相关的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准,中长期预报也不断进步,即使有特大暴雨也有更多的反应和应对准备时间。作为最后的安全保障和安全底牌,黄河大堤不宜乱动,保证堤脚稳定的黄河沙也不宜乱采。真要作为资源动用,必需经过精密的安全检算方可。否则就会让子孙后代失去最后的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